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ris在路上
Hi,我是Kris,85后/二胎爸爸/会计在读博士/500强央企/减肥达人/马拉松跑者/豆瓣过气伪红人,欢迎关注交流。 3年陪孩子读了300本书/2个月在职考取top财经院校会计学博士/半个月训练完成首个马拉松/1个月瘦了20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卢泓言  ·  对手是夫妻 ·  2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光线传媒招聘! ·  2 天前  
六根  ·  傅兴文 | 乡愁丢失者如何辨认自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ris在路上

“失踪三年的女儿就真的回不来了!”

Kris在路上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9-17 22:08

正文

周末了,还是写点随笔,但话题却有点沉重。


1、

今天看到一个故事,K叔还流了一把眼泪:

周围都拆迁了,就剩下她那幢孤零零的小屋,断路、断水、断电,双倍的拆迁补偿,她都不说话。只是有一次掐断了她的电话线,她去电信闹了一场……他们说她是个疯婆婆。

领导出马。昏暗的角落,落寞的她,守护着电话,半晌说上了拆迁以来的第一句话:

要拆了,失踪三年的女儿就真的回不来了。


2、

很小的时候,有一件事一直想不通:

看电视上,好多失去孩子的叔叔阿姨拼了命地全世界到处去找,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为什么他们不能再生一个呢?

长大之后,才嘲笑小时候的幼稚。

尤其有了孩子之后,最受不了的就是听那些孩子失踪的故事,听一个,难受几天。

之前和媳妇下了好大的决心,才一起看了《亲爱的》,结果两个人窝在沙发上,哭的跟鬼似的。


3、

后来在豆瓣上写了一篇影评,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看完之后,俩人沉默,各自拿着手机看各种影评。其中一则提到导演陈可辛的一些报道,大致意思是说:

片名是《亲爱的》,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些人和事都是非常珍贵的缘分,我们不知道何时就会失去谁,不知道何时就会发生些什么,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去珍视和珍惜他们。

人来人往,勿失勿忘。

特别喜欢他的这些话,撇开有关商业的一切,从电影故事本身,真的让我看到了一种最真实的,最本原的,也同样是最让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所忽视的大爱。


4、

写着写着实在写不下去了,心情太沉重了。

把当时对《亲爱的》几个人物梳理一下,有些剧透,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电影,即使没有做父母,也一定是子女,看完这部电影会对亲情有更深刻的认识,祝好。


5、

不说演员们,只说说故事。


分别从“人物”和“规章”两个方面去说,每一个主人公的背后都像是被一张大网所束缚,一段人物,一段“规章”。


1、赵薇饰演的李文琴,真实的让人心痛。

她那仅有的初中文化程度无法支撑起她对于自己生育能力的认知,仅仅是在外打工丈夫的一句“生不出小家伙”就给自己判了死刑。当她拼了命地追逐着那几个“抢孩子的贼”,蹲在警察局无助地哭泣,爬上二楼空调机偷偷去看自己的“女儿”,绝望地邀请工友兄弟“晚上你别走了”时,我无法去多想这样一个善良的女人经历着如此的遭遇,内心有着多么大的创伤。


而以“法律”、“规定”为行为准绳的福利院们,能给她的只是为她给女孩带一盒彩笔,甚至连见女儿一面的请求都无情拒绝。


2、黄渤饰演的田文军,就是千万奔赴一线城市的打工仔的缩影。

他们起早贪黑,只为在异乡成家立业,追求自己的小幸福。但是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却给了他这个家庭灭顶之灾。他为了找到孩子,不惜放过一个机会,明知是一个个陷阱却依然毅然决然。因为那些在别人看起来是陷阱的东西,其实是他们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的希望,没有希望,他们可能都无法活下去。在找到孩子的那个晚上,孩子已经不认识他们了,哭着让警察叔叔把亲生父母抓起来。他蹲在台阶上,无法抑制地哭起来,哭的撕心裂肺,歇斯底里。我想他的哭有一部分是孩子的“失忆”,更多的应该是这些年来积攒着的压抑,太压抑了。换想一下,如果是自己把孩子丢了,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包袱背在身上,夜夜无眠,始终都在崩溃的边缘。

而在他第一时间联系派出所希望侦察立案的时候,“48小时方能立案”的规定扼杀了找回孩子的最佳时机。在看一些影评时,看到关于原型人物“孙海洋”的寻子日记,其中提到了一些公职人员的渎职、懈怠等等,让人愤恨而无助。那些少数的渎职份子到底是“公仆”还是“帮凶”?!


3、还有佟大为饰演的高夏律师。

玩世不恭,脑子里都是些小聪明,但却在经历了职场上的背叛与勾心斗角之后,在经历着母亲的老年痴呆病患折磨之后,渐渐地成为了一个站在赵薇背后的正义的英雄。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英雄,只是在这个社会上被磨得越来越平,忘记了初衷,甚至失去了底线。而遇到了这位执着的“寻找孩子”的农民母亲后,他坚定地站了出来,为他遮挡来自“失去孩子”的父母们的误解与责骂,他的一句“你们为她想过吗?”道出了我们越来越失去的“爱”,一种理解与宽容的爱。

当法官问他“你怎么什么案子都接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从上至下的一种对维权的蔑视,或者应该准确地讲,是对于弱势群体维权的蔑视。


什么样的案子才是应该接的案子?什么样的维权才是高尚的维权?


4、还有张译饰演的韩德忠,一个看似光鲜体面却承受着失子之痛的成功商人、痛苦父亲。

为了能够让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们能一起并肩战斗,成立了寻亲会,一同鼓励,一同寻找。但是当倾尽所有地找啊找,最后看着身边的人一家团聚,他终于“撑不住了”。他最后选择了一位失去孩子之后又重新生育的妈妈说曾经说过的“我感觉我背叛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再一次生育。看似天经地义地拥有自己的一个孩子,却成了一对伤心父母的不能承受之重。

当他们沉重地去办理准生证的时候,工作人员按章办事要求他们提供第一个孩子的死亡证明。这个时候,韩彻底爆发了!他的第一个孩子没有死,为什么一定要有死亡证明才可以?这是多么荒唐的规章制度?!


5、最后是郝蕾扮演的黄渤的前妻。

从最初得知孩子丢了的歇斯底里,到最后隐约感到自己才是丢失孩子的“罪魁祸首”,她同样背负了太多太多。一个伟大的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将所有的怨恨就归给了自己。找孩子成为了她生活的一切,而对于现任丈夫即使心中有愧却依然无法做出任何改变,甚至“变本加厉”地无视丈夫的生育需求,在找到孩子之后再去领养一个孩子。这是多么伟大而无私的爱,孩子就是她的一切。

在法庭上,当她被揭穿正在与丈夫办理离婚手续,而可能失去领养孩子妹妹的机会时,她同样无助。她不知道该如何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仅仅是一个承诺,一个让忘记自己的孩子牵起了她的手的承诺。


最后再回到导演陈可辛的那句话,


人来人往,勿失勿忘。


我想说,或许你所忽视的现在就是你未来将怀念和珍惜的过去。


最后,放一张最喜欢的照片。





我是Kris

有书共读签约作者、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