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比天赋更重要
王传亮在星海音乐学院教古典美声(声乐表演艺术)已有七年,更早以前,2009年,他便与星海结缘,来到广州这片土地求学。
2024年12月15日,星海音乐学院在广州大学城校区举办“研究生人才培养二十周年成果展”,声乐教育家、男高音歌唱家杨岩教授和“金钟奖”得主王传亮分别作为导师代表和毕业校友代表发言。“90后”的王传亮已经斩获了德国第8届Gut Immling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第11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金钟奖、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等多项大奖。
王传亮求学生涯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都就读于星海音乐学院,师从杨岩教授。早在2015年,学生时代的他便崭露头角,在国内首部以冼星海为题材的大型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中饰演冼星海。多年来,他主演了《天下黄河》《殷红木棉》等多部歌剧和音乐剧。2024年10月5日、6日,大型情景交响歌剧《我爱你 中国》在广州大剧院首演,王传亮在剧中扮演黄思国一角。
提到更早前的经历,他没有任何遮掩,“我底子特别差,第一年考(星海音乐学院)没考上,第二年以倒数第一名的成绩拿到外省名额考进来。后来我就觉得可能是我心态比较好吧,一直学习学得很认真,然后也一腔热情,就是觉得特别有意思。莫名其妙地就越来越好,第二学期就全班第一了。”
从学生到老师,他在广州大学城待了十几年。如今走在校园,他仿佛还能看到自己的青春和当年奋斗的影子。授课的琴房与当年他上课的地方在同一层楼,几乎挨着,他笑着说,“物是人也是,我老师的琴房还在,他虽然退休了,但是又返聘,经常还会来串门,一开门我还是喊一声‘师父’。”
王传亮说话字正腔圆,生于吉林延边的他8岁来到广东东莞跟南下的父母一起生活,13岁回到东北,大学又考过来,“回到了一个我曾经熟悉的地方。”少年时期的那段经历让他感到非常愉快,“来这边非常开拓我的眼界,我整个思维方式都有了质的飞跃。在那之前,我只是一个山旮旯里的孩子,待在深山的煤矿里,属于留守儿童。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到了广东,因为这个机会,才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可能我骨子里有一股闯劲儿,天生无所畏惧,比较自信。”
广州留给他的印象是高楼林立、公共交通便利以及香港电影流行,“读大学时再过来广州觉得既陌生又亲切,陌生的是城市的变化,熟悉的还是乡音。这里也曾是我长大的地方,对我来说广东话也算是我的乡音了,虽然我说得不怎么好,但是听得会很习惯。”
考虑读研时,王传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在广州,“我这辈子就想待在这儿,包括毕业的时候,北京等地方都抛来很多机会,但我都拒绝了。”
当年复读了一年再度考学时,他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但心里毫不气馁,“已经做好了考第三年的准备。”至今他依然感谢恩师杨岩的发掘、提携和孜孜不倦的教育,“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决心更重要。”
▲王传亮 图/受访者提供
“只有站在中国的舞台上,
我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艺术价值”
——对话王传亮
南方人物周刊:上课和演出占你生活的比重是怎样的?
王传亮:以前基本上是演出为主,新冠疫情期间有一个分界线,开始转变为以教学为主了。因为疫情导致很多演出临时取消,所以后来慢慢就过渡到教学。现在基本上是教学占三分之二,前期在舞台上积累了很多知识和经验,现在回归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时机。
南方人物周刊:新冠疫情结束后演出的机会应该突然多了很多,你是拒绝了一些吗?
王传亮:对,拒绝了很多。在路上走的时间比较久了,也明白之后我应该在什么演出中去更好地提高自己,而不是盲目地去商业化或叠加自己的财富,我觉得意义不大了。我更希望演一些原创性强的、对我们广东本土文化推广有帮助的演出。
南方人物周刊: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
王传亮:2015年我参演了最早一部广东本土文艺题材的大型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那时候我还没有这样的想法。等到后来我在全国各地参与地方题材文化的歌剧演出,再到2021年又到广东省中山市去演一部原创音乐剧《殷红木棉》,收获了很好的口碑和很多的掌声。那时才意识到,音乐舞台的原创艺术对我们本土的文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个作品本身就立得住,创作班子都是特别情同手足的同事们。作者就在我办公室隔壁,所以我们平常交流就特别透彻。诞生于这样的合作无间的作品,在跟观众见面之前就经过了反复打磨。
《殷红木棉》至今演了三十多场,在能容纳1200人的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连续演了六场,几乎每场都爆满。目前广东对这部剧的呼声很高,我身边很多对艺术感兴趣的朋友经常会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演。演出结束后在公众号和主流短视频平台都收到很多高度评价。我印象很深是看到有位观众说,“没想到偶然的一次来到歌剧院看歌剧,能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原来歌剧这么有魅力。”这样的演出同时也带动了这门艺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叫中国歌剧。
南方人物周刊:你之前参演一些国外的歌剧时没有体会到这样的反馈吗?
王传亮:没有。因为我在演国外的剧时,永远都觉得我是在延续经典,它毕竟是外国的文化艺术。我觉得身为中国人,还是要去发展、创造我们本土艺术文化题材的作品。
《殷红木棉》剧照 图/受访者提供
南方人物周刊:你之前演《魔笛》《茶花女》都是跟国外的团队合作?
王传亮:《魔笛》是跟国外团队合作,还有《爱的甘醇》是当时我在德国的巴伐利亚音乐节上唱的,也演了很多场。我毕竟是学古典美声专业出身的,后来涉猎的各种各样的民族歌剧也都是以西方歌剧为载体衍生出来的。
南方人物周刊:当时作为演出团队里唯一的中国人,而且担任主角,你会有点怯吗?
王传亮:这我完全不怯,很有把握。
南方人物周刊:你比较从容,但你依然觉得这跟出演本土歌剧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王传亮:对,因为它不是我的母语。就好比说我找一个外国人演员去演孙悟空,这是很怪的。我作为中国人,始终接受不了。他可以演得很好,但是始终不在我心里。因此我在国外转了一圈回来之后,觉得我在国外给外国人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只有站在中国的舞台上,我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艺术价值。
南方人物周刊:2021年以后你的工作重心转向教学,这是你自发的还是外界因素使然?
王传亮:是我自己的想法。作为演员,我还是希望能追求一个更高的学术性的艺术舞台,我觉得重复性的艺术对我来说有些乏味了。而且我发现,就是我们本土的艺术文化才是最容易被我们中国人接受的艺术文化;与此同时一些西洋歌剧类的演出或市场是越来越少了,特别小众化。
南方人物周刊:但是你不觉得现在很多国外的剧还是很受欢迎,在国内巡演时常常一票难求。
王传亮:要看是什么剧了,如果是音乐剧就比较容易受欢迎,好比《歌剧魅影》那种。但如果是西洋古典美声歌剧,不知道有多久没有演,我已经记不清了,七八年了没有演过外国戏。
它毕竟是舶来品,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其科学的发声方式来发展本土的演唱形式。你可以向国外学习发声方式,但是我们要用来唱中国歌,把中国的歌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