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慧智
品读道德根文化图书,饮用传统文化源头甘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打坐站桩  ·  站桩 循序渐进,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  15 小时前  
墨香中华  ·  时光匆匆催人老,善待自己最重要 ·  2 天前  
墨香中华  ·  古代绝美乐曲名称取网名 ·  2 天前  
古典文献学微刊  ·  资讯丨“东亚汉籍研究的新面向”博士生论坛征文启事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德慧智

年过月半尽 元宵大似年——元宵节民俗

德慧智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2-10 20:02

正文

干支纪年:丁酉年 壬寅月 戊辰日


 

在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当中,对于元宵节这一天也相当重视,民间有个说法:“年过月半尽,元宵大似年。”每当过春节闹元宵时,那种新年的气息,新春萌动、一元复始的氛围,都会非常浓郁。从正月初一黎明开始燃鞭放炮,四邻团拜,八乡亲访,迎龙舞龙,舞狮耍狮,划旱船,走高跷,荡秋千,社戏白昼连台唱,皮影通宵达旦演,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四这一天。


在正月十五,则又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高潮,即元宵节,或称上元节、灯节。各处再次张灯结彩,闹年鼓,迎诸神,赏花灯,猜灯谜。宋代开始,更是突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特点,讲究吃汤圆,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水煮则带汤吃,锅炕可炒着吃,隔水则蒸着吃。吃好了,就准备迎接寒食节的生食或休谷不食。


 

图1-52    元宵


一般元宵节要热闹到深夜才戛然而止。正月十六,就要进入新一年大干一番的各项事业之中,实践一年之计在于春。从前,那些颇带古风的春节和元宵节民俗,虽然非常简朴,却将天、地、人、时间、空间极其巧妙地融合、汇化为一体,融教育于无形,恰似一幅寓教于乐的全息画卷。那一切,虽然在现代人眼里只是民俗,是山沟里的不开化表现,但却是中华文化魂魄的一部分。丢弃了它们,中华民族也就只能去过西方的圣诞节了。


近代以来,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文化节日可以说屡遭磨难,虽然没有被彻底丢弃,却也大伤中华文化的元气。近年来,我们虽然不再跟自己穷“折腾”了,可是,已经难以具有文化底蕴来再现昔日全面和壮观的节日景象。节日中的文化底蕴,那才是传统节日的天然魅力之所在。


 

(一)元宵节特色活动


在元宵节这一天的白天或者正月十六这天,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一种称之为“走百病”的习俗。“走百病”,又叫做“游百病” “散百病”“跑百病”“走桥”等,虽然带有一定盲目色彩,属于非主动性的修身方法类,但也使得这个习俗流传了下来。这一天,男女老幼都应该主动地散步,到田野阡陌之间,山丘河岸之旁,进行户外的健康运动,当然这也是一种消灾祈求健康的活动。


 

图1-53    元宵节花灯


元宵节的晚上,有些地方的人们还要相约结伴出游,见桥就过,过了一座桥后就跺跺脚,说将病甩在桥那边了。这些活动的本义,都是主动地通过形体运动的方式,来非直接性地接受礼德能量,以利于自己的健康。所以,这一天的节日气氛,自然地就是在晚上要点起灯笼。为什么会点灯笼呢?这也与礼德火的能量密切相关。包括猜灯谜、闹元宵这些文化形式的背后,其实都极其丰富地蕴含着天地自然的基本法则和根本能量性,只是外行看热闹,内行才能看出门道。


在社会进入了智识哲学文化时期和意识哲学文化时期以后,人们很容易将古代流传下来的这类民俗文化视为不可理解的领域。所以,很有必要从道德修身文化层面上,给上元节、元宵节拟一个正名,让它的形和名都达到“正善治”的状态,使人们能够主动去亲近五德之一的火德能量。在这一天,将我们心臟的功能与天地相合调节到最佳的状态,迎接一年的忙碌生计而又不影响身心健康,那才是一种文化服务于民、健康于民的正确施教方法。


 

(二)元宵时节话六艺


在智能文明时期的节日文化中,每到元宵节,都会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就是张灯结彩猜灯谜。这一重要节目,具有非常强的智能教育启迪性和快速智能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作用。而从灯谜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窥见慧性教育失落中的一个小环节。


我们这里举一个字谜,谜面是“春雨绵绵妻独宿”,谜底是一个字,属于拆字谜。请大家一边猜字,一边来了解下面的内容。


猜灯谜,是中国智能文明教育的一种文化。而且它还有兄长姊妹,从猜灯谜就可以管中窥豹,而追溯到六艺中的射艺之中。


 

周朝时期,是一个慧转智的时代,也是对伏羲易道文化、黄帝法道文化进行继承和转化的历史时期。在当时社会的教育中,存在着慧与智共存的教育学习方法和教育分类评定标准。《周礼·地官》中记载: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非常可惜的是,丢失了慧识的智能社会,被轴心时代转晕了心智的儒学,对于西周初还存在的慧智综合型的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已经不能正确而全面地进行解析了。


例如,对于“射”的分类,慧智同步文明期的教育和评定分类是五射,也就是有五个科目的射,而并不是单一的射箭之术。射箭,只是五射之一。比如在五射之中就还有一射,称之为“射覆”。


“射覆”,是考核慧性水平高低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智能全面取代慧识以后,被逐步丢失。所以儒学在解析五射之时,才将射箭中的五种细节技术偷梁换柱地取代了“射”的其他纲目。抛弃五射之一的“射覆”,就是儒学智能文化全面替代上古文明中慧智同运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


 

儒学在解析周代的五射时,仅取其中的一射,而不是五射,将“射”仅释为一技,即射箭技术。并且罗列了五种射技来取代“射”的其他纲目,曰:白矢、参连、剡注、襄(ràng)尺、井仪。


白矢,箭穿过鹄的,要用力适当,恰中目标,刚刚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先发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


剡注,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


襄尺,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应退让一尺;


井仪,连中四矢,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


这种解释,其实即使用来解释射箭之技本身,也很难自圆其说。


由于智能对慧识认知的局限性,儒学对道学的内容常常是采取桃代李僵、鱼目混珠以及装聋作哑等方式,进行回避和边缘化处理。


关于射覆,史载是在上古时期由黄帝所发明,传说中还说是九天玄女授予轩辕黄帝,黄帝运用此术而得以平定蚩尤。射覆之术本身,根据慧识的深浅又分为不同的层级。在轴心时代,随着智能文明的日渐突起,慧识哲学文化被全面取代,到了汉朝时,已经鲜有上乘的射覆者。而到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射覆则基本沦为完全智能型的猜谜之术。文人名士多有以此为休闲方式者,常以怀中藏物互相占卜猜测,名曰“射覆”。此时的“射覆”,已经全无慧性可言,而只能益智。


 

不过,在汉朝时,对于六艺五射中的射覆技术,虽然上乘的射覆者已经凤毛麟角,但也还是曾经诞生过比较杰出的人物,有记载的就包括裴钺和许负夫妻俩。当年许负奉旨选婿,她推荐了自己的学生裴铖为婿,而刘邦的老婆吕皇后却要指定自己的亲戚吕复为婿,以便控制许负这一圣才为自己所用,结果就引出了一场宫廷比试选婿的佳话。


比试分为三场,一场“相声”,一场“揣骨”,一场“射覆”。以所试项目一一记分,分数高出者为胜。为了便于评判,在相声、揣骨两项中,均只讲被试者的过去和现在,不测未来。而比试的两人均须将两眼蒙住,以防作弊。


其中的“射覆”一场,是这样记述的。大家通过这段描述,就可以较好地解释慧智同工性的射覆与纯智能性射覆的不同。其中的关键性差异,不言亦明。


萧何便令宫中侍卫,将一张案几抬了出来。案几上,是一个覆盖着的陶缸。他指着陶缸,对吕复和裴钺说道:“覆缸之中有一木匣,木匣中有一物,你们猜一猜匣中是何物?”


吕复即取出随出携带的蓍草起卦,得上离下巽之鼎卦。遂断曰:“鼎卦上离下巽,巽为风为木,离为火为丽。互卦为夬,上兑下乾,兑为泽为水,乾为金为坚,故可以断定,陶缸中木匣内所藏必为不惧水、火的金饰之物。”他讲罢,便摆出一副颇为自得的神情看着裴钺。


萧何便示意裴钺射覆。裴钺道:“陶缸在上,木几在下,我就以物象起卦。陶缸色赤,赤色之物属离;下为木几,乃工巧之物,工巧之器属巽。上离下巽,亦为鼎卦。射覆,主要看互之变卦。互为上兑下乾,即为夬卦。因陶缸吸一木匣,木属巽,故以互卦之九二爻为动,得变卦革卦。夬卦下乾上泽,水下之坚物也。革卦上兑下离,兑者泽水也,离者丽也。离初九和九二是阳爻,阳者坚也,两坚之中为阴爻,阴者柔也。故可以断言,陶缸下的木匣中之物必为龟鳖,而鳖则欠丽,故知必为龟也。此龟之纹有别于常龟,尤丽也,且龟之体呈金黄色。”


萧何遂令侍卫搬开陶缸,又打开木匣,果然是一只金黄色、纹路极为斑斓的小龟。


 

图1-54    乌龟


当然,慧智同工的六艺,内容极其丰富。我们要想超越智能的局限性,将道德根文化中的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予以慧智圆融的复兴,的确任重道远。


对于前面的字谜“春雨绵绵妻独宿”,不知读者是否猜解到了谜底。“春”字的拆解,雨水绵绵不见日,妻子一人必无夫,猜的结果是将“春”字去“日”字,移“夫”字,只剩下一个“一”字。谜底就是一个“一”。

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


古人曰:“旷然无为之谓道,道能自守之谓德,德生万物之谓仁,仁救安危之谓义,义有去就之谓礼,礼有变通之谓智,智有诚实之谓信,通而用之之谓圣。道,虚无也,无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静也,无以自用,故授之以仁。仁用而万物生,万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义。义济安拔危,必有臧否,故授之以礼。礼秉规持范,必有疑滞,故授之以智。智通则多变,故授之以信,信者,成万物之道也。”1


我们作为修身明德学习实践者,在追根溯源研究元宵节的修身文化内涵,迎接自然之春,天地之春,年月之春,同样也要得其一,守其一。


 

对于各种风俗和习俗里面所含的文化意蕴,历史学家、民俗专家以及其他研究者,往往很难从历史文化的反复变化当中,从历史沿革中衍生和异化的一些现象当中来进行追本溯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去进行解读。因此,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说法和阐释,常常都是百花齐放、各说各话的,很难引领我们进入正题。所以,精炁神我们应当珍惜天地自然和祖先以及古圣先贤们赐予我们的道德根文化。


我们继承传统道德根文化,复兴传统道德根文化,需要将道德修身文化落实在我们的生命体内,落实到我们的家庭,推广到社会,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这里所说的健康素质包含了精神健康和肉体健康两个层面,从而扫除历史变化当中反反复复带给我们的众多阴霾、迷雾,直接去寻根问祖,找到道德文化的井泉,“正善治”而修五德,使我们的生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使我们的家庭充满快乐和幸福,使我们的社会尽快进入昌盛时期,使我们的文化进入到复兴的阶段,真正去迎接道德文化复兴的春天!


 

摘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来购买此书!



立春——拉开了春天的序幕

“春捂秋冻”不去做伤损身体的傻事——立春养生要点

动物和植物的生物链,比人类更为具有度、数、信的顺应性——立春物候

保肝护肝顺应春季阳气的升发——身识与口识的养生

立春,与这一年的气运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篇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抢救传统中医必须抢救传统文化

看德国人对中医的喜爱——世界需要真正的中医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慧智是个完美的太极图——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经典诵读是提升师德的关键方法

为教师点亮光明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师德教育——教师首先要明德

师德建设“绝学三招”

师德建设的内圣外王体系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抛弃经典诵读 产生民族灾难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