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乾知大始
阳明心学信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湖之声  ·  任贤齐,被罚! ·  昨天  
西湖之声  ·  任贤齐,被罚! ·  昨天  
深圳新闻网  ·  深圳人最近都在买!几十块买一堆 ·  3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深圳人最近都在买!几十块买一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乾知大始

现代中国人是否仍应该讲「孝道」?

乾知大始  · 简书  ·  · 2017-12-18 19:05

正文

「孝」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论语》中甚至说 「孝弟为仁之本」 。现在国学复兴,但很多人都很反感「孝」的观念。那么我们今天是否应该继续提倡「孝」呢?如果提倡,其哲学基础是什么呢?什么才算真正的「孝」呢?

首先我要下一个论断:在今天的社会,如果不想陷入价值虚无,我们可以而且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恢复古人说的「孝道」,二是将价值寄托在上帝或者来世那里,三是将价值寄托在一种「乌托邦」理想中。

如果你不愿意选择相信上帝或轮回,又不愿意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寄托在一种「乌托邦」理想中(比如共产主义),那么你就只能选择将价值寄托在父母身上—— 父母只是一个代表,代表「天地」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并不是「上帝创世」,也不像佛教单纯地把世界看成一种幻觉,而是说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因此, 父母就是具象化的乾坤 ,带来了我们的生命。我们把价值和感情寄托在父母这里,就是 时刻守住生命的根源 ——就好像有源之水才能流向大海。我们对他人、对万物的爱,都是从这个根源扩充而来。儒家叫「推己及人」。

如何才叫守住这个根源呢?孟子说,一般人年少时就爱慕美女,工作了就爱慕老板,得不到对方的亲睐就心中难过,只有大孝才 「终身慕父母」 。我们从这个「慕」字大概能体会到那种深爱、依赖的感觉,就好像小孩子依恋父母一样。用这颗深爱的心去孝顺父母,才是不丧失孩提时那颗赤子之心。

《礼记》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这才是真正的「孝」。《论语》中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这个意思。即便父母有错,我们也应该稍微劝一下,父母不听也不要埋怨。这只能是出于「深爱」。

怎么样才算是做到了「孝」?那只能去问你的「良知」。阳明说「心即理」,有孝心才有孝理,如果没有爱父母的心,只是表面上做得「到位」,又算什么「孝」呢?

因此,从阳明心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社会宣扬「孝」的价值是对的,但如果制定条条框框、非要说怎么做是孝怎么做是不孝,这是错误的。「孝」的「理」在每个人自己的「良知」上。

其次,古人说「父慈子孝」, 当父母的如果去指责儿女不孝,那也不是「致良知」 。「致良知」只是致自己的良知,做子女的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孝」,做父母的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慈」。孟子曰「父子不责善」,就是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互相指责、说对方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每个人只是要求自己。这才是古人的精神。

最后,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取其哲学和精神,要抛弃那些条条框框。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赞周易,是要删繁就简,因为周末文盛,而文盛则实衰,都去务虚去了、不能务实。所以阳明说,孔子删诗书作春秋,其实是有减无增,春秋本是鲁史旧文,结果汉儒又都添上去,这个「传」那个「传」,什么大戴小戴礼记,东拼西凑,反倒失去了圣人删诗书作春秋的本意。阳明大弟子王龙溪说,道脉至汉才大坏,因为汉儒将圣人学问具体化为一些条条框框,结果丧失了孔子在《易传》中说的「变动周流、不可为典要」的宗旨。此外,我们从近世出土文献证明孔子的确有「三无」的说法。什么叫「三无」呢? 「无体之礼,无声之乐,无服之丧」 ,而这种精神被汉儒彻底破坏了,所以后来才会有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出来取代儒学成为主流学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