作者:冷月如霜
编辑:odette
如果你熟悉网络小说,肯定知道,作者要是不给主角起上一个酷(zhōng)酷(èr)的名字,简直不好意思把作品拿出去给读者阅读。这种起名法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清楚谁是主角,但也引来了段子手们的海量吐槽——真的有人以为自己叫龙傲天,就天下无敌了吗?
小说里的名字能否代表主角的战斗力暂且不谈,在医疗领域,疾病的名字倒真的事关重大。最近,一篇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版》(BMJ Open)上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哪怕是描述同一种疾病,疾病的名字听上去越严重,患者就越容易选择过度治疗。
医学术语不同于日常用语,有时容易造成误会。(恰克-马利-杜斯氏症,又称腓骨肌萎缩征)图片来源:cmtusa.org
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先前,就有不少专家团体指出,替换疾病的名字也许可以降低过度诊断的风险,从而减少过度治疗带来的危害。这在理论上听起来非常合理,可是患者究竟对不同的疾病名称有怎样的反应,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阐明。为此,两支来自澳大利亚的团队决定整理之前的研究,了解真实的病例情况。
在1399篇相关的论文中,这些研究人员挑出了7篇用于后续的分析。这7篇论文都统计了对于特定疾病,两种不同的名字是否会影响最终的治疗或是疾病管理决策。
在一项研究中,一些女性被告知她们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这是一种和雄激素水平上升相关的综合征,会出现月经不规律等问题。而另一批女性则只被告知自己有“激素不平衡”的问题。研究发现,听说自己有PCOS的女性,要求接受超声检查的意愿显著升高。此外,在估计自己疾病的严重程度时,那些被告知有PCOS的女性也给出了显著更高的评分。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们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对于患有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患者,医生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疾病名——非侵入性癌症、乳房病变、细胞异常。与此同时,医生也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治疗策略,分别是手术、药物治疗以及主动监控。可以想象,癌症二字吓坏了许多患者。即便它前面有着“非侵入性”的修饰,仍然有高达47%的患者选择手术。相比之下,罹患“乳房病变”的患者只有34%选择手术,而“细胞异常”的患者选择手术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到了31%。
研究人员们在论文中写道,这项研究是针对这个话题的首个系统性综述,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疾病的名称会如何影响到疾病管理。他们认为,当一个疾病的名称越趋向于精准时,患者就越倾向于更富有侵入性的治疗方案。要知道,考虑到患者的庞大基数,即便选择接受手术的比例上升0.1%,也会在实际治疗中带来海量患者。无论是对患者家庭,还是对医疗系统,都是不菲的成本。
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研究人员们也做出了一个解释。他们说,普通人得病时,会立刻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等的状态,对于医生的用词也更为敏感。由于医学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存在,一旦他们听到令人害怕或焦虑的字眼,就会丧失冷静,很难做出合理的决定。这很容易理解。对于欠缺足够医学常识的我们来说,想冷静做出治疗癌症的最佳选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医生给我们的心理暗示,往往是决定性的。
为此,研究人员们呼吁,对于那些本身风险不是很大,不容易出现进展的疾病,我们可以考虑更改它们的名字。这或许能成为一种有效的交流策略,避免患者急迫地接受侵入性的治疗,从而能让患者与医生更有效地共同制定最佳策略,改善患者健康。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毫无疑问,语言有着巨大的魔力,并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了我们的决定。下次在看病时,如果你听到了一个不知道啥意思的疾病名,不妨让医生给你解释解释,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病。或许,这能给你省下一笔冤枉钱,也省去了不必要的焦虑。
(编辑:odette)
果壳网
ID:Guokr42
为什么这样的二维码也能扫出来?
长按它,向果壳发送【二维码】
获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