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2016年下半年还能够给公司员工发工资的影视公司老板致敬!向未来三年内继续有作品问世,继续有项目运营,继续有钱交房租的影视公司致敬!向未来五年内能够持续盈利、持续运营、持续创作好作品的影视公司顶礼膜拜!”
第一财经 | 陈汉辞
原标题:三大“毒瘤”拖累电影市场 电影产业促进法能否成为强心剂?
“向2016年下半年还能够给公司员工发工资的影视公司老板致敬!向未来三年内继续有作品问世,继续有项目运营,继续有钱交房租的影视公司致敬!向未来五年内能够持续盈利、持续运营、持续创作好作品的影视公司顶礼膜拜!”这是暑期档一位知名监制在朋友圈中发出的肺腑之言。
如此感慨源于中国电影今年上半年的低迷表现。
根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票房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246.86亿元,同比增长21.9%,远低于2015年同期50.3%的增幅。另外,今夏电影市场整体表现疲弱,缺乏支撑性和示范性的标杆作品,未能续写去年“三驾马车”的暑期票房奇迹。
在这样的背景下,下周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十三次委员长会议上继续审议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或能成为目前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一支强心剂。
中国电影发展的“毒瘤”
事实上,1984年,中国的电影法就有了第一稿,而直到电影票房从2003年的10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96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6%,2015年票房高达440亿元时,电影产业法才呼之欲出。
“这期间关于电影产业法的呼吁也是几起几伏。2011年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目的是为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直到去年的2月26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赴朝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要求加快推进《电影产业促进法》等重点立法进程才算有个新希望。”资深电影人、制作人王璐表示。
虽然没有该法对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驾护航,但从2009年开始频出的各项扶持政策也使得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而从2009年到2015年,与电影相关的政策有15条左右。
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影视文化娱乐产业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A股市场上的影视动漫板块反复活跃。数据显示,以中小盘股为主的影视动漫指数近三年上涨450.8%,创业板指数上涨236.5%。
近两年上市公司并购影视公司共104起,涉及金额682亿元。去年新三板挂牌的影视文化类公司共有58家。
此外,去年暑期档内地电影市场异常火爆,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国产影片。数据显示,去年7月国产影片票房轰下55亿元,这是第一次单月票房超过50亿元。
《捉妖记》、《煎饼侠》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联手贡献了44.31亿元的票房成绩,不仅占据了暑期档票房的54%,也占到去年电影市场累计总票房的16%。
《叶问3》所为代表的“幽灵票房”事件一直是中国电影的毒瘤之一
“但各路资本大腕疯狂追逐电影时,电影产业也暴露出自身的问题。”王璐认为。
比如《叶问3》的幽灵票房就将中国电影长期存在的毒瘤之一暴露,那就是电影票房造假。
“票房造假”可以简单总结为两种套路“偷票房”和“买票房”。“偷票房”以影院为主体,手段五花八门,主要有“手写票”、“双系统”等等,这种行为曾被电影局明令禁止。
“买票房”则是以制片方和发行方为主体,最初是为了给影片增加曝光率、增加排片量,或者为冲击票房纪录,最近则开始和金融、资本甚至股票价格牵扯密切。“买票房”的背后,片方往往是在布局一盘很大的棋,对电影产业的危害也将更为深远。
盗版是毒瘤之二
盗版也是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另一大毒瘤。
事实上从张艺谋早期的商业大片至今,出品方打击盗版都要费尽心力,但难改命运的凄凉。有出品人曾算过一笔账,盗版所损失的票房可让出品方损失三分之一的收益。而从欧美和日本来看,他们的盈利来源是十分可续化、合理化的。
“美国的一部大片为什么会投入那么大的资金去做营销?并不只是因为其在知名度和票房上能取得很好的数字,其实更多的是为了之后的版权和产品的销售,像网络版权、衍生产品等,这个必须是在产权得到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的。”王璐认为。
明星片酬疯涨也是不少人的噩梦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影视业越来越繁荣,娱乐圈明星也出现了片酬疯涨的局面,不少导演、制片人对于明星高片酬的抱怨声几乎从未断过。一线明星片酬飞涨俨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投资人的噩梦。
这些毒瘤使得一场资本的狂欢在今年上半年变得冷静下来。
“中国的影视圈有个怪现象,影视公司的操盘手羞于说自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创作、制作',因为资本市场讲的是互联网基因、营收、体量、份额、大IP,一些长袖善舞的影视奇兵迅速地占据了制高点,估值五亿,十亿,二十亿……但是,一年过去了,基金公司和风投们,财报出来了吧!你们傻了吧?被忽悠了吧?觉得磕碜吧?电影百年,没有创作和制作的核心能力,其他概念都是屁。"上述监制表示。
对电影产业法的期待
诸多资深影视制作人认为,从长线发展来看,增速放缓并不代表市场低迷,可视为中国电影产业长时期超高速发展的一次正常调整,特别是短期资本、非专业资本涌入市场后未获得预定收益而退潮,这是必然结果。
在这一阶段《电影产业促进法》自然就备受关注。
诸多电影人表示,希望经过下周审议,产业法能够在今年内颁布,“中国电影市场的转型需要规范。”
《叶问3》牵引出部分影片和影院出现虚假排片、票房注水现象后,就有专家表示该事件暴露了中国电影的制度性风险。
对此,《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进一步规范了产业发展和电影市场秩序,比如,草案中提出,电影院未如实统计销售收入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电影院在向观众明示的电影开始放映时间之后至电影放映结束前放映广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但影视界诸多人士认为,“处罚力度太低了,偷漏瞒报票房、买票房等市场违规的处罚力度需要加强。一个市场要健康发展,公正、透明是前提条件,首先在制度和体制层面要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这是电影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而关于版权保护,草案提出,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知识产权执法的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护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依法查处侵犯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行为;
从事电影活动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国家鼓励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发电影形象产品等衍生产品。
“但草案对于原创的保护还没有凸显出来。希望产业法最终会有些变化。”王璐表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银幕穿越者立场
银幕穿越者现正式推出个人服务号,交流沟通,意见反馈,想要福利——请加穿越君微信:chuanyuejun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