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的杭州,主城区最后一家沃尔玛门口挂出停业公告的刹那,一个属于中国零售业的残酷隐喻浮现:店内层层叠叠的白标价签,恰恰堆砌出了大卖场黄金时代的墓志铭。
而没落的另一端,是一场被称作“胖改”的传统商超自救活动:
自2024年1月胖东来帮扶步步高伊始,一家亲、万家惠、润兴万家等15家企业接连接入这股大潮。
真正将这场实验推向高潮的,是永辉超市。
这家中国规模最大的商超企业、曾靠“农改超”颠覆农贸市场格局的屠龙少年,在2021-2023年累计亏损超80亿后,正试图用“去永辉化”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
2025年1月,永辉金山万达店经历“胖改”后重启。
消失的促销堆头、通透的货架布局、占据C位的熟食烘焙区,让老顾客恍若置身胖东来。
不再像永辉的永辉,显然获得了资本市场和消费者的选票:自2024年9月开始,永辉超市股价爆发,一度涨超300%,达到每股7.87元高位,而调改首店恢复营业当天,单日销售额也激增13.9倍。
但这场表面热闹的转型背
后,隐藏着中国商超的集体性焦虑。
当大卖场黄金时代逝去,行业曾将颓势归咎于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但当阿里不再提新零售,胖东来交出单店最高年销44.13亿、平均单店利润6100万的答卷,山姆、Costco凭会员店模式攻城略地,折扣店遍地开花,大家才惊觉:
真正杀死传统商超的
,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之争,而是它们曾赖以壮大的“坐商”逻辑。
“中小零售店经营不善的缘由并不在大型超市的崛起,而是经营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711创始人铃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学》中这样描述中小零售店的落幕,把这个结论套用到今天传统商超的消亡上也并不违和。
好在永辉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点。
但正如盒马创始人、前CEO侯毅所说,“胖东来早在20年前就火了,无数的人去学习过,之所以现在又火,是因为今天零售也没路好走了”。
值得讨论的是,
当消费者冲着胖东来自营商品涌入卖场时,这场以“去永辉化”拯救永辉的豪赌,究竟是找到了新的活法,还是陷入了模仿创新的牢笼?
1995年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开业,为中国零售业带来三重启蒙:
-
现代化动线设计重塑空间效率;
-
全球供应链整合打开商品认知;
-
这种“
超级市场+百货商场
”的混血形态,一度填补了市场经济初开时的消费真空。
但在“坐商”逻辑的支配下,大卖场逐渐偏离商业本质——
从“如何高效传递商品价值”异化为“如何最大化通道费收
益”,并最终演化出双重枷锁:
一是商品同质化严重。
进场费、条码费、陈列费筑起的高墙阻断了创新血液,形成了宝洁、联合利华们十年不变的货架霸权。而与此同时,便利店货架只需一周时间就能完成新品上架;
二是价格体系扭曲。
为覆盖渠道成本,品牌定价虚高,让“不促不销”成为行业魔咒,也造就了荒诞的现实——消费者在卖场触摸实体商品,却最终流向性价比更高的线上渠道。
显然,大家也都看到了症结所在,侯毅两年前推进折扣化改革时直言,“去KA模式是生死问题,没有退路。”
永辉相继孵化出红标店、绿标店、精标店、会员店、超级物种等多种店型,盒马也不甘示弱,仅2019年就推出了盒马里、盒马小站等5个子业态。而这场零售变形记的背后,是对“规模=议价权”的盲目推崇。
当黑标店、mini店、X会员店在街头混战,消费者看到的不是业态的迭代,而是一场自嗨式的渠道人格分裂。到头来,动销疲软、库存积压,前期盲目铺开的供应链反噬自身——业态创新反而成为加速衰亡的催化剂。
换句话说,沉迷于各种业态间的辗转挪腾
,是寄希望于用新方向、新增长抹平旧模式的落后,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端的惰怠。
侯毅的发言撕开了行业遮羞布:“传统零售业过去几年被电商带进了坑里,忘记了零售的本质。”所谓流量、数字化,终究只是锦上添花。
但显然,这个曾颠覆中国零售业的庞大业态,依然身披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只是需要一场彻底的价值链重组:
在效率维度,Costco用4000个SKU创造平均单店日销超400万的神话,证明精选逻辑、极致供应链、极致低价的杀伤力;在体验层面,胖东来则用细节重新定义服务标准,实现了对价格敏感度的降维打击。
这场调改运动,其实指向同一真理:
渠道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创造比直销更高的综合效率或体验。
正如零售业百年演进史揭示的底层规律,所有固化的渠道形态都会消亡,但满足消费者本质需求的价值链永不落幕。
在胖东来的门店,保洁员擦拭货架的专注神情堪比文物修复师,凌晨排队的消费者为网红大月饼构筑起十亿级单品神话。这些现象级奇观,构成了胖东来的精神护城河。
这个被称作“零售业麦加”的商业体,浸润在“规模不经济”的价值里:
在泽盛创投合伙人黄海看来,
当电商平台用算法将“多快省”推向极致,胖东来则在实体空间里,完成了对“好”的重新定义。
相比于传统商超的货架属于进场费最高的品牌、电商的无限货架困于搜索茧房,胖东来则是在刚需与惊喜间精准地找到最佳平衡点——用覆盖了茶叶烟酒、金饰甚至药品的15000个SKU,让消费者不再是来完成购买任务,而是在探索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以醋这一品类为例,就有从蟹醋、寿司醋、凉拌醋到柚子醋、柠檬醋、保宁醋、紫林醋等超过30个sku。
于是,
当Costco用4000个SKU创造极致效率,胖东来已经从卖场进化为了城市第三空间——大爷大妈在这纳凉
话家常,父母带孩子体验棉花玩偶DIY。
身处这样一个日均客流量超过5A级景区的商业奇观,让人不禁感慨,“河南人有自己的迪士尼”。
当永辉们在全国铺开千店网络,胖东来却选择将单店投资强度提升至行业两倍。这种反规模化的战略铸就了三层壁垒:
13家门店编织的网格化布局,是极致供应链和管理效率的基础。
下架韭菜近2年,只因农残未达内控标准;宁可赔付900万关闭问题档口,也不妥协食品安全。在产品上绝不让步,最终将信任沉淀为消费信仰。
当消费者自发成为朝圣者,胖东来成为不可复制的城市文化地标,这是任何财务报表都无法量化的无形资产。
而2018年永辉在许昌斥资百万像素级复刻胖东来的失利,恰恰印证了胖东来早已完成从企业到文化符号的一跃。
“胖东来的内涵不是服务细节,而是细节后面的人
。”
永辉副总裁、调改负责人王守诚认为。而人的背后,是胖东来用三十年浇筑出的人文系统:
在物质维度,每周二闭店、委屈奖、不开心假等员工关怀制度,成就了胖东来离职率常年低于5%的行业奇迹。
在精神维度,于东来对员工个人价值的支持和鼓励,暗藏在他在《走在信仰的路上》写道的,“个性、自由、真诚、爱,让生命永远走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
这与通用电气集团原CEO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的论述达成了共振,“公司给他们发了工资,充实了他们的钱包,但作为一个领导者,你还需要充实他们的灵魂。你要体谅下属,让下属的工作充满意义。”
当企业成为“让员
工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道场,商业组织就完成了向精神共同体的蜕变。
2024年5月,永辉团队拜访胖东来时,最令他们震撼的并非网红大月饼的销售奇迹,而是一个员工远远地喊了于东来一声“哥”,并跑过来跟他拥抱了一下。
“为什么在永辉,相处了5年、10年的员工都没有这种亲切感?”他们因此意识到,
这场变革远非硬件改造那么简单。
“关掉该关的店,改好能改的店,过程中保持轻松。”于东来给出的三句箴言,正在重塑这个零售帝国。
传统商超的“货架霸权”正在消解:永辉调改店撤除强制动线设计的堆头,将收银台移至入口显眼处,终结人找收银台的迷宫式体验;商品结构转向需求导向,低线品牌批量淘汰,加入以前在线上、精品超市及屈臣氏才能买到的商品;拒绝促销,坚持天天平价,把消费者从比价中解放出来。
“
对供应商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成人之美。思考怎么跟供应商一起创造价值,而不是去谈判
”,于东来的供应链哲学正在改写永辉的采购标准。
当“品质优先”取代“低价优先”,产业链上下游涌现出微妙的变化:农户开始减少化肥用量追求风味,供应商自发提升品控标准。
永辉也曾陷入窘境:照搬胖东来给称重区员工配塑料凳的形式,但因为缺乏组织文化土壤,没人敢坐,最终沦为摆设。
“因为你从来没有为员工想过,只是从管理的角度去想”,全国管省局、省局管区域、区域管门店的管理架构,将一线员工压缩成KPI的执行器。
真正的变革不是“配凳子
”,而是让员工“敢坐下”,王守诚反思道。
当永辉将员工幸福的优先级列于营收之上,控制客流量、提前打烊等看似反效率的举措,反而让那些曾被算法压缩的温度,重新从货架中生长——顾客散称巧克力时,总拿不准一斤是多少,往往需要反复称重,员工就在那贴了“1斤≈44颗巧克力”的温馨提示。
正如阳明心法所言:“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文化基因的培植远比制度移植更为关键。
一、胖东来基因的嫁接,成为悬在永辉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消费者涌入调改门店抢购胖东来自营商品时,背后是精神朝圣而非价值认同。
当顾客坦言是“冲着胖东来自营产品来的”,永辉面临致命拷问:是借他山之石重塑自身,还是沦为胖东来的分销商?
品牌认知的模糊化,甚至可能侵蚀永辉打造自有品牌的信任基础。
如何与胖东来模式融合,培植出永辉新的组织文化基因,显然是它未来的核心课题。
胖东来的区域性聚焦模式与永辉的全国版图存在天然冲突。侯毅就曾公开表态,胖东来是在许昌相对垄断的高利润下支撑出来的员工高福利,一旦换到充分竞争的市场就难以为继。
更深的困境来自于管理半径,当区域总监还在会议室研读PPT时,于东来正手把手教员工擦拭货架。王守诚也坦言:“原来我们引以为傲的千店千亿规模,现在同样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来更正。”
永辉“尾大不掉”的组织结
构,使得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更长的调整周期。
调改后的永辉正在经历客群结构巨变:全国化商超往往会覆盖更大体量对价格敏感的消费群体,但“胖化”后的相对高价,让精打细算的银发族基本盘出现松动,热衷打卡的年轻群体持续涌入。
小红书上关于永辉“抛弃散称、定量包装=变相涨价”的声浪,显然是这种结构性矛盾的投影。如何在品质升级与原先的普惠质价比间找到新平衡点,关乎调改的可持续性。
调改4个月后,名创优品以62.7亿港元战略入股永辉,将“打造中国版Costco”的想象,投注于永辉之上。显然,这场联姻暗合零售业的终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