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婴幼儿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心理实验室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婴幼儿心理

鸳鸯锅?那我们的友谊还是可以再挽救一下的!

婴幼儿心理  · 公众号  ·  · 2018-12-20 18:25

正文

文:小草莓

编辑:豆豆菲


论“吃”,可是吃货们最喜欢的话题之一了,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套一套的理论。比如,最好吃的烧烤食物是什么(金针菇?茄子?……),必点火锅食材是什么(黄瓜?毛肚?肥牛?……)

ˋ( ° ▽、°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同时, 食物和社会文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很多时候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种植习惯、宗教等都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每年好几次的甜咸粽子大战、甜咸豆腐脑大战、冬至吃饺子还是羊肉大战……吸引了无数的南北方人进行争辩。

有时候,饮食习惯可能会影响我们的 交友、对他人的评价 等,比如,一个人无辣不欢,他可能就不是很愿意跟一点辣都不吃人生活在一起,因为这样他就不能开开心心地吃辣了。(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也会有一些其他因素使这段关系能够长久hhh)


我们这种对食物的偏好是哪里来的?是不是很小就有了呢?真的会影响人们择友吗?我们来看一下小小吃货们的逻辑吧!

首先,心理学家们给5岁的小朋友呈现一些人物图片,告诉小朋友,图片上的人喜欢吃一些 正常的或者不正常 的食物。比如正常的食物:苹果、西瓜、加巧克力糖浆的牛奶……;不正常的食物:苹果核、西瓜皮、加芥末酱的牛奶……(这也太不正常了吧,我是一定不会吃的)

加巧克力糖浆的牛奶(左)  加芥末酱的牛奶(右)

然后问小朋友,有关 食物评价 的几个问题,比如:你觉得这样可以吗?你想尝试这个吗?

或者问有关 人物评价 的几个问题,比如:你喜欢Sarah吗?你想跟Sarah做朋友吗?

要是让我回答这几个问题的话,我一定不愿意吃那些奇怪的东西,但我还是不介意跟那些吃奇怪的东西的人做朋友的(毕竟我已经是个成熟的成年人了)。

小朋友呢?他们也 不愿意尝试那些奇怪的东西 ,并且,他们也 对那些吃不正常东西的人做出了更消极的评价

好吧,看来小吃货们还是很坚持自己的 吃货择友观 的。


那如果不正常的东西 更加不正常 了呢?比如非食物类:草、报纸、叶子;比如令人恶心类:头发、昆虫、发霉的草莓……

(你是考拉吗?还要吃叶子)

天哪!心理学家脑洞也太大了,我也不愿意跟这样的人做朋友了,太可怕了!

结果发现,加上这些跟奇怪的东西后,小朋友也坚持着他们第一个任务表现出的 以吃择友观

那,如果吃奇怪的东西的是 其他国家的人 呢?小朋友们还会这样“严苛”地对待他们吗?还是说,你是其他地方的人, 你奇怪就奇怪吧! (就像,你是北方人,你说粽子是甜的就是甜的吧,我还是吃我的咸粽子,但我们还是好朋友!只要不是每天都是端午节……)

这次,心理学家们虚构出来一个国家,还给它配上了自制的国旗,和……法语(笑)。

心理学家让小朋友选择谁要吃上面说到的四种食物:正常的,不正常的,非食物类、令人恶心类东西。(可以选择都不要吃吗……天哪,发霉的草莓真的不能吃。)心理学家让一组小朋友只能从自己国家的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中选一个;给另一组的小朋友多提供一个选择,让他们可以选择不给任何人吃。

在这次测试中,我们发现,在 二选一 这样的迫选中,小朋友更倾向 与把正常的食物给自己国家的人,把那些奇奇怪怪的给另一个国家的 。但 当有第三个选择 ,“任何人都不吃”时,小朋友在仍旧把正常食物给自己国家的人吃之外,认为那些 奇怪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吃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小吃货的逻辑了: 不管你是哪里的人 ,你吃了我觉得不能吃的东西,我都好难接受啊,我不太愿意跟你做朋友诶!好吧,可能其他文化的人真的比较奇怪喜欢吃这些奇怪的东西的,但是 如果你是跟我一个国家的,你还是应该吃正常的 噢,你吃那些东西我会 更更受不了 的!!(这就是吃货的尊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