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宣讲家网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主办、千龙网协办的宣讲家网站为您分析社会热点,解读时事政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创业家  ·  小赛道,才有大机会 ·  13 小时前  
天津日报  ·  一教授助力茅台增产三到五成?最新回应→ ·  2 天前  
创乎  ·  创业成本:时间与知识的核心作用 ·  2 天前  
南宁晚报  ·  多名主播被抓! ·  3 天前  
南宁晚报  ·  多名主播被抓!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宣讲家网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思考丨文稿

宣讲家网  · 公众号  ·  · 2021-03-16 10:24

正文


点击 “ 宣 讲 家 网 ” 可以订阅!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体系中的重要一类,是以文化传承保护为主题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与城市中常见的文化公园无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创新工程,目前尚无成功案例。我国从2019年开始规划建设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相关省区市正在进行初始探索实践。
一、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及缘起
(一)国家文化公园的缘起
国家公园的概念起源于美国。1832年,美国画家乔治·卡特琳首次提出“设立能够展现原始自然之美的国家公园”的设想,目的是保障生态环境和印第安土著文明的健康与发展。自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在美国建立,国家公园这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模式在全球范围得到迅速推广,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定其为“在储备地球自然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使用自然资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家公园。
如今,国家公园已被广泛认可,被看作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国家进步的象征。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环境敏感时代,国家公园的建设较好地处理了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同时,身处不同地域环境的国家对于国家公园有着各自的概念界定,国家公园体系在演进中也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的特色发展模式。
国家公园对城市发展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既包含着自然价值又包含着文化价值。在自然方面,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完整性,国家公园成为其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在文化方面,支持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展示,国家公园成为自然和文化兼容的科研、教育、观光、休闲、娱乐、保护的综合基地。在其漫长发展历程中,国家公园寻求着适合本国发展的途径和模式,但无论是自然景观为主还是人文景观为主的国家公园均有共同点,即只有自然与文化紧密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兴事物,其建设无成熟案例可循。但国家公园建设已有上百年历史,世界多国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保护和开发机制,且在各国的国家公园中,依托文化遗产而设立的历史文化类国家公园兼具自然和人文价值,如英国的哈德良长城、美国的拉斐特国家历史公园等。这些文化类国家公园与我国所提出的国家文化公园的定位与功能存在相似之处,且在管理体制、财政制度、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呈现不同特征,可为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起步较晚。伴随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等严峻挑战。2012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明确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上升到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发展大计的战略高度。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委联合通过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二)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政策规划
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列为国家文化重大工程;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倡导各地区各部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首次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
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正式提上政府工作日程。
2017年9月,在总结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初步完成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文化资源的宝贵载体,是党中央保护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战略布局,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和项目开始逐步推进。此后,很多地方政府纷纷开始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纳入相关计划中。
经过近三年的酝酿和探索,考虑到体量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以及卢沟桥、孔府、黄帝陵等“点状”文化遗产较多,对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和支撑性不够充分,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先采用线性的文化遗产点作为试点。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考虑到长城、大运河、长征是巨型线状的国家文化资源,具有国家文化典型性和代表性意义,尤其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其民族精神更为突出,因此将其新增列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个建设方案预计2023年完成建设任务,使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预期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前期的建设,实现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雏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和经验,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这里把黄河也加了进来,因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民族文化的典型意义。同年11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征集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设计方案。
(三)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辨析
1.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是主要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建的保护地,其主要功能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保具有生态、文化、美学价值的自然与景观得到有效保护,维持自然、文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三是提供旅游休闲体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所在地社会发展。
中国当前的国家公园由不同部门管理,在功能上也各有侧重,如国家森林公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负责,主要功能是景观资源的保存与保护、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研究以及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现有国家公园如三江源、大熊猫保护基地、神农架等,主要意义是保护自然生态,并不具备太多文化上的意义。
2.线性文化遗产
长城、长征、黄河、大运河均属于线性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从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的,是近年来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紧密相关。文化传承保护是世界性话题,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3.国家文化公园
作为国家公园的一个分支,“国家文化公园”的提法属国内首创,目前尚无统一定义。相对其他类别的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应更侧重文化主题,成为国家代表性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基地;人们接受爱国教育、接受文化熏陶与文化涵育的重要场所;人们休闲游憩、享受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对外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窗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