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商务范  ·  情人节送礼清单!一秒送到她心坎里 ·  2 天前  
物道  ·  愿挚爱白月光,终为朱砂痣! ·  昨天  
氧叔本叔  ·  连刷10分钟,她的盛世美颜硬控我一整晚 ·  3 天前  
物道  ·  亚瑟士,实力被低估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为什么,孩子不能跟父母好好沟通?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4-08-14 20:40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想要孩子好好说话,你要先蹲下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通宵达旦写作业,不知疲倦看书刷题

成绩还没上去,先把眼睛熬坏了……

如何避免娃视力下降?用对“灯光”是重点!

8月20号 早上 9:3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 孩视宝护眼专场

让娃告别“眼睛累”,轻松学习不掉队~

▽▽

作者 | 周治琼

来源 |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ID: zhixinxinli01)

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百思不解的问题之一。

希望孩子有什么想法,心里话,能好好地跟父母沟通,有什么话都能坦诚地说出来,一家人好好商量,怎么就那么难呢?

青春期的孩子,要么就是一言不合就关门,拒绝沟通。

要么就是一不顺心就大哭大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说什么都不听不进去。

还有的是更让父母提心吊胆的自残、以死相威胁等等,弄得家长们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怎么也想不通,明明是一家人,怎么好好沟通就那么难呢?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从一个网友分享的“洗澡”故事说起。

这个知乎网友名叫“红烧肉”,那我们就给他简单标记为“小肉”。

小肉生动详细地回顾了他小时候洗澡的纠结经历,从中可以窥见某些问题的端倪。

小肉小的时候估计身体不太好,容易生病。

妈妈就特别怕小肉会感冒,所以帮他洗澡的时候会用很烫很烫的热水。

妈妈其实很尽职尽责,每次打好水都会用手试试水温,确认合适,才会把他放进澡盆里。

热水当然不至于把人烫伤,但是对于皮肤娇嫩、大半个身体都要泡在水里的幼儿来说,那个水温着实火辣,烫得身上怪疼的。

那个时候小肉已经四五岁了,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他本能地发出了抗议,不止一次地跟妈妈申辩:“水太烫了。”

然而妈妈再次确认水温后,更坚定地反驳道:“我觉得一点都不烫啊,没事,洗着洗着就凉了。”

边说,边熟练地把水浇到小肉的身上。

次数多了,小肉就觉得说了也没用,说了也白说,洗澡水还是那么烫,也就不说了。

此后,一听洗澡,小肉都忍不住撇嘴,一脸痛苦。

直到有一天,事情迎来了转机。

有一次,妈妈试水温后,熟练地把小肉放进洗澡盆里。

那一次的水很烫,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烫。

原本经过多次“锤炼”,小肉已经被烫习惯了,每次都告诉自己洗着洗着就凉了,忍耐一会儿就好了。靠着坚强的意志,一声不吭地忍耐了下来。

可是那一次真的太烫了,小肉想到一会儿妈妈就要用毛巾沾着热水打湿我的整个身体,一种莫名的恐惧就席卷而来。

小肉本能地想直接告诉妈妈:“水太烫了!”

然而,几乎同时,脑海里自动脑补了一段,他跟妈妈说洗澡水太烫,妈妈说一点不烫,继续给他洗澡,他又不得不默默忍受的情景。

一种绝望感袭来,一时间小肉不知所措。

说也不是,忍耐着又难受,左右为难,又急又气,又无助又绝望。

终于,小肉崩溃了,嚎啕大哭。

妈妈直接吓住了,懵掉了,连忙问怎么了。

我哭着说:“洗澡水太……烫……了!”

很明显,妈妈长长地松了口气,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了下来。

这才一边轻松地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一边给他兑凉水。

妈妈大约觉得小肉哭是件很莫名其妙的事,不就是兑个凉水就能解决的事么?有什么好哭的?

当然,她更无法想象,小肉在哭着说出“洗澡水太烫了!”几个字之前,经历过怎样的挣扎和斗争。

毕竟在成年人眼中,这实在是一件小到不值一提的事。

至此之后,妈妈终于会在小肉说:“水太烫”的时候,象征性地加点冷水。

她不想小肉再因为这样的小事哭闹。

小肉呢,他学到了一个制胜的法宝: 哭比说有效

他坚信,你不哭,家长就会觉得你说的事情并没有多重要,小孩子的话就是随便说说。

于是,继续按照家长的意见操作,或者简单说服孩子后,就将事情抛在脑后。

有句很流行的调侃是:

“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

“有一种饿,是你妈觉得你饿。”

实际上,成人的皮肤厚度和耐受力,都要比孩子更强。以手试水温,来判断孩子的冷热,并不科学。

这当中,诚然是包含着父母的关爱的,但确实无法否认,某些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地忽视孩子的意见。

小肉至今已经长成一个小伙子,但他的泪点似乎很低,特别是跟父母沟通的时候,眼泪总似乎不听使唤,掉个不停。

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正常的沟通没用,只能另辟蹊径。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很难理解小孩子在沟通中的种种异常表现。

动不动就生闷气,一句话不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哭得撕心裂肺,直到愿望满足了才罢。

总是很难好好说话,说着说着就激动地大喊大叫起来,沟通就成了吵架。

更有甚者,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讨论过,孩子会通过“生病”,来表达他们的情绪和想法。

总之,明明有阳光大道可以走,孩子偏偏要选择又费力,家长又难理解的方式,弄得家里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这是何苦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像小肉一般,孩子们坚信: 这样才有用

不论父母是真心的,还是无奈的,总之,有用。

既然沟通没用,那干脆什么都不用说了。

还有一类孩子,会在数次沟通,都感觉不到自己意见被尊重之后,直接封闭自己,什么都不说。

明面上的是:“关门派”,躲进自己的小房间,一句话不说。

暗地里的是:表面云淡风轻,有情绪,有不满,都一个字不吐露。

让情绪不断在内心积压,直至崩溃。

相对大喊大闹的孩子而言,这类孩子其实更具风险,也更消极。

孩子作为弱者,很难被信任。

客观而言,孩子在一个家庭中,是处于弱者地位的。

论身高,他们只能仰视成年人。

论经验,父母吃的盐,比他们吃的饭还要多。

论知识和能力,他们更是不值一提,几乎啥也不懂。

放眼看看这个世界的话语权,基本是掌握在有权威,有经济能力的人手中,弱者的想法和感受,大部分时候是不被听见的。

这是生存法则,也是信任的基础。

我们容易对一个学识和能力等等,各方面都超过自己的人倾注信任,因为他们可靠。

对孩子,我们很容易生出“怜惜”、“保护”、“关爱”,却很难寄托“信任”。

总觉得他们那么小,那么脆弱,需要父母帮他们拿主意,不然会受伤。

出发点当然都是好的。

只是从沟通的角度而言,平等、尊重,才是基本前提。

作为成年人,面对一个凡事都否定下属,坚持“一言堂”的领导,我们也很难坚持跟他反馈自己的意见一般。

孩子同样如此。

要孩子好好说话,前提当然是父母能够,好好“听话”。

在孩子正常化、平静表达的时候,专注倾听。

思考一下孩子话语的合理性,甚至调查一下事情的原委,再做出回应。

孩子说:“洗澡水太烫了!”时,相信孩子,添一点凉水。

戴珍珠的女人 最优雅

珍珠的品种、大小、形状怎么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