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新娱乐方式的冲击下,山东快书这样的非遗项目该如何被看见?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要平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善于从时代需求中寻找立意,只有立足时代需要,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首超燃Rap速览山东崭新面貌,一段山东快书讲述山东奋进信念,说唱版山东快书《山东这十年》一亮相就在互联网上火出了圈,许多网友在叮叮咚咚的铜板声中沉浸式感受山东的十年巨变。在社交媒体上注意到这条短视频后,《快书里的新山东》主创团队马上联系到了该作品的主创之一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阴军。通过与他沟通,我们了解到山东快书是一种平词说唱艺术,艺术特点是合辙押韵,短、明、快,表演者可以即兴演唱,而这些特点刚好与当下流行的说唱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两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艺术形式能完美地融合在一首作品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于是,《快书里的新山东》将《山东这十年》的说唱版快书片段放在了节目开头,用现代与传统产生的碰撞激起听众尤其是年轻听众的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顺着这条线索,主创团队又发掘了几位山东快书青年演员。他们的创作往往更新潮时髦,山东快书和着电子配乐、鸳鸯板中夹着网络热词,毫无违和感。《快书里的新山东》节目中也将他们最有特点的作品片段做了展示,让山东快书这种传统的古老曲艺通过时尚化的表达方式吸引年轻观众。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着汉服行走闹市,打卡各大博物馆,在社交平台做起非遗“守艺人”……实际上,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抱有巨大的热情,并愿意将其融入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针对山东快书这种曲艺形式,如何能“破圈”被年轻人关注到,关键在于怎样将快书表达的内容与年轻人的关注点相结合。对于这一问题,《快书里的新山东》做了以下尝试:
一是选择合适内容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说起山东快书,大多数人的印象都还只停留在“闲言碎语不用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的经典唱段上,而且一些传统曲目也往往脱离当下生活,没有听过山东快书、不了解其中文化的观众,很难对这种曲艺产生亲近之感。所以,《快书里的新山东》大多选取具有时代特点的快书作品,并且在一些段落上通过简洁的阐释和点到为止的采访来帮助年轻人理解作品,从而拉近年轻人与山东快书的距离。
二是用年轻人熟悉的话题引发情感共鸣。节目中提到的与山东快书起源相关的《老残游记》,很多年轻听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到过该小说的选段,非常容易对其产生共鸣。而《助农直播》里的网络卖货、直播打赏,《小路》里“逛吃逛吃”的旅游风尚,也都是年轻人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引发共情。节目用这些容易被理解、被认同的话题引导听众进入山东快书艺术最核心、生动的部分,让年轻人真正感受到山东快书虚实结合、睿智幽默、节奏明快的艺术魅力。
三是用巧妙的串联拓宽艺术维度。《快书里的新山东》采访了高洪胜、阴军等非遗传承人、表演艺术家,也展播了新一代快书演员的作品,同时还有老、中、青、少四代非遗传承人的共同表演,既有专业的艺术展示,也有对传承发展的探寻展望。同时,每一段快书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多个故事在巧妙的串联中又形成了对社会的多维度观察。这样的叙事脉络既讲述了曲艺故事,又充分展现了山东快书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