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企鹅吃喝指南  ·  特大好消息:今年最好吃的草莓降价了! ·  2 天前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21日 ... ·  昨天  
正在新闻  ·  青岛人的春菜火锅自带鲜气! ·  2 天前  
正在新闻  ·  青岛人的春菜火锅自带鲜气! ·  2 天前  
艾格吃饱了  ·  吃完就没,它它它只剩最后十来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父母要早做打算,第一批被中考分流的孩子,现状让人太意外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11-02 12:00

正文

来源公众号:小小包麻麻


去年有人提议取消中考后的普职分流,人民日报亲自下场回应:


普职协调发展已成为被官方钦定的趋势!


“不努力,连高中都考不上”已经不是吓唬孩子的话,而是铁打的事实。


之前网上还传出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孩子 申请去上职业学校的申请书模板。


说实话,身为父母,看着孩子不能正常的接受普高教育,心中真的有几分酸楚。


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假,但在中考分流的制度下,部分孩子真的要被排名和划分出去。


被“划分出去”的这些孩子,还能继续学业,还能过得好吗?


恰好国庆期间在家看了一部名为 《18岁的流水线》 的纪录片,讲 述了一群早早辍学,进入社会工作的孩子们。


在拍摄时,里面的主人公大多处在十几岁的初、高中阶段。


他们有些主动离开校园,有些被迫离开校园。在他们憧憬的社会里,真能过得像想象中的那么自由吗?


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这些孩子的经历能找到部分答案。



杨鹏是四川南充人,老家地震后,因为父母的原因,他选择不上高中出来打工。



在一次工作时,撬刀撬滑了,杨鹏的手指被割伤,鲜血涌出。


他径直走进办公室让同事消毒下伤口,包上了创可贴,又回到自己的工位上干起活来。



杨鹏告诉导演,这个工作岗位上的任务很累,很多老人都不愿意干。当时他刚进厂没多久,没人告诉他,硬着头皮就上了。


有时工作一天下来,杨鹏连碗都拿不稳。


在流水线上,像杨鹏这样默默燃烧奉献的年轻人并不是少数。


他们坐在高亮的白炽灯下,每天工作12小时,不能迟到也不能请假,否则就会被重罚。



一天下来,身体和心理都被单调重复的工作重复的麻木。


而这些在珠三角一带的制造业,承担起“螺丝钉”任务的年轻人,大多才十七八岁。


有像杨鹏这种被动辍学来到流水线上的,也有孩子是因为学习没什么用,挣不了大钱,执意要出来闯闯的。


有些孩子是觉得好玩,既有钱花,又能结识同龄人,还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还有像杨玉金这样想为家里分担一点的。



这个五官秀气、说话笑嘻嘻的女孩,在厂里做焊锡。厂里的工作虽然简单,可并不轻松。


为了提高芯片精度,规定不让戴手套。因此焊点经常会跳出来,溅到手上。



18岁的杨玉金本该娇嫩的双手,攒满了大小不一的伤痕。


导演问她为什么想挣钱,她说想给家里盖个房子。


但当导演再次问起杨玉金在老家盖房要花多少钱时,这个爱笑爱说话的女孩却没再吭气,双手埋头就哭了。



青春在机械劳动中消耗殆尽,那一瞬间,她肯定明白自己心中憧憬的美好,不过像泡沫一般幻灭。


原本以为离开了学校,就能大展拳脚。 这些涉世未深的孩 子还是低估了社会的残酷,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好的学历,掌控自己命运的,不过还是别人的双手。


四川一个18岁女孩,高考完的暑假满心欢喜的进厂打工。本以为再也不用看父母的脸色行事,也终于能靠自己赚钱了。


现实狠狠的扇了她一巴掌。


长达12个小时的工作,不能说话不能休息,只能全神贯注的重复做一个动作。



听起来没啥技术含量,但压力却不小。只要有一点小疏忽,就会影响整个流水线的工作。


她的工作,一个小时只有10元。青春在流水线上,一文不值。


快结束时,她流着眼泪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心里话: 庆幸还可以回学校读书。


幸运的是她还能回去,还有很多人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没有啥选择的余地,只能把流水线当作一生的工作。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出逃”这一说,只是用一些困难交换另一些困难。


放弃吃学习的苦,就要早吃社会的苦。


纪录片快结束时,导演问这些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的孩子对于未来有什么计划。


有人说想当老板,有人说想学一门技术,还有人称自己想做设计师。


转了一圈,会发现这些孩子最终的选择还是要回归到学习上。


想起那个要考上北大的保安张俊成。



有次站岗时,有几个留学生想进北大参观。有规定不让进,张俊成几番沟通后,留学生不高兴了,对他做出了大拇指向下的手势。


当时张俊成十分生气,本想辞职的他被妈妈的一句话点醒了:“你混出个名堂了吗?”


从那之后,张俊成便成为了北大最勤奋的保安,整日抱着个英语书背单词。


别人休息时,他学习。轮到自己休息了,又跑到学校里跟着上课。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张俊成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北大法律系(专科),成为北大学子。


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成为北大保安队的榜样,还登上了各大新闻板块。


毕业后张俊成没有继续留在北京,而是回到老家太原当了老师,创办了学校。


而张俊成改变自己的命运,历经了20年左右。


学习虽然枯燥、结果也来得没那么快。但从长远来看,却给了张俊成最稳妥的回报和反馈。


这也是为什么他坚定的选择回到家乡,想让更多孩子拿起书本读书、学习一项长久技能的原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