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平广播电视台
权威发布、服务本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黄埔观察  ·  天量住宅区的定时炸弹 ·  19 小时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52岁TVB资深演员被曝在茶餐厅打工,本人回应 ·  昨天  
华夏能源网  ·  广东电网“一把手”履新南方电网副总经理 ·  5 天前  
华夏能源网  ·  广东电网“一把手”履新南方电网副总经理 ·  5 天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警惕!开平一周11起!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平广播电视台

爱吃草莓、生蚝的开平人要当心,一不小心会得这病!正高发、传染快...

开平广播电视台  · 公众号  · 广东  · 2017-03-01 18:46

正文


最近五岁女孩吃草莓后

感染诺如病毒

引起大家的关注


吃草莓能感染诺如病毒?

微信网友@晨昕有约爆料:

学校老师发来短信

不能吃草莓等生冷食品

草莓如果沾染了诺如病毒,就很可能中招!


眼下正是诺如病毒的高发期

不少学校发出通知:

家长一定要小心防范



每年从秋季至次年春季,全国范围包括广州在内,都会进入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引发食物中毒的原因是什么?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食品微生物安全研究专家话你知——主因就是微生物!生吃鸡蛋、贝类,甚至现摘现吃草莓都可能“中招”。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省疾控中心证实,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报告数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全省社区儿童轮状病毒感染也处于较高水平。专家提醒,按往年情况,疫情高发可能持续到4月初,学校等集体单位尤需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过也不用过分恐慌,专家为您支招当前四大防病建议。

草莓现摘现吃过瘾? 
小心诺如病毒!




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为诺如病毒高发期,学校、幼儿园、单位集体食堂等单位都需严加防范。


据介绍,诺如病毒的食物中毒群体疫情,发病过程一般会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食物被污染。“可能集体食堂的厨师先感染了病毒,在准备食物时将病毒带入;或者菜没有洗干净,当中附着了病毒;又或是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例如砧板、菜刀切了未煮的菜后又去切凉菜。”这些原因都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抵抗力不同,最先感染的可能只是一小部分易感人群。比如50人吃了同样的饭菜,起初发病的仅有10多人。但由于诺如病毒感染者可通过呕吐、粪便排泄等方式大量排出诺如病毒,病毒附着于气溶胶颗粒后,又被其他人吸入或摄入,这样就引起了大面积传播。特别在封闭环境中,传播速度非常快。



研究表明,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特别容易携带诺如病毒的“高危食品”。排名第一的正是广东人最钟爱的贝类。 根据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抽取样品进行检测的结果,贝类中污染率最高的是牡蛎(广东人最爱的生蚝),此外还有贻贝(即青口)、蛤蜊、扇贝等等。 这与贝类在过滤水体取食的过程中,会把水中致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过滤到体内,留在腮、肠道等部位有关。


▲摘草莓也容易“中招”


虽然诺如病毒不以贝类为宿主,在其体内不繁殖、也不引起其致病,但贝类中的诺如病毒进入人体后,极微量的病毒数量就能让人致病。除了贝类外,草莓等伏地生长的水果、蔬菜被污染率也较高,主要原因是以粪便施肥或污水灌溉时被病毒污染。


知多D

诺如病毒为何“凶猛”?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从2003年开始研究诺如病毒,是国内较早研究该病毒的科研单位。该所薛亮博士介绍,人类容易感染诺如病毒,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诺如病毒极易变异,每年的流行株都可能不同。而患病者获得的诺如病毒抗体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没有长期免疫保护作用,极易造成反复感染。“诺如病毒已知的基因型别有GI、GII、GIII、GIV、GV,目前还发现了新的GVI型。在人们最为熟悉的前五个型中, GI、GII型和GIV型主要在人类中流行,其中GII型在人类中格外流行,GII的4型(GII.4)是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最常见类型,最近两年还出现了新的GII.17型变异株,从原本的非流行株变为流行株。”


二是这种病毒的致病剂量很低,一般来说,诺如病毒在食物和水中的含量也很低,但人体只需摄入10~100个左右的病毒粒子就能致病。


最易被诺如污染的食物:


贝类:牡蛎(生蚝)、贻贝(青口)、蛤蜊、扇贝等。


原因:贝类过滤水体取食,把水中致病的微生物留在腮、肠道等部位,食用时难以清洗。


伏地生长的果蔬:草莓等。


原因:以粪便施肥或污水灌溉时被病毒污染。


如何正确清洗草莓



  

  

  

来源:广州日报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

其他人也在看

碰了一下,5岁女童惨死!开平已有人因此死亡

 开平历届高考状元榜出炉!

《歌手2017》舞台出现开平籍歌手

  可怕!女生坐网约车昏迷,次日衣衫不整地躺在宾馆的床上……

【小心】她怀孕40天面临流产,罪魁祸首竟是朋友圈里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