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老家,
坐标皖北乡村,
感受比较大的是就业,
比想象中要好很多。
从中也能感受到整个社会趋势的变化。
父辈和同龄人中,
不少从事房地产建筑相关的工作,
随着年龄渐长,
一部分人回家养老或者偶尔做点散工;
一部分人在城市转行到做保安、保洁等服务行业;
还有人在坚守,
已经做的比较细分,
例如支壳子、水电、焊工、吊机等专业工作。
一位小学同学还留在建筑行业。
他说是相对制造业,
建筑业的日薪还有优势,
而且结账频率高,
家里有事也能随时请短假。
不足是受地产销售低迷拖累,
会断断续续没有活,
此外竞争加剧,
不少人愿意降薪接活,
整体日薪较高峰时期下降了约10%。
比我更年轻的一代人,
整体就业好不少。
他(她)们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快递、制造业、家政和餐饮等,
其中快递行业吸纳的人群比较多,
虽然辛苦,工作时间比较长,
但月薪酬一般是6K+,
大城市熟手甚至可以做到1W+。
制造业中,
基本是通过劳务进场。
现在劳务比较发达,
周边村有不少带人的劳务,
打个电话就能帮助安排工作,
劳务从中抽点。
其中试工不满意还可以随时更换,
只是部分工作要求工作满一周才结薪酬,
如果不能连续干满,
会拿不到薪酬。
劳务直接与厂家商家结算工资,
从中抽点后给务工人员,
也会根据个人需求帮务工人员安排食宿。
一般的月薪在5K+,
吸纳的女性就业人员比较多。
近年来家政和餐饮需求也不小,
老龄化带动下,
家政需求比较景气;
虽然餐饮难做了,
但持续有人进入,
就业需求也比较大。
现在务工人员还会注重与业主和老板的相处感受,
如果认为比较难处或者有一定歧视,
会直接换一家。
整体看,
接触的家乡村民就业情况偏好,
比很多大学生都好找工作。
不足是基建和地产行业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欠薪;
制造业劳务生产线往往注重效率且工作单一,
容易引发手、胳膊和腰椎等部位的肌肉劳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大家都感觉大学生找工作比较难,
也有部分大学生开始放下身段务工。
二表哥在上海开了家推拿店,
说租房的邻居是四个大学生合租,
一起送快递。
他专门找邻居聊过,
对方说本科毕业就难找工作,
考了研究生后发现依旧难找工作,
对比了白领的薪酬后,
发现还是送快递性价比高、能存的钱多,
果断转行。
我又请DeepSeek对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
做了具体比较和分析,
还给出了就业建议,
发出来大家看下(重点的地方已加粗):
近年来农民工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差异化趋势,这一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层次结构特征:
一、市场需求侧的结构性错位
1. 产业梯度需求差异: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扩张,创造了大量基层岗位。
根据人社部数据,2023年制造业用工缺口达200万人,其中技术工人缺口占比超60%。而知识密集型产业受经济周期影响更大,2023年互联网行业招聘量同比下降15%。
2. 技能供需错配:教育部调研显示,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产业升级2-3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人才缺口达500万,而传统文科毕业生过剩率达35%。
3. 企业用人成本考量:农民工平均用工成本(含社保)约4500元/月,仅为本科毕业生起薪的60%,中小微企业更倾向选择成本更低的劳动力。
二、劳动力供给侧的特征差异
1. 就业弹性差异:农民工群体职业期待值弹性系数达0.8(1为完全弹性),能接受跨行业、跨地域就业。相比之下,大学生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4,75%毕业生坚持专业对口。
2. 技能形成路径差异:农民工通过"干中学"形成实践技能,建筑工人平均3个月即可上岗。大学生知识转化周期需6-12个月,企业培训成本高出40%。
3. 地域流动性差异:农民工跨省流动率达62%,而大学生属地就业倾向明显,"新一线"城市本地生源留存率达78%。
三、制度性因素的深层影响
1. 社保双轨制效应:农民工参保率不足40%,企业实际用工成本比正规就业低30%。这客观上刺激了企业用工选择偏好。
2. 教育投资回报率变化:大学教育收益率从2003年的14%降至2022年的8%,而职业教育收益率稳定在10%以上。技能溢价现象在制造业尤为突出,高级技工工资已达本科毕业生1.5倍。
3. 城镇化进程推动:当前63%的城镇化率催生大量基建和服务岗位,这类岗位70%由农民工群体承接。预计到2035年新型城镇化将新增8000万就业岗位。
四、动态发展趋势
1. 技术替代差异:白领岗位自动化风险达45%,而建筑工人仅12%。AI对文书类工作的替代速度是体力劳动的3倍。
2. 代际观念转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意识增强,45%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大学生在部分领域形成竞争。
3. 政策调控效应:职业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5%,"十四五"期间将培养2000万高素质技术人才,可能进一步改变就业市场格局。
这种就业分化本质是经济转型期的阵痛表现,既不能简单归因于教育贬值,也不能忽视结构性矛盾。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推动社保制度并轨,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个体而言,动态调整职业预期、提升跨界能力将成为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关键。
延伸阅读:
1.哪些基金能推荐给丈母娘、班主任、亲朋好友?(2025年版)
2.DeepSeek倾情建议,怎么打理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