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则
探索法律行业新规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朱小地:建筑是最大的公共艺术品 ·  昨天  
今晚报  ·  天津又一所“实验小学”,即将投用! ·  昨天  
今晚报  ·  天津又一所“实验小学”,即将投用! ·  昨天  
君哥说房  ·  2025老黄埔各大楼盘客观点评 ·  2 天前  
君哥说房  ·  2025老黄埔各大楼盘客观点评 ·  2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北京招聘 | 大屿建筑事务所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则

从精品所到TOP30规模所,我眼中恒都的8年变化|律所印象·恒都篇

新则  · 公众号  ·  · 2025-01-08 18:57

正文


在中国规模律所TOP30排名几乎固化的这5年里,恒都律师事务所是唯一一家不靠律所合并等外力、仅靠自身能力进入前30的律所。5年间,恒都从一家年轻的、公司制的知识产权精品所,经历巨大转型,成为混合制的综合型规模大所。在这个过程中,恒都展现出了独到的战略眼光和优秀的管理能力。


从本篇文章开始,大鱼将以行业观察者的身份,聊聊对于他所观察、接触到的一系列有特色、上升中的律所及其核心负责人。本文即大鱼「律所印象」系列文章首篇——恒都篇。


文|余朋铭 新则创始人


各位好,我是新则的大鱼。

2025年我打算写一个系列文章——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对一系列律所的印象。主题就叫, 律所印象

目前打算写的,基本上都是过去几年我们观察中国律所规模化过程中,有着深刻感受的律所。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律所起步或者更早的时候,我们就有很多的渊源,我想写的,其实也是这些渊源。

所以文章会很主观,很片段,只是希望通过我自己的角度,呈现一些对律所的更感性的印象。

今天是第一篇,想写的是对 恒都律师事务所 ,或者说,对 江锋涛 主任的印象。

01
渊源

在过去五年里,中国规模Top30的律所,大部分 (甚至名次) 都没变,只有两家是新上榜的。一家是中联,另一家就是恒都。


中联这几年的增长其实比较容易理解,毕竟有中世律所联盟的基础。相比之下,没有经历过合并,仅靠自身发展跻身规模排名前30的,只有恒都一家。


更难得的是,这家规模排名第27、在知识产权领域有显著优势、拥有行业里可能独一无二的大客户能力的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江锋涛主任,刚刚40岁出头。

我从一名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因为几年前,我认识 (准确地说是重新认识) 江锋涛律师时,恒都还只是一家以知识产权业务为主的精品所,有一定规模但不大,之后短短5年的时间里能经历巨大转型,成为一家规模化律所,并且发展迅速,我觉得这一切变化都和江锋涛律师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前两天我参加恒都的年会,和大家合影的时候,忍不住说——

我不是这几年才认识江律的,我在天同的时候就认识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那时到现在,我是亲眼看着恒都每一步的变化的。

而这些渊源,大概得从2016年说起。


02
「工业化」律所

2016年,天同律师事务所开始扩张,陆续在核心城市布局分所。在开设分所之前,蒋勇律师把天同、无讼的核心管理层叫到一起,在河北举办过一次内部的交流会。

组织这次会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既希望两边的成员彼此熟悉、紧密团结,同时也希望通过邀请外部嘉宾分享,给大家在业务发展、律所发展上带来启发。

也就是在那个场合里,我第一次认识了江锋涛律师,以及听到了恒都的名字。

坦白讲,以当时天同蒋勇律师的行业影响力,请哪家律所的主任来分享我都不会意外。但是那一次,在天同无比重要的内部会议上,却只请了一家我并不熟悉的律所的主任——恒都江锋涛律师。

直到我听完了江律的分享,才明白背后的原因。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江律讲的内容是《如何做一家「工业化」的律师事务所》,他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坦诚、清晰地和我们介绍了恒都的公司制打法,以及对应的一系列业绩。

我当时觉得天同的三大诉讼法宝已经很与众不同了,但是听完江律讲的,特别是公司制下不同的律师、合伙人怎么配合的工作方式之后,还是很震惊。

因为它摆脱了一直以来我对律师以个人能力单打独斗为主的刻板印象,呈现了一个组织化的律所该有的样子。

即使现在,能做到恒都当年样子的律所,也不多。

只不过那个时候我作为晚辈,不敢贸然加大咖微信,但对江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恒都刚刚成立几年,更重要的是, 江律应该才刚刚35岁

35岁就有这样的洞察、经验和状态,真是了不起啊。

03
发力规模化

再之后,其实我就和江律没有交集了。

直到我开始创业,在2020年的时候,江律突然加了我的微信,然后就邀请我去恒都做了交流。


坦白讲,那是我多年后第一次见到江律。那一天我们聊了很多,我记不清楚沟通的细节了,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聊了很多与律所规模化有关的话题。

我之前对恒都的印象,一直停留在2016年初识江律时那种公司制精品所的状态。

现在回忆起来,大概就是那次交流的前后, 恒都明显开始在规模发展上发力。

你会在各种场合看到江律对恒都的理念、发展模式进行主动宣讲,从大客户中心到阿米巴结构,从业务到管理,什么都讲。

我也作为外部观察员参加了恒都的不少会议。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恒都,或者说江律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

战略、目标一旦确定,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无论如何都要执行。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出于江律的性格原因,但我觉得能做到这点,肯定得益于恒都的公司化基因,就是不论律师还是执行团队,都会在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有组织、成体系地围绕目标坚决执行。

即使现在,中国上规模的律所里,能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的,也并不多。

总之,因为这次交流,我和江律建立了很深的交情。他很开放地和我同步、沟通自己的各种想法,那个时候我也在做律所管理研究,恒都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样本。

04
大客户中心

也因为这样的缘分,2020年的开言,我邀请江律来到舞台上和大家介绍恒都模式 。因为开言的演讲时间很短,所以我们经过沟通,把恒都要讲的重点放在了两件事上——

组织管理能力+大客户中心赋能


那个时候恒都依然是一家年轻的新生代律所,相比其他老牌前辈,这是它最独特的竞争优势。

幸运的是,那次演讲的效果还不错,恒都在行业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大客户中心也成为很多同行对于恒都的关键印象。公共案源这件事,在大部分律所还在喊口号的时候,恒都已经通过自己的能力在实际运行了。

现在想想,这几年大家都在「倡导」的 中台 ,本质上和恒都在做的事情是很类似的,只不过那时候没这个概念。

恒都巅峰的时候,我记得大客户中心一度发展到300多人。

但是和大家通常理解的律所市场推广部不同,恒都的大客户中心总体还是 to B打法 ,主要做大客户业务。

行业里老说 “以客户为中心” ,但大部分本质上也都还是小团队作战,真正的大客户,需要的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是不一样的。

我是见识、经历过很多次大客户中心打配合的,知道大客户中心的打法,是很多律师没有想象过的。

就在前段时间,一个律师朋友和恒都有个案子合作,合作完之后,他就很感慨——

终于见识了恒都的大客户中心,了不起。

这位律师朋友是律所的高级合伙人,依然有这样的震撼感,就是因为恒都的团队会在不同的阶段,围绕客户需求提供对应的方案,匹配对应的律师,体系化地解决客户各种层面的问题。

那位律师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表达——

在恒都的体系中,主任、合伙人、律师、顾问……一系列成员就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一样,真正做到了互相配合,最终合力解决客户问题。


但或许,也正因如此,这种专门满足大客户复杂决策,同时需要律师、合伙人多方配合的模式有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对律师的服务能力、服务方式有比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律师能力、习惯,和大客户中心的需求存在很多错配,是个需要磨合的过程。

但不论如何,这个核心能力帮助恒都快速打响了名气,也间接扩大了规模。

而随着规模的扩大,我感觉恒都开始经历一个从单一公司制到混合制的巨大变化,这改变了他们过去10年很习惯的工作、管理模式。

江律那段时间常常和我说,他对于恒都从公司制转型合伙制律所有一系列不适应,因为原来是自上而下紧密管理的,令行禁止,而现在变量太多,管理的风格要做变化。

从全员公司制,到核心团队公司制、一体化团队提成制,再到现在更复杂的直营+联营模式,恒都一直在随着规模的提升,做一系列管理方式上的变化。

随后就碰上了疫情,我觉得那几年,江律明显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05
沉默中前行

很重要的表现形式是,2022年前后,你会明显感觉恒都在行业内的声音不多,江律在主动地保持低调。

我理解是因为各种压力带来的。

最直接的压力,肯定是财务上的。

放眼整个中国,当时能够以公司制模式直接管理客户中心+行政人员+律师近千人的律所,应该超不过10个。同时,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压力。

我有个厦门的律所主任朋友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疫情期间律所停摆两个月,现金流吃紧,差点把房子拿出来抵押,来保持现金流动性。

更大的压力,我猜想也来自 行业内部

因为那几年恒都发展太快,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关注。即使是客户中心这种明显很多律所都在学的事情,放在恒都身上,也会变成莫名奇妙的压力。

虽然没问细节,但我感觉江律那段时间的压力肯定很大。

总之,2022年、2023年,是恒都相对低调的两年。

当然,这个低调也是相比以往而言的,恒都的规模其实依然在壮大,大客户中心也在持续运行,高警兵主任等更多的权益合伙人加入,也表明恒都还在持续发展,并且从 1.0 模式进入 2.0模式

前段时间我们更新了中国 Top100 的律所规模排名及数据 (点击查看) ,发现恒都的排名依然在继续上升,从2024年5月的29名,到11月就上升到了27名。

所以很有意思——

你感觉江律这两年没做什么,但实际上只是说的少了。从数据上来看,其实恒都在做的事情,大方向上从来没变化。

再一次呼应了我最初对江律的印象——战略上想清楚了,执行就会非常坚决——只是低调了很多。

所以前段时间我做开言大会,邀请江律做灵魂问答,我还是没忍住,问了江律关于 客户中心 的问题——


江律的回答很明确,客户中心规模虽然缩小了,但是业绩没受太大影响,只是策略上从原来主要服务于公司制团队,慢慢升级成服务于全所的内部律师客户资源、专业资源的调配中心。

与此同时,江律也间接透露了更多的信息,比如恒都还在稳步地提升内部能力,继续全国一体化发展,涉外、知产、税务、商事诉讼这些他们非常擅长的领域,其实也一直在发力。

现在想想,从2024年头开始,恒都已经开始有了更多动作,不论是举办涉外论坛,还是一系列分所的加盟,其实都在持续进行。

我想这一切变化都和新的管理班子有关,大家从 1.0 到 2.0的磨合应该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要继续快马加鞭出发了。


06
年轻,意味着机会

其实与恒都、江律有关的片段还有很多,篇幅原因,就不展开了。写到这里,我自己对江律最核心的印象,就是三点——

第一,思路清晰,战略坚定。

其实前面讲的内容,大多都与这点有关。战略、管理,很多律所其实并不关注,或者所谓的关注,也主要是嘴上说说。

但从恒都的发展来看,你能看得出来,江律是一个对未来判断很清晰,并且战略执行很坚定的人。每个阶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其实都很清楚。

这在众多律所主任中,是非常难得的。

第二,异常勤奋。

我是和蒋勇律师共事过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大咖就应该是异常勤奋的,会把所有的时间都持续投入工作,几乎不怎么睡觉。

但江律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我见到江律的第一面,就发现他总是带着风油精。后来明白,是因为他需要用这个来提神。这么多年了,即使已经是大所主任了,他依然在一线做业务,常常得加班,很晚睡又很早起。

所以有时候和江律沟通也很辛苦,他动不动就是凌晨发来微信。后来我也学习他,买了很多风油精,但确实做不到他的勤劳程度。

第三,为人处事到位。

我有时候和江律吃饭,都会常常感慨,这是一个多么心思细腻、敏感并且为人处事都很到位的人啊。

不论你是年轻人还是老前辈,和他接触你都会觉得很舒服,大到帮你安排各种事情,小到吃饭时主动照顾你的感受,你看不到一个所谓大咖的傲慢,只会觉得他和你很亲近,没有架子。

我想,这一切或许都和江律是个年轻管理者有关——他既成熟到足够了解人情世故,又年轻到可以理解很多年轻人的感受。

其实在整个中国 Top100 的规模律所中,如果我没记错, 江律都应该是最年轻的律所主任

年轻就意味着各种可能性,以及各种机会。

我有时候和别人说,从宏观趋势上来看,只要江锋涛律师保持身体健康、头脑清醒,时间拉长,行业里绝对会有恒都和他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为恒都没有历史包袱需要解决,管理层又整体年轻,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试错,去学习前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有客户中心 (现在叫调配中心) 这个核心能力,来支持律所更好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会非常关注和看好恒都的发展。在内心里,我也希望恒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在传统的法律行业里,探索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以上,感谢各位的观看。

下一篇,我打算写写我对 盈科 的印象。


欢迎 扫描下方二维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