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发布  ·  早安四川丨一起翻开“城”长日记 ·  21 小时前  
中国市场监管报  ·  一图读懂 | ... ·  2 天前  
中国市场监管报  ·  一图读懂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域外 | 民心相通,从了解禁忌开始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1-12 18:49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入境问俗,入国问禁”。在中阿两国交往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有必要了解两国的禁忌,缔结更美好的友谊之花。

原文 : 《民心相通,从了解禁忌开始》

作者 | 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  Wahidullah Halimy(王西)

图片 | 网络


文化人类学家 弗雷泽 曾在他的名著 《金枝》 中讲了 巴塔克人 的故事,据说巴塔克人认为,“既然灵魂可以离开人体,就得处处小心别让它在人最需要它的时候还迷途不返。但是防止灵魂在外漂泊不归的唯一可能只有人留在家中不要外出。所以,每当人家宴会的时候,总是门户全都紧闭,好让灵魂留在屋内享受眼前的美食。”马达加斯加的扎菲曼尼罗人吃饭时也总是闩上屋门,几乎没有人看见过他们吃东西。弗雷泽说,在未开化的原始人看来,一饮一食都带有特别的危险,因为饮食之际灵魂可能从口中逃逸,或者被在场的敌人以巫术摄走。

这里表明的就是一些 民族的禁忌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以及一些特定的词汇和物品等。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禁忌,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礼仪习俗、宗教戒律和传统迷信等。了解其他国家的禁忌和风俗礼仪,有助于跨文化交流。中阿两国是友好邻邦,近年来两国间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更好地学习和融合是民众的普遍愿望, 为此,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才可以为民心相通打好基础。





语言禁忌



在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或感情时,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不能随意使用,人们害怕会带来灾祸或不祥的预兆,语言禁忌便出现了。

禁忌语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迷信思想,说出不吉利的字眼,会把不吉利也沾上。 “死”是全世界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尽量用委婉语代之。 古人把死亡看得太可怕,一般不会直言“死”。比如汉语常用“去世了”“走了”“没了”“离开了我们”“一命归西”等词代替,而阿富汗的波斯语常用“把自己的生命给了您”“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世了”“一命归上帝”来表示。 中国和阿富汗都对直接说“死”有文化禁忌,因此,为了不触及这个禁忌,都会用委婉的表达方式。





饮食禁忌



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不能用筷子敲(击打)碗, 筷子不能直插在饭碗里,同样,阿富汗也有自己的禁忌。作为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家,根据《古兰经》的规定,阿富汗饮食方面有很多禁忌。 阿富汗伊斯兰教严格禁酒,所以其国民是不饮酒的。他们禁食猪肉和一切怪形食物,如螃蟹、虾、海鱼等;他们还忌讳使用猪制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问题。 《古兰经》规定:“他(指真主)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

伊斯兰教严禁饮酒,也禁止饮用一切与酒有关的致醉物品。所以,一切有危害性及能麻醉人的植物或可食植物,如葡萄、大麦、小麦等一旦转化成能致醉的饮料,如酒一类的东西,就成为禁忌的对象。同时,伊斯兰教还禁止从事与酒有关的营生。一切比酒更有害于人身体的麻醉品和毒品也都在严禁之列。

可见,中国的饮食禁忌主要源自中国的祖先崇拜文化和用餐礼节的文化;阿富汗的饮食禁忌主要源自《古兰经》中的教义。





送礼禁忌



中国人普遍忌讳礼物“送钟”,因其与“送终”同音,使人感到丧气。有些地区的人忌讳把雨伞送人,因“伞”与“散”同音,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 向阿富汗人赠送礼品时,则千万不要送酒类、雕塑和女人的照片。猪皮、猪鬃制品,带有猪、狗图案的东西,亦在禁送之列。

中国由于汉语的特点,讲究“谐音”相关含义;阿富汗的送礼文化中的禁忌也大都来自伊斯兰教的观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