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秦
这是一个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VC/PE/MA金融圈  ·  逆袭1200亿,河南85后赢麻了 ·  4 小时前  
摩尔投研精选  ·  重磅升级!“AI小财神”推理能力全面升级, ... ·  7 小时前  
Wind万得  ·  DeepSeek席卷多行业,券商解析发展趋势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秦

今天给大家推荐3本书,对你应该有用

老秦  · 公众号  ·  · 2021-02-14 22:20

正文


记得去年过年这会儿,正是严格防控的时候。


当时憋在家里,于是就做了一场直播。


在前面热场的时候,

直播镜头刚好对着我家那个8米长的书架。



网友们就问书架上有什么书,于是我就根据留言区,随手从书架上取书进行讲解,没想到反响异常的好。


当时我半开玩笑说,你们要是有兴趣,我找个时间就开个「老秦的书架」专题,就一本一本聊聊我书架上的书,怎么样?


而这「找个时间」,一找就是一年,

转眼间竟然又到了春节。


好了,遵守承诺,来咯——



春节这个时间,有时候还是蛮特殊的。


忙了一年之后,在这个小长假,会有那么一点时间,静下来,跟自己对话;


跟老同学老朋友相互拜年,看到别人的事业、生活状态,会对自己有触动或启发;


这个时间本身又是考虑换工作、做决定、希望新年新开始比较集中的时间段;


……


于是,很多人在这个新春的气氛里,

又经常突然迷茫起来。


所以今天第1期《老秦的书架》,

主题就是: 意义


我从书架上挑了挑,给大家推荐这样3本书。



《蛤蟆的油》
人生若是分场,这是他的上半场


这本书是一本自传,作者是著名导演黑泽明。

推荐这本书,我认为它有3个不一样。

❶ 文字的表达,不一样

导演的文字,很有画面感。

其他人的传记,经常是「×年×月×日,谁谁谁出生于×地的一个普通家庭」。


而黑泽明写自传,全书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光着身子坐在洗脸盆里。屋里光线昏暗,我坐在洗脸盆里洗澡,两手抓着盆沿摇撼。洗脸盆放在从两旁朝中间倾斜的洗澡间的地板正中间,被我摇得直晃荡,洗澡水噼啪作响。


寥寥几语,就像一部电影的开场,勾画出了一个很有性格的小孩,为后面讲述自己折腾的人生埋下伏笔。

❷时间的跨度,不一样

艺术家的自传,当然少不了聊自己的作品。

《罗生门》是黑泽明最有名的一部代表作,也是横扫各种国际奖项的一个电影。

而当他把《罗生门》这部电影的回忆写完之后,这本书就戛然而止。

包括很有名的《七武士》等电影,也没有再讲。


可以这么理解,这本书的自传并不是黑泽明的一生,人生若是分场,而这是他人生的上半场。

《罗生门》成了我这个电影人走向世界的大门,可是自传的我却不能穿过这个门继续再往前进了。 从《罗生门》以后的作品人物中,去认识《罗生门》以后的我,我认为这样最自然,最合适。 再没有什么能比作品更好地说明作者了。

他不愿过多谈及自身,他所追寻的意义,是更倾向于隐身于他的电影作品。

所以如果想读懂这本书,最好还是先看几部黑泽明的电影。

❸作者的境界,不一样

长夜漫漫,我们独处的时候,会跟自己对话。

但我们能否跟自己,足够的坦诚,很难。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下意识会去逃避和遮掩,哪怕是面对自己。

为什么会把自己的自传叫《蛤蟆的油》?

这个名字,来自于日本民间的一个传说:


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

黑泽明把自己比喻成那个站在镜前的蛤蟆,他希望被自己吓的那身油出来之后,能够重新地审视自己。

与其说是一本自传,不如说是一份自省。 他说:
人是很难如实地谈论自己的 。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 我写的这个类似自传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老老实实写了自己呢? 是不是同样没有触及丑陋的部分,把自己或多或少地美化了呢?

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人会本能地美化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认认真真的能够跟自己对话。

从他自我的对话里,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玩儿》
他说:「我想说的东西,和钱关系不大」。


这本书的作者是于谦,谦大爷。

嘿,巧了,推荐上一本《蛤蟆的油》,说那本书文字的表达「有画面感」。

这一本《玩儿》,可以说有「听相声感」了。

嘿、嚯、嗬、哎、嗐、哟、嘛、得嘞、你丫、别介、甭说了……还有各种儿化音儿,可以说是一本老北京语气词大全儿~


如果你经常听谦大爷的相声,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有声书」的感觉,读着读着就不自觉 脑补出谦大爷用那个语调。


所以这本书就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腔调,而这种腔调,从风格上就感受到「玩儿」的那种潇洒劲儿。

这本书讲了「玩儿」什么呢?

从封面就能看出来,跟动物有关:

对了,这个封面是由黄海操刀设计的

养猫、遛鸟、驯鸽、熬鹰、钓鱼、赶马……

还真不是一般人玩儿的。读着读着,突然就觉得自己手里的iPad和游戏机就不香了。

玩儿归玩儿,玩儿中他也有传递了自己的感悟和价值观。 比如他说:

喜欢跟爱是两码事。

他嘱咐我们,不要总想着从这些动物的身上怎么样获得乐趣来取悦自己,我们应当跟动物之间相互取悦,寻找平衡。在你的生活中,宠物只占一部分,而宠物的世界里,你则是它的全部。


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作者活得很潇洒,而且有大智慧,那种豁达很让人羡慕。

他在书的结尾说,
想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无非两点。

一个是娱乐心态,要建设好自己的娱乐心态,才是一生用不尽的福泽;

另一个是要干好一件事,内心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做支柱,哪怕是「玩儿」的精神。

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你能读出这种精气神儿,找到自己的精气神儿。

有精气神儿的人,是不会缺乏意义感的。






《影像中的生死课》
生死学不是学问,是生命的态度与终极关怀的探索


这本书, 是陆晓娅老师2012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实录笔记, 谈论的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话题:生死学。

从小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学过特别多数理化、思想品德等知识,我们的学校、企业、社会教了我们很多职场技能、生存技能,但是我们很少真正的去学习关于生与死的话题,甚至可能在生活中还经常是比较忌讳的话题。

为什么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很有感触?

我想起我在2014年的时候,当时还在北京工作。


有一次公司组织体检,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去取体检报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