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产品经理的一个失误,公司一夜之间损失 3000 万,之后业务关停、清退用户、公司裁员、团队全部被动离职。
这是前两天发生在我一位读者身上的惨痛案例,他特意联系我,希望我能分享出来让更多人以此为戒。
在了解具体情况和经过后,我觉得是该拿出来说一说。
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公司是做跨境用户钱包业务的,前些天上线了一个新的支付渠道,后来产品经理接到业务需求说要修改一个汇率配置。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参数修改,而且需求比较明确,所以产品经理修改完成后就直接通知上线了。
过程中没有经过测试,也没有在开发环境验证,更没有上线后的灰度。
可以说,这次修改上线就是处于裸奔状态。
结果,出了大事。
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给公司造成了近 3000 万的资金损失,原因就是配置过程中把参数写反了。
原本是按照 A:B 以一个固定汇率换算,结果产品经理写成了 B:A,直接将汇率比例倒置。
这么一来,就存在一个极大的套现漏洞,海外一部分用户发现后开始疯狂换汇并提现。
等他们发现时,为时已晚。
后续的处理只能是关停业务,然后逐步清退用户,已经损失的资金也是追不回来的。
一方面用户在海外,另一方面用户是按照正常的平台流程和规则操作,所以并不涉及作弊和违规,只能说钻了平台漏洞。
如今,他们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全部完成后整个团队就会被裁掉。
其中,涉事的产品经理是直接被开除,而相关团队包括产研和测试在内的其他人员也全部被裁。
一个人的失误,血亏 3000 万,导致整个团队离职,这样的事儿绝对不是第一次了。
之所以要跟你们说这个案例,也是想谨慎告诉所有做产品、研发、测试的读者,产品无小事。
哪怕是一个参数修改,又或是一个文案调整,再小的需求也不能轻视,该走的流程要走,该慎重的绝对不能马虎。
只要是人为做事的地方,就一定存在纰漏的可能性。即便概率再小,如果不是 0,那就值得做预案。
不管是大厂部门还是小团队,产品研发的 SOP 是一定要有的,而且要持续迭代。
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和协作过程变复杂,产研 SOP 也要随之改进,目标是平衡 ROI 和效率。
类似的事或许你们也都见过,之前某大厂就因为配置失误导致巨大损失,最后就当福利送给用户了。
公司大还能负担得起,如果换小公司,分分钟就得关门。
在前面提到的这个案例中,复盘整个过程,你会发现至少有 3 个不规范和不严谨的地方。
第一,需求类型和重要程度判断不准确。
他们的业务本身就涉及资金处理,所以对汇率修改这样的敏感操作一定是要非常谨慎的。
但凡是这样的需求,在需求类型上就应该归入紧急且重要的一类,需要业务部门、产研、以及核心负责人甚至是老板的多方共识和确认。
所以,产品经理在其中承担主要责任,对需求类型和重要程度判断失误。
第二,修改配置到上线过程不规范。
直接修改,直接上线,裸奔。这是产品研发过程中最忌讳的,一旦上线到生产环境,任何不可预知的情况都会产生问题。
严格来说,再小的修改也要经过测试和确认,甚至是做小范围灰度,等验证无问题了再全量推送。
特别是对于修改汇率,或者调整平台核心策略规则这样的改动,上线过程的规范性直接决定了问题出现的概率。
第三,缺乏对应的风控预案和报警机制。
其实他们上线后就已经注定会出问题了,但是损失开始时没有对应的风控预案,系统也没有报警机制。
一般来说,如果出现短期高额的提现操作,平台是需要做风控和及时干预的。
即便是半夜,也需要有第一责任人第一时间进行检测和反应,把问题扼杀在第一线。
显然,他们在以上三个环节都没有做好。
引以为戒吧,所有做产品的读者都该抱有一定的敬畏心,就像我前面说的:
产品无小事
。
老话说得好,小心驶得万年船。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