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RT一点
从杭州出发,艺术在等你(ART一点是国内最资深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平台之一,在京沪杭等核心都市拥有广泛关注度,创建于2013年,粉丝100000+,领先分享国内外重磅艺术信息,独享杭州艺术地图菜单、浙博杭博掌上艺术馆、中国美院南山书屋八折优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康石石  ·  港八大的王牌设计学博士,在香港理工 ·  2 天前  
康石石  ·  内推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RT一点

宋高宗存世稀有真迹低调现身杭州24小时,十余位专家关起门来说了什么?

ART一点  · 公众号  · 艺术  · 2017-05-22 22:45

正文


©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四 朝 宸 翰

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




5月18日下午,杭州西湖边。


如果你经过南山路中国美院旁的南山书屋,会惊诧于门口的几位严肃的黑衣人——他们是专门来护卫即将出现的几件珍罕书画的。


平日可以自由出入的书屋二楼,也被严密封锁了。


上一期我们推送的那卷 包含有宋高宗存世稀有真迹的《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 卷,在一路的严密安保下从北京悄悄抵杭,低调现身了一个下午。


为这里正在召开的一场学术研讨会 —— “武林文脉——嘉艺赏析会”


研讨会现场



在「南宋主场」 观看皇帝御笔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共同邀请了十余位杭州著名的专家学者,近距离欣赏《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卷等丹青鉅迹,并对其展开了探讨。


因为真迹实在太为珍贵,主办方斟酌再三,最终谢绝了对公众开放。


近距离欣赏如此重要的古代书画,对公众是件值得珍惜的事,对于研究专家也是。当《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卷由专人从匣中取出,缓缓展卷时,它很快被专家们包围,里三层外三层。


盛放手卷的木盒上,有两行小字: 无上至宝希世奇珍,潘氏海山仙馆秘笈。 潘氏就是清末广东巨富、收藏家潘仕成。 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是用了整整三十七年,刻成了书法史上著名的《海山仙馆法帖》,《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就在其中。


左:外盒  右:包首



专家学者们正在观看 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卷


缓缓展卷之下,四件南宋皇帝的手书纨扇和斗方呈现在眼前,分别为宋高宗《御笔草书七绝》、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宋宁宗《御笔行书联句》,且都有清代学者翁方纲对题。


专家们神情专注,但却始终保持着与它的“安全距离”,比如说,在近距离观看时捂住口鼻——为了尽量减少呼吸对古代书画的影响。


大家惊讶,整整八百多年,作品竟保存如此完好。


“我看过的北京故宫、波士顿、大都会等博物馆的南宋绘画,很多作品都没有这样好的品相,包括从绢的质地到印章都太难得了。”浙江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李介一感慨。


观看现场


宋高宗在杭州望江门写的它


传世南宋诸帝御笔数量极为有限,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曾经在文章中提到,这件手卷中的宋高宗《御笔草书七绝》,是他所见高宗存世作品的十件真迹之一。


而后两幅原被定为光宗、宁宗的作品,目前学界则认为应该都出自宋理宗手笔。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所长张捷说,两宋皇帝中属宋高宗最为高寿,享年八十一岁。他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著有《翰墨志》一卷;还能画山水;对书画鉴赏也很有兴趣,“每获名踪卷轴,多令辨验”;南宋陈骙著有《南宋馆阁续录》十卷,记载有历代名画一千多件,这与宋高宗的收集与保护有着密切关系;他还能写诗词,有《渔父词》十五首。这说明宋高宗的艺术修养较为全面,诗、书、画、鉴、藏均有涉猎,这 也许是他高寿的原因。


宋高宗受父亲宋徽宗影响,极其热爱书画,还特地从新安(今安徽歙县等地)请来著名墨工戴彦衡,专门为他制造御墨。这直接影响了其他的皇帝和整个南宋皇室,从高宗,到孝宗、光宗、宁宗、理宗,甚至吴皇后、杨皇后都擅长书法,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如此。宋高宗还曾说过,五十年来,只要没什么大事,没有一天不写字。


《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卷


《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现场展卷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鉴赏中心主任吴敢也谈到南宋空前绝后的书法氛围,他说,当时的书法除了实用,更是君臣、父子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那时互相观看写字、相互赐字,是非常常见的,是交流情感非常重要的手段。”


而当年宋高宗书写这件《御笔草书七绝》的德寿宫——也就是今天的望江门一带,距离专家们欣赏作品的南山书屋,不过一公里之余。


在杭州,也能看到几处宋高宗的字迹,但都是碑刻。在劳动路杭州碑林,就有着一部弥足珍贵的南宋太学石经,也就是宋高宗皇帝赵构与吴皇后手书的《四书五经》,当年被用作科举考生的范本。


杭州碑林陈列的赵构《御书石经》部分原石(2008年前陈列样式)



从夏圭到潘天寿都与浙江有缘


研讨会上还现身了赵孟頫 《行书中峰禅师并序》、夏圭(传)《山水》、黄宾虹《黄山汤口》、潘天寿《耕罢》 等数件珍罕名作,都与浙江和杭州渊源很深。


赵孟頫与元代大禅师中峰明本的故事非常有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博导任道斌主编的《赵孟頫书画全集》近来刚刚出版,他谈到,赵孟頫壮年时可以日写万字,写这幅作品时已经六十八岁,身体不太好,导致作品中有些行气看上去比较弱,这恰证明了是他的手迹。“这幅字2000字左右,写完第二年赵孟頫就去世了。”


中国美术学院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副所长林海钟对中峰禅师非常有感情,他说,这件作品很有研究价值,中峰禅师本就是杭州人,一生相当传奇。


另有一件赵之谦《异鱼图》,长卷上绘有十余种温州地区各种奇怪的海物,里头还有“皮皮虾”。中国美术学院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副所长戴家妙对此最有发言权,他刚刚主编了《赵之谦全集》。他说,这件作品很有史料 价值 和艺术价值,在赵之谦一生中很重要。才气很盛的赵之谦当时颠沛流离逃难到温州,百无聊赖中画了这件作品,且一直带在身边,请了许多人来题跋。这上面的部分物产,如今已经灭绝了。


观画现场(黄宾虹《黄山汤口》与潘天寿《耕罢》为复制品)


专家们在四个小时里究竟谈了些什么?这些作品与浙江有怎样的渊源?


我们为你一一作了整理,以弥补未能到场之遗憾。



[ 现 场 发 言 实 录 ]



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

手卷  水墨绢本


胡  莹

中国嘉德古代书画部专家


第一件是《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先做一个整体的介绍,这个手卷是由四幅南宋的御笔组成的,三幅团扇面和斗方四幅,都是绢本,每一幅都有清人翁方纲的对题,根据对题将这四件分别命名:第一幅为宋高宗的《御笔草书七绝》,第二幅为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第三幅为宋光宗的《御笔行楷书联句》,第四幅为宋宁宗的《御笔行书联句》,这个手卷被称之为“四朝宸翰”,我们将手卷简称为“四帝”。手卷的引首是王禔题的“奎章睿藻”,卷尾有叶恭绰和程琦的题跋。晚清广东著名的收藏家潘仕成将这四幅入刻了《海山仙馆藏真》。上世纪70年代,1978年在日本大阪美术馆举办了宋元美术大展,这个手卷参加了当时的展览,根据当时的展品目录,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手卷的收藏单位是日本有邻馆。


总的来说,嘉德跟南宋宸翰是非常有缘分的,早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就有宋高宗的手卷《真草二体嵇康养生论》;2013年秋天嘉德香港拍卖第一次举办书画夜场,又有两件来自北美重要私人珍藏的南宋御笔:杨妹子《行书清凉境界七绝》、宋理宗《楷书浅沙五言联句》;到了今年的春天我们又得到了这幅手卷。


签条: 宋高宗御笔草书七绝。

释文: 谁将陶令黄金菊,幻作酴醾白玉花。小草真成有风味,东园添我老生涯。


第一幅,宋高宗《御笔草书七绝》。


南宋帝室的书法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从宋高宗开始每一代皇帝都能书,不仅是这些皇帝,包括 高宗吴皇后、宁宗杨皇后 都可以写书法,而且书法的水准非常高,这个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以比拟。在这个群体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宋高宗,他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有非常好的天赋,而且对书法这件事非常用心。宋高宗一生书法经历过三次变体,最后选择了中国书法史上最经典的书法楷模“二王”,对于“二王”的选择,一方面是有对书风的认同,另一方面是政治的需要,失掉了政治中心中原,亟需证明其中原文化继承人的正统地位。


宋高宗当了三十多年的皇帝,后面又当了二十多年的太上皇,在书法这件事情上投入的精力非常多。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当太上皇时期的作品,而我们这件高宗作品也是这个时期,书风出于“ 二王 ”,又有宋高宗的个人风格,是最成熟时期的作品。宋高宗上面有明代中期安国的藏印,是手卷上比较早的收藏印。徐邦达对此评价“所见过的宋高宗十幅真迹之一”。


签条 :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

释文 :只因青帝苦多情,偏向仙曹系姓名。王母赐伊丹一粒,花中独自得长生。


第二幅,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


宋孝宗是宋高宗的养子,6岁入宫,36岁当了皇帝,这中间长达三十年磨砺期,是对其心志的磨炼。他在南宋是一位好皇帝,是南宋真正意义上的中兴之主。三十年的磨砺期形成了宋孝宗和宋高宗非常强烈的依附关系,一方面可以体现在生活上满足宋高宗提出的种种奢侈要求,在政治上委曲求全;在书法的风格上也是完全依照宋高宗。宋孝宗的书法风格是学自宋高宗的“二王”,形成了以宋高宗为标准的南宋皇室书法家庭法度。这件作品书法字距非常均衡,笔法的特征一直到宋孝宗的晚年都是可以看到的。


签条 :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

释文 :蓼岸飞寒蝶,汀沙戏水禽。

钤印 :御书


第三幅,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


宋光宗只做了五年的皇帝,其实我们谁也不知道宋光宗到底写的是什么样子,现在只有一件美国大都会的作品是被认为很有可能是宋光宗所写,而我们并不知道宋光宗的标准件是什么样。


签条 :宋宁宗御笔行书联句。

释文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钤印 :御书之宝、乙卯

第四幅,宋宁宗《御笔行书联句》。


目前所知宋宁宗的书风与本卷第四幅是有区别的。第三幅和第四幅方折转笔具有共通性,而这种共同性与宋高宗那种潇洒飘逸的写法是有区别的。第三幅和第四幅是不是宋光宗和宋宁宗?徐邦达先生的观点认为“不是”,认为第三幅和第四幅应该是宋理宗所写,徐老把第五位皇帝推到了前台。

关于宋理宗,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拓展说。因为理宗是权相史弥远养于宫外的皇子,因而推测他在当皇帝之前并没有受过皇室系统的书法训练,所以书法风格没有受到宋高宗的影响。理宗早年的书法就明显体现出颜真卿的特点,所以成为南宋皇室书法当中辨识度最高的一位,而本卷第三幅和第四幅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宋理宗的书法特点。这个手卷上还有一点可以佐证这一观点,就是叶恭绰在卷尾题跋中举的两个例子,他认为这个手卷中写得最好的就是第三幅,并且第三幅与他所见到的另外两幅南宋御笔风格一致。而叶恭绰所举的两个例子,一为宋理宗《楷书浅沙五言联句》,这件恰恰就是2013年秋天我们在香港卖的,4200多万;另一为宋理宗《行楷书潮声五言联句》,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我们从风格上进行比对,把相同的字迹和笔画相同的字迹进行比对,可以看到风格的一致性。而叶恭绰在题跋当中特别提到了美国大都会的这一件,和我们这个手卷上面都有潘延龄的藏印,所以叶恭绰认为有没有可能和这个手卷是由合而分。叶恭绰还希望这件能够和手卷有“延津之合”,但是可能性已经不大了,毕竟这件已经入藏博物馆了。叶恭绰除了题跋,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也是非常机缘巧合,我们这一季“飞鸿延年”专场有一通吴湖帆致陈子清的信札,信中提到:“叶遐翁又带来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三帝书扇,真惊人心魄之品”。


吴湖帆致陈子清信札


张  捷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所长


两宋皇帝中属宋高宗最为高寿,享年八十一岁。他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著有《翰墨志》一卷。元代藏书家庄肃《画继补遗》说他“于万机之暇,时作小笔山水,专写烟岚风雨难状之景,非群庶所可企及也”。说明高宗还能画山水;同时他对书画鉴赏也很有兴趣,“驻跸钱塘,每获名踪卷轴,多令辨验”;南宋陈骙著有《南宋馆阁续录》十卷,记载有历代名画一千多件,这与宋高宗的收集与保护有着密切关系。退位后于德寿宫“北宫燕闲,以书法为事”,诗词又有《渔父词》十五首等传世。说明宋高宗的艺术修养较为全面,诗、书、画、鉴、藏均有涉猎,这种疏淡清朗和闲情逸致的艺术体验,也许正是他高寿的原因。


高宗非常热衷于书法,这也导致了以后的南宋皇帝和皇室对书法的喜爱。高宗的书风总体来说笔画较为稳健而圆融,而宋孝宗的书风有娟秀、沉厚之致,宋光宗则在疏放、遒劲中着力。四个皇帝的东西,宋宁宗的书风相对偏重散淡、清逸一路。宋高宗这种沉着、圆融的书风是否与他高寿有着一定关系?书如其人,如果写得剑拔弩张的话,估计寿命也不会太长。


吴  敢

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鉴赏中心主任


我也觉得后面两件是同一个人写的。嘉德公司的同仁们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一下边上的杭州文庙碑林,这里面就有两件宋高宗的作品。一件是大名鼎鼎的南宋太学石经,还有一个是孔子七十二弟子像,上面有宋高宗的题赞。太学石经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跟宋高宗相关很多作品的考证和研究,老先生都研究过马和之《诗经图》,我让学生对南宋石经真正做一个研究, 通过研究高宗石经讳字实例再来研究马和之《 诗经 》之真伪 。前一阵子学生成果有一些出来了,对老先生的会有一些补充和推进,对于这个阶段的研究,包括宋高宗书法的研究也都会有所帮助。


实际上,那个时候书法不仅是实用,对于皇家来说,是臣子、父子之间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那个时候相互观看写字,相互赐字,是非常常见的,关于这一方面我们也找到了很多的文献。


图左:宋高宗赵构《御书石经·左传》

图右:宋高宗赵构《御书石经·论语》

浙江图书馆藏民国早期册装拓本(选页)


李介一

浙江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 宋画全集 》、《 元画全集 》副主编


我看过的北京故宫、波士顿、大都会等博物馆的南宋绘画,很多作品都没有这样好的品相,包括从绢的质地到印章都太难得了。


夏圭(传) 山水

立轴  水墨绢本

97.5 × 49.5 cm


说明:子爵秋元春朝旧藏。


胡  莹

中国嘉德古代书画部专家


这一件《山水》没有款,没有章,只在外盒上有“山水绘夏圭笔”的字样。这件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认为是夏圭的山水作品,没有款,没有章,反而可以摆脱对文献的缠绕,完全关注风格的分析。


这是很典型的南宋院体风格山水画。八十高龄南渡的老画师李唐将《万壑松风图》上表现关陕地貌特征的小斧劈皴带入南宋,根据南宋都城临安的地貌和气侯特征加以改良,最后马远、夏圭以水墨法化解了这种刚劲风格,发展出以边角构图、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为代表特征的南宋院体山水。这件《山水》很显然具有南宋院体的风格特点,整个景物都做了放大,为了摆脱景物放大产生的逼视感,笔墨做了大量简化。尤其中景部分,做了大量的渲染,一层一层地渲染下去。所谓实景和虚景各分一半,但是虚景部分并不是完全的留白,而是做了很多文章,通过一层层的渲染暗示了后面的物象,暗示了一个空间,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诗意化的氛围。画面左下角“之”字形的水流也是在南宋山水画里经常看到的一种标志性元素。我们为这件作品在时代上找到一个坐标。论及整个山水的画法,这种墨法的使用更接近于夏圭,而与马远的爽利有区别,可以跟博物馆的夏圭作品进行比对。


到了元代以后,由于文人掌握了评论的话语权,大量南宋院画以及禅宗画到了日本,这件作品也是一件日本回流作品,完全的日式装裱,在日本累经著录、展览,早在1937年就被日本文部省教化局列入了《重要美术品等认定物件目录》。


许洪流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 宋画全集 》执行主编


前不久匆忙间看了张捷兄发来的微信资料,对这件传为夏圭的山水,第一反应是觉得应该来自日本。今天看了原作,典型的日本裱,说明那天的判断是对的。为什么那天有这个感觉?当年,我在做《宋画全集》的时候,其中有一段时间常跑日本,接触了好多风格类似今天这件山水画的作品。这类风格让我非常惊讶。因为原来所了解的南宋山水风格,与此颇有差距。我心目中的南宋山水,比这类作品更响亮,用笔更刚,墨色对比更强。藏于日本的这类作品,却显得比较柔顺、温和,比较符合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会不会是古代日本人画的呢?我曾经与日本一些专家谈过这种感觉,也婉转地表达过内心的怀疑。但日本的一些宋元绘画史专家告诉我,这类作品很早就进入日本,确实来自中国,时代也是没有问题的。


慢慢地,我内心开始接受了这些作品,因为一些疑问被逐渐排除了。譬如,是否古代日本人所作?我随后接触过大量古代日本人学习中国绘画的作品,发现他们的作品在用笔上有共性:不是有刚无柔,就是有柔无刚,他们似乎尚未理解“刚柔相济”。像今天这件传为夏圭的用笔,我认为就不是日本古代画家所能达到的。


那么,为什么这类风格的作品难见于今天的中国,却较多地出现在日本呢?对此,我联想到一个类似的现象,就是宋代的禅宗画。禅宗画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很低,作品留下来很少,但在日本恰好相反,而且其中不乏精彩绝伦的作品。我认为,这恐怕和民族的性格有关。我相信,宋代来中国的日本人,对于带回日本的东西,肯定和当代人一样,也是有选择性的。选择哪些呢?自然是选择那些符合他们审美情趣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这件传为夏圭的山水画,可以视作南宋山水画某类风格的范例之一。至于是否夏圭所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日本的收藏情况最复杂,当年限于条件,无从得知这件作品,不然的话,我们“削尖脑袋”也得把这件作品征集进《宋画全集》日本卷。


夏圭(传)《山水》 局部


孔令伟

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日本人比较推崇两种类型的绘画:一是禅画,就风格本身而言,即中国的北宗以及浙派延伸出来的传统,还有一种是南画,是个晚近概念,对应我们的文人画或南宗。这两种类型在日本都受推崇。这说明我们对于整个东亚美术史应该有一个稳定的认识,就是以中国为中心辐射到整个东亚、南亚的泛亚洲艺术谱系,这点是要明确的。


就这件作品本身而言,真伪固然是一个问题,但我们也应该换一下思路。举一个例子,黄宾虹对于浙派以前的南宋绘画就有一个新认识,他认为马、夏的系统沿袭的是六朝的没骨法,风格雄肆近古。没骨法我们以为都是彩色的,其实没骨法除了彩色以外还有水墨,我觉得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黄宾虹反而认为马、夏的传统更古,也就是说中国画还有一种墨法传统,是雄强刚健的古法。黄宾虹的认识很有见地,这点认识对我重新认识传统很有启发。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大多是非常晚期的文化经验,特别是清代正统画派以后,我们对中国画形成了一种非常概念化的认知,如果真的回到明朝,或明朝初期,他们又会怎么看这些浙派画呢?这就是怎么回到传统的问题。对于浙派,对于马、夏,以及马、夏背后的历史传统是什么,我们的确要有一个再认识的空间。


另外我还想说一点,夏圭的这幅画从图象类型来讲,在画面纵向1/3位置出现了高树和人物,这是李唐以后是确定下来的,到马夏,到浙派都是这样,他们也特别偏爱这种类型的构图。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图式,此前我们看到的山水都是横轴为主。这种图式我们以前为什么不予以肯定?因为以前是用道德观念和政治伦理来审视这类作品。今天看来,这类作品具有艺术史上的创造性价值, 可以满足人的两种观看的诉求,一种是中景和近距离的精微观看,另一种对是远景的期待,两种观看诉求都可以同时得到满足,所以这是带有创造性的。


林海钟

中国美院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副所长


夏圭的这张我还是蛮有感触的,日本人真的是这么传承下来。其实那块非常复杂,特别是南宋,这块确实是值得研究的。我跟东京大学一个做美术史的老师聊,他们说,日本人就是这么传下来,但是中国人不认可。那件东西的确也应该是这么传下来的,我看到这件马上想起李唐的画,但是那几件都很有异议,不认为是李唐的,为什么?因为它和《万壑松风图》距离很大。美术史上把风格学讲得特别大,我觉得恐怕还是有一些问题。的确,这批东西很难去界定,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进到杭州以后水的这种东西多了,的确是有一些变化。我很喜欢日本高桐院的东西,虽然没有机会看到原件,但是仰慕很久。


这件东西我很关注,很重要,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这块,因为的确日本留下的这批东西是这么有序地流传下来。


夏圭(传)《山水》 局部


李介一

浙江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 宋画全集 》、《 元画全集 》副主编


夏圭(这件)是典型的日本藏品,估计很早就进入日本的藏家手里。我关注它的第一次出版是1929年,当时是第一批拿出来展览,然后做图录。很多日本的藏品都是这样的情况。这件非常好,我仔细透光看了后面的线条,修补的几乎没有,非常完美,是非常难得的南宋作品。


赵之谦 异鱼图

手卷 设色纸本

咸丰辛酉(1861年)作

引首:35.5×92 cm 画:35.5×224 cm


← 左 右 滑 动 浏 览 全 图 →


孔令伟

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赵之谦这幅画让我想到了两次展览,2004年的时候在北京故宫有一个《清代宫廷画谱展》,出现了一套《海错图》,画了各种各样的海鱼,比赵之谦这张画要精致,题款的方式、文辞是和赵之谦是一种类型,有一点像西方的自然史插图,画出动物、植物的样貌以后再配一些科学色彩的描述,这种东西在中国叫博物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名物学,再说得具体一点叫“鸟兽草木之学”。在宋代,鸟兽草木之学达到一个新高峰。大家仔细看图谱,里面有很多自然科学的东西,这其实是中国艺术史中一条隐秘的传统,一个隐秘的知识谱系,特别是隐藏在花鸟画中的隐秘的谱系,就是从尔雅之学变出来的鸟兽草木之学。宋代画院招画学生的时候要考诗经、尔雅,要求对鸟兽的形貌有一个了解。

还有一次展览,2005年在广州有一个“羊城风物”展,是外销画家画的带有自然科学、人类学图谱性质的图画,对比故宫的展览。可以看出东西方有相通的东西,背后隐藏着自然史研究或者鸟兽草木之学,但是这条系统被我们淡忘了。我们有了文人画的观赏经验,认为所有东西都是随笔涂写的,其实不是的,中国画也是讲事实和经验。包括黄宾虹,黄宾虹的山水画貌似随意勾抹,但大家别忘了,浙博藏了他万余幅写生稿,此外他在旅行之前都要研究地方志,摘录相关描述,或勾摹方志中的山水版画插图,把各种地形地貌记在心里,至少是他的画有一种图谱的知识学背景隐藏在后面。


赵之谦的作品很有趣,这背后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知识谱系,即所谓的鸟兽草木之学,在近代,这个知识谱系与西方自然科学合流,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点。往回看,明代杨慎写过《异鱼图赞》,是对后人补绘的《南朝异鱼图》题写赞词。赵之谦的《异鱼图》里有一个海豨,豨就是大猪,海猪就是海豚,江豚就是江猪。古人还称鲸鱼为海鳅。这个海豨画了一个猪头,可能不是看实物画的。


《异鱼图》中的海猪


栾静莉

中国嘉德古代书画部专家


赵之谦的《异鱼图》是1861年赵之谦第一次去温州,逃难时候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画的是温州地区的非常奇怪的海物,上面有赵之谦的好朋友江湜、陈宝善对这些作品非常精准的考订和评价。作品后来经过苏州的徐子静、刘世珩、林熊光等收藏,很多重要的赵之谦的出版物和著录的著作当中都有收藏这件重要的作品。在1861年到1869年这一段时间,赵之谦几次去过温州,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作品。《物产卷》我们2008年拍卖了金城的临本,拍了30多万。


这个是《异鱼图》上各种奇怪的鱼,类似章鱼、皮皮虾。赵之谦对每一种水产都做了很风趣的介绍。


尉晓榕

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


我对《异鱼图》特别感兴趣,太新奇了,特别有意思,这个布局好象很随意,但是又是很有创意的,图式很漂亮,这样的布局和图式只有金石学家才能玩出来,中间还有一些东西作为穿插,真的很有趣。


尹光华

古书画鉴定家,中国嘉德顾问


赵之谦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画家,我们对他的认识还很不够,对他的评价还很不够。今天突然听到浙江在编赵之谦全集,太好了。我一直觉得应该把这个人提到一定高度。赵之谦是一个天才型的画家,画、书、印、书法等都很不错。我很喜欢这个人,他的画是中国真正的士人画。黄宾虹讲过一句话,认为画的最高处是士夫画。《异鱼图》上的题跋,讲得非常好,称赞赵之谦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经世之学,就是一个士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理想,为国为民;还提到了考据,对于物种的关心,对于人民生态的关心,这是赵之谦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看过赵之谦写给朋友的信,他说自己很穷,说钱是很重要的,比功名很重要,但是他碰到钱的时候是怎么对待的?他做了县令,把他的刻印、绘画都放弃了,几乎还放弃了书法。他在江西写得很少了,一方面是江西的条件,江西的笔好的很少。地域文化对于画家的成就太重要了,你们在杭州太幸福,赵之谦没有这样的福气。晚年他最好的时间在江西,那种条件下只有偶尔写写书法,画基本上不画了,图章基本不刻,他自己说是绝对不刻了,但是我还看到他偶尔刻了印章,他把他的生计几乎放弃了。他的那个县很穷,苦得不得了,所以他经常叹气,这不是肥差,穷啊。赵之谦一方面说自己穷,另一方面又做了清官,修文庙、修桥,他真的是有一个士夫的精神,穷得要死,最后真的死了,56岁,棺材都没有。他一天到晚哭穷,但是没有把钱看得最重要,他会发牢骚,但是不会这么做,行动还是另外一面,他是一个清官。这个人我们应该给他一个更高的评价,我觉得他是士夫画的代表,黄宾虹就把他当做士夫画的代表。为什么?黄宾虹认为中国明清时候有两大高峰,一个是 启真 ,那些好的知识分子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关心国家、关心民事,最后失望的时候把自己的经历、智慧投身到艺术上,形成了一些当时的士夫画和文人画;二是道咸,他提到了赵之谦。他没有说赵之谦是士夫画,但是他已经把他归入了这类。

赵之谦《异鱼图》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认知,这个画家什么境界,他的修养、知识、道德,其实在画里面是至关重要的。高雅的、境界高的人,颜色再漂亮也是雅,赵之谦的画很漂亮,大量地用朱砂、洋红,其实是来自很远的传统——唐宋用朱砂。朱砂这个颜色很漂亮,他的画很漂亮。刚才我们看的《异鱼图》,几乎没有线,都是用墨画的,把金石用进去,都是墨,没有线,还站得住,他的墨都是凝得住的。康有为批判赵之谦,说他的字柔软,变成靡靡之音,我反对这个说法,赵之谦根本不软,他写的篆书、隶属有柔软的一面,其实很懂得力,他的勾线力度是非常强的。我们要重新来看赵之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认识他。我很喜欢这张画,很喜欢赵之谦这个人。


《异鱼图》(局部)


戴家妙

中国美院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副所长,《赵之谦全集》主编


这张《异鱼图》2011年西冷印社拍过。创作的时间是赵之谦逃难到温州一带期间,一共画了三张,这是第二张,第一张是《瓯中物产图》。这张画构图很精心,而且画好以后一直带在身边,请了多人题跋。第二天到北京以后又带到北京请胡澍题跋,胡澍题得比较准确,就是考据之学,因为他们两个是好朋友。赵之谦才气很甚,他的父母希望他做官,他自己希望做一个伟大的学者。赵之谦有很多稿没有完成,他很用心考据之学。这张《异鱼图》,他当时吃到什么鱼就画下来,把考据的兴趣刚好引出来。画法就是标本的画法,通过金石学变成这么一张画。这张画对于赵之谦很重要,一直带在身边,另外两张都送给了别人。这张画里面一些物产消失了,主要描绘了东瓯和福建的物产,我请教了水产专家,有些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


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可以考虑把这张画买回去,既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刚才讲到赵之谦的为人,他在江西是很痛苦的,天天想要通过关系调离这个岗位。他是从绍兴出来的很有才气的人,但是他经济条件比较差,他的官是用钱买来的,到江西当官是不断还债的过程。赵之谦颠沛流离,跌宕起伏,这张《异鱼图》就是在他颠沛流离的时候画的,没有什么事情就画了这张画。第二年到了福州,呆了半年。他后来到北京一直带着这张画。我就补充这点,这是很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一张画。


赵孟頫 行书中峰禅师《勉学赋》并序

手卷  水墨纸本

至治元年(1321年)作


钤印 :赵氏子昂

题识:右中峰大和上所作勉学赋,言言皆实,乃学人吃紧用力下工夫之法门也,岂止于老婆心切而已。学者于此玩诵而有得焉,于无奈处豁然开悟,则此赋亦为闇室之薪烛、迷途之向导矣。因以中上人见示,于是疾书一过。至治元年三月廿二日,弟子吴兴赵孟頫记。

鉴藏印:六湖、罗天池印、罗(八次)、罗六湖家珍藏、六湖、海山仙馆、潘、德畬审定、仕成、公卓、何、荦 、嘉乐园藏、嘉乐园、柱国武安侯印、星源王煊审定真迹、芷缘斋烔岩王煊之印

24.5×470 cm

跋:24.5×100 cm

拓:24.5×538 cm

出版:《海山仙馆藏真续刻》。


任道斌

中国美院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副所长,《赵之谦全集》主编


我这次最感兴趣的就是赵孟頫这件。最早我进行研究的时候对赵孟頫比较感兴趣,三十几年下来,陆陆续续对他比较关注。前一段时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了《赵孟頫书画全集》,我被请去做主编,所以对赵孟頫的了解多一点。


这次看了赵孟頫的《勉学赋》,我觉得这幅作品“不是非常好”。赵孟頫写书法有一个特点,气韵很通很贯,今天有几行不是写得很好。因为赵孟頫写书法的时候是68岁,而且身体不好。写书法跟人的精神有关系,《勉学赋》我看过有2000字左右,赵孟頫过去身体好的时候日写万字,这两千字左右估计他写两个多小时。我觉得整个书法这些都是他的习惯用字,“有”、“ ”、“ ”都是习惯用字。另外,楷书、行书、章草混合用是赵孟頫的特点。个别有几行好象弱一点,正是证明了这是他的东西,因为身体已经不大好了,他第二年就去世了。


我们当时编《赵孟頫书画全集》的时候要求入选的都是博物馆的作品,因为赵孟頫的东西太多,容易引起纠纷,我们四个人当时是一票否决制。我根据自己编《 赵孟頫书画全集 》的经验以及多年以来的接触,我认为这个东西是不错的,但是他当时的艺术水准不如他早几年,尤其是他的太太去世前后几年,写得非常精彩,几乎就是王羲之的再世。我就对这件东西谈这么一点粗浅的看法。


林海钟

中国美院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副所长


中峰明本的人我非常喜欢,他是杭州人,一生很传奇。佛教里面有禅师,他的上一辈好像是宋代黄龙无门慧开禅师。中峰又被称之为“江南古佛”。高峰禅师是他的老师,苏州人,狮子林跟这个也有关系,苏州的狮子林沿袭了西天目狮子峰的法脉。高峰是中峰的老师,是苏州人,中峰是杭州人,是这样的关系。因为我比较喜欢中峰,有很多故事,有机会读他们的故事,非常有兴趣。刚才看了真迹,文章我也读了,我很喜欢,算是又找到中峰禅师的一个作品。


我自己做过一个个展,全部是关于赵孟頫、中峰关系的作品,就很亲切。刚才看了这件作品,我也是跟任道斌老师的看法差不多,不像赵孟頫别的写得那么精彩,但是很有研究价值。



黄宾虹 黄山汤口

立轴 设色纸本


钤印:黄宾虹、黄山山中人、冰上鸿飞馆
款识:黄山汤口。三十六峰、天都莲花、前海胜景由汤口入。九十二叟宾虹。

171×96 cm


郭  彤

中国嘉德专家


嘉德跟黄宾虹的渊源非常深厚。1997年我刚到嘉德的时候,黄宾虹的价位其实在很长时间里是波澜不惊的,大家在专业的范围之内很认可,内心很尊崇他的创作水准,可是从收藏、审美的角度来说,在有拍卖以来的前十年并没有达到应有的价值。所以我们也非常自豪,在黄宾虹的学术挖掘和市场推广方面,嘉德是做了非常深入的工作。黄宾虹目前前三位的作品都是我们在两、三年内成功拍出的。2015年拍过一个最高价位的作品,《南高峰小景》,2001年嘉德首拍的,是黄宾虹在1955年画给章伯钧先生的。这一件《黄山汤口》是送给陈叔通先生的。黄宾虹是1955年3月25日去世的,他最后一张作画的影像资料是2月24号,1955年他92岁,是他生命最后的历程。市场上看到的他最伟大的作品都是在这短短的三个月内完成的。

讲到《黄山汤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陈叔通。陈叔通也是杭州人,1915年他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董事,1919年通过他介绍,黄宾虹进入商务印书馆当美术部主任。到了解放初期,陈叔通成为黄宾虹身后一双重要的推手。黄宾虹在刚刚解放时候的整个心境不是那么好,而陈叔通在北京事实上是毛泽东身边的红人,他是政协副主席,同时又是工商联主席,还分管中央文史馆。于商、于文化、于商务方面的地位,我觉得陈叔通有一点点国师的感觉。陈叔通也很爱收藏,但是有一个特点,即便是当时活着的画家赠送他的作品,也很少有他的上款。我们在这几年的拍卖里面,也见过陈叔通收藏的一些从古到今的作品,都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藏品曾经在文革期间被抄家到故宫,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有故宫收藏的印迹和编号。文革结束以后,进到故宫又能够成功退回的作品是不多的,但是据说,陈叔通的收藏是一件没有少的全部退回,《黄山汤口》就是其中之一。

《黄山汤口》第一次拍卖是2011年,是陈叔通的家属拿出来的。当时的估价是300万,没有写任何背景介绍,也没有写任何的出版著录,并没有作为重要的拍品出现,可是当年的这场拍卖几乎调动了全杭州所有藏家的神经,有无数人在那场出到自己的心理价位。2011年这张大概是4700万成交的。这个之后每一次有机会看到这件作品,真的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打动。

这件作品交给我们之后,我们查到了接近20次的出版和著录。这件作品尺幅巨大,在黄宾虹人生的最后一年,他何来笔力、心力创作这么大的作品?1955年他应该去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政协会议,可是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去了。我自己的猜测,觉得他这一件作品是用了他的毕生之力来感谢他的恩人陈叔通,他也很感谢章伯钧,建国以后这几个人对他的重要性胜过傅雷,成为了他生活和创作的心理支撑点,同时也使他在艺术上发挥到了最后的极致。邵洛羊先生写过《黄山汤口》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无人能及,邵先生认为这是黄宾虹的绝笔,或者从一件完整的大尺幅的作品来说,应该称之为绝笔。

这张画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陈叔通给黄宾虹写过非常简短的一百多字的简介,对他这一生非常有概括性的简介,提到黄宾虹“晚年善水墨作法,加浅绛青绿,与油画合于一炉。”这个特点在从前是很少有人提及的,可能是陈叔通从《黄山汤口》这件作品里面看到了更多的色彩,看到了黄宾虹笔墨用色深处有类似印象派之类很复杂很深厚的东西。

整张作品是从黄山汤口进入的各种黄山景色。这个是观景楼,这个是百丈泉、人字瀑,这个是莲花峰。《黄山汤口》是从汤口入口来看到黄山的全貌,我们从《黄山汤口》也看到的是他九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他几十年的笔墨功夫的整体的回顾,也是他人生的总结。


《黄山汤口》(局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