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等六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
“商业银行
要严防对核心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以及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加剧上下游账款拖欠
”,对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有预测指出,到2027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3%。这表明供应链金融行业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各种风险隐患依旧存在,商业银行亟需调整策略,平衡风险防控与业务创新。
当前市场风险与
政策内涵
1.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外溢
部分核心企业通过延长账期、强制非现金支付等方式占用中小企业资金,导致其融资成本增加。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核心企业的多头授信(如多家银行对同一企业重复授信)也加剧了信用过度扩张风险。例如,某汽车制造企业通过供应链票据融资累计获得超百亿授信,但其实际经营现金流难以覆盖债务,最终引发连锁违约。
2.
政策核心:穿透式监管与风险隔离
此次
《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基于核心企业的“全口径债务监测机制”,覆盖贷款、债券、应付账款等所有债务形式,并重点监控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应付账款比例、信贷违约记录等指标。对出现异常的核心企业,需严格限制风险敞口,避免风险向供应链上下游扩散。
《
通知
》
下发后,
商业银行
应如何做好
风险防控?
1.
构建全周期风险管理体系
授信前审查:
需穿透核心企业融资需求,审核资金用途是否真实支持供应链运营。例如,某银行发现一核心企业申请融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但实际资金流向房地产投资,随即终止授信。
动态监测:
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时监控核心企业存货周转、订单履约等数据,预警潜在风险。
2.
严防多头授信与过度授信
统一授信管理:
通过央行征信系统与同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机构授信额度查询机制。例如,上海票据交易所已试点供应链票据信息归集,可有效识别核心企业总授信规模。
行业限额管控:
对高负债行业(如房地产、建筑)的核心企业设定行业集中度上限,避免系统性风险累积。
3.
化解账款拖欠的协同机制
反向保理优化:
将核心企业信用延伸至上游中小企业,缩短账期至6个月内,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动态定价与风险共担
:试点“供应链票据有限追索服务”,根据企业信用动态调整融资利率,并要求核心企业承担部分担保责任。
商业银行
未来
供应链金融
业务发展方向
有哪些?
1.
数字化转型:技术驱动风控升级
区块链+物联网融合:
通过区块链确保贸易背景真实性,物联网监控动产状态(如仓单质押货物的实时位置与质量),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
AI模型应用:
开发供应链金融专属风控模型,例如基于核心企业历史数据的违约概率预测工具,提升授信决策精准度。
2.
生态协同:构建开放型供应链网络
数据共享联盟:
与核心企业、科技公司共建数据平台,实现“四流合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的深度融合。例如,某银行与物流机构合作,利用物流数据优化存货融资风控。
绿色金融创新:
优先支持绿色供应链项目,如新能源设备制造商的应收账款融资,可联动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降低资金成本。
3.
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
资产证券化试点:
推动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应收账款,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跨境供应链金融:
探索跨境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互认机制,为“一带一路”企业提供买方信贷与汇率避险服务。
对商业银行的
风险提示与合规建议
1.
严守政策红线:
不得将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外包,确保关键环节自主掌控18。
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数据共享中需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采用加密技术与权限分级管理,防止信息泄露。
3.
过渡期整改:
两年过渡期内需完成系统改造、协议重签等工作,避免业务中断。
结语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