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洞见
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新鲜独到,犀利理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书杂志  ·  旧锦新样|王铭铭:由张光直想起的 ·  2 天前  
正商阅读  ·  ​一个人真正靠谱的四种表现 ·  昨天  
ONE文艺生活  ·  混内娱已经要靠“忍”了 ·  3 天前  
洞见  ·  一个家庭不幸的根源:有个最佳辩手 ·  1 周前  
青年文摘  ·  不用怀疑,这种国产剧已经绝版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洞见

看了那位被当街拖拽的母亲,我才明白手机不止会吃掉孩子的大脑

洞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0-25 20:20

正文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ciyu

电子戒断,从看见孩子开始。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这两天,看到两件颇让人心酸的事。
 
一件发生在四川乐山,有个男生在校门口拖拽他的母亲。
 
起因是,爷爷瞒着妈妈给他买了手机,后面被妈妈发现了。
 
母子双方便争夺起来,妈妈哪能争过这半大的男孩,男孩没几下就把妈妈拽倒地上。
 
可妈妈摔倒后,男孩熟视无睹,仍然强行争夺,嘴里还大声吼着:“拿过来!”


另外一件是,一个父亲在街头上与女儿发生口角。
 
父亲让女儿别沉迷手机,两人便争执起来。
 
不顾众人的围观,女儿揪着父亲的衣服骂,语言不堪入耳。

“你他妈的畜生,你有种打我。”

“砸我手机,你怎么敢的。”
 

这让我心中戚戚然,很是感同身受。
 
这种情绪失控的样子,我也在我孩子身上见到过。
 
每次我要念叨几句不要一直玩手机时,孩子就会很不耐烦,显得暴躁异常。如果直接动手拿走手机,孩子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一样,对我怒眼相向。

孩子怎么就像变了一个人?

在沉迷手机前,孩子可不是这样的。

以往遇到问题,我指正他时,他都会乖乖地认真听,偶尔他也会不服气也会有不同意见,但也会好好跟我沟通。
 
之前,我总认为手机对孩子最大的危害,就是损伤孩子的大脑,影响学习。
 
如今呢,我才深刻地意识到,手机吃掉的不止孩子的大脑。

01
 
浙江宁波妇儿医院的唐医生接诊过两个孩子:
 
14岁的宁波男孩小孟在玩游戏,爸爸让他不要玩了。
 
没想到小孟转身走进厨房,拿起菜刀就往自己左手腕砍,连砍6刀,刀刀见骨。
 
万幸的是,孩子最后没有生命危险。
 
另一个10岁的孩子就没这么幸运了,姑姑不让他玩手机,结果孩子一句话没说就直接跳楼,抢救无效,最后身亡。
 
很多人想不通,两个孩子怎么就像着了魔一样,竟然为了手机走向极端。
 
有专家做了相关的科普。
 
他说孩子在打游戏的过程中,整个大脑前额叶系统是缺血的状态。
 
大脑前额叶负责干什么呢?负责分析、判断和计算。
 
孩子的血液都涌到哪里去了呢?其实都涌到鼻子后面一个叫杏仁核的地方。
 
这个地方的主要作用于人脑的奖赏系统,传递兴奋和开心的信息。
 
因此对于迷恋手机的孩子而言:谁抢走了我的这种快乐,我就会把愤怒投射给谁。
 
如果骂不过、打不过,最后就剩下以自残、自毁的形式来进行抗争。
 
电子产品满足了孩子的一时欢愉,却在悄然间改变着孩子的性格,让他们变得易怒、冷漠、自闭。

手机像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慢性毒药一般,孩子一旦陷进去,就步步沉沦。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了一位妈妈的求助:“我已经写好了遗书,儿子被我养成这样,我实在撑不下去了,想一走了之。”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能把妈妈逼到写遗书?
 
原来,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经常找她要钱给游戏充值,从几十、几百,到几千……
 
渐渐地,儿子网瘾越来越大,开始厌学,不给手机就不上学。
 
为了让儿子上学,妈妈一边无底线满足孩子的要求,一边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孩子恢复正常。
 
可惜,儿子的情况已然脱离了妈妈的掌控。
 
不让玩手机就砸东西,把家里衣柜砸得稀巴烂,手机摔碎好几个。
 
一言不合,拿刀架脖子上要自杀或跳楼威胁,妈妈又不得不妥协。
 
到后来,儿子甚至对她动手,推她、掐她、咒她去死。
 

走投无路之下,妈妈将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四处求助。
 
有时,我们会以为已经足够重视手机的毒害了,却没想到还是低估了。
 
在不知不觉中,手机让孩子失去了最后的理智与道德自控。
 
这就是垃圾快乐的可怕之处,一旦沉溺其中,就会沦为其奴隶,孩子的人格在多巴胺牵引力下逐渐丧失。

02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
 
他们让三组5岁的孩子在纸上画小人。
 
结果,每天几乎不看电视的孩子,画出的小人最完整、最漂亮。
 
 
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画出的小人简单、呆板。

 
而看电视内容不被限制的孩子,画出的小人要么断手、断脚,要么身体不完整或只有局部。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

过多的屏幕时间会阻碍语言、社会和情感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对世界、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力。
 
手机对于孩子而言,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潘多拉魔盒。
 
一打开,他们会见到光怪陆离的世界。
 
有吸人眼球的照片、有让人上瘾的游戏,有低俗的小说与短视频……
 
里面错误的价值观、金钱观、择友观,会在潜移默化中侵蚀孩子的心灵与世界观。
 
《少年派》中的林妙妙,就是最好的例子。
 
自从接触短视频后,在林妙妙眼里,有前途的工作只有一个:当网红。
 
在她眼中,当网红既开心,又不用上学考试。自己不仅能拥有大量的粉丝,还能快速轻松地赚钱。
 
对网络世界走火入魔的她,开始逃课、欺骗父母、放弃高考,每天穿着稀奇古怪的衣服,在网上直播,谁劝都不听。
 
短视频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落后,更是在三观的形成期,设下了一道迷障。
 
一旦孩子无法越过障碍,他的人生就可能走入歧途,向下坠落。
 
纪录片《智能陷阱》采访了许多互联网产品核心技术人员,他们表示:
 
互联网产品就是以让人上瘾为目的设计的。
  
人性喜欢什么,手机最清楚;你爱好什么,算法就给你推送什么。
 
于是,连成年人的我们都成了互联网宠物,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
 
何况是小孩子呢?
 
手机悄无声息地麻痹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笃定地认为数字世界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


03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会反问洞见君:
 
谁都知道小孩子用手机不好,可不管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因为学习任务,不得不给小孩手机。
 
的确如此。现在的小孩不可避免会接触到、使用到手机,一味地禁止,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所以,我们从来不是一刀切,而是合理地帮孩子进行电子戒断。
 
这里有2点小建议跟每一位家长分享。
 
1. 做孩子虚拟世界的引路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禁果效应”,意思是:
 
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
 
比如你把巧克力放在高高的橱柜里不让孩子吃,孩子就越想吃,这种禁止反而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吊胃口”。
 
手机也是一样,你越是禁止,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手机搞到手,争分夺秒地玩,对手机的渴望也更深。
 
堵不如疏,我们与其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不如去当孩子手机世界的领路人。
 
一方面,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优质的内容,大人小孩一起观看;

甚至一些游戏,大人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玩,这既能增进感情,也能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

最后在玩时,我们可以借机耐心地引导、指正孩子,这时,把你视作“同阵营”的孩子,就能听得进去了。

另外一方面,跟孩子约法三章,提前商量好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所。

就像《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德森,禁止孩子们在卧室使用电子产品;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规定孩子们上学日的晚上和吃饭时间,禁止使用手机。

2. 给孩子一个更丰富的真实世界。
 
《疯狂成瘾者》作者马克·刘易斯曾提出:成瘾意味着对现实的转移和逃避。
 
容易上瘾的孩子,生活往往也是乏味的、枯燥的。
  
如果我们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更为精彩丰富的现实世界,孩子可能就不会再被困在那小小的屏幕里。

比如带孩子去图书馆和博物馆,带他领略书里各种有趣的故事和历史,久而久之,孩子会主动找书而不是找手机。
 
比如至少培养孩子一项运动兴趣爱好,不管是打篮球还是游泳,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让他交到一些好朋友。
 
再比如,闲暇时间就带孩子去踏青、去旅游,《林间最后的小孩》作者曾说:儿童和大自然失联,他们会患上“自然缺失症”。
 
当孩子在现实里能感受到父母的爱、链接到不一样的朋友,看到不同的景致风光,他自然会从手机世界里钻出来,回归生活。

 
作家刘娜讲过自己与儿子的故事:

在儿子小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玩手机,还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和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对话。

直到有一天,刘娜强行将手机从儿子手中夺了过来,跟他说玩手机会伤眼睛。

可儿子却哭着反驳道:“妈妈,手机比你强多了,你只知道写稿子,我和你说话你都不理我。我和手机说什么,它都回答我。”

也是这一刻,刘娜才意识到:

很多时候,不是手机夺走了我们的孩子,而是我们拱手把孩子推给了手机。

为人父母,都会头疼孩子的手机上瘾问题。

但说一千道一万,如果孩子有问题,根源一定在父母身上。

当我们认真地去审视亲子关系,看见孩子的悲欢,看见孩子的需要,就能真正地救赎孩子。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为什么生儿子的妈妈老得快?

科学证实:男孩就是难养!
他们调皮捣蛋、坐不住
马虎粗心不爱学习
听不进大人的话,甚至还爱打架
……
如果你家也有顽皮男孩,洞见君向您诚意推荐
《内核稳定的妈妈,自觉自律的男孩》
它是最懂中国男孩妈妈的一本书
由洞见旗下男孩派创始人虎妈所著
结合男孩的普遍心理规律和成长规律
带你解读男孩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手把手教你成为内核稳定的妈妈
养育自觉自律的男孩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抢购

阅读这本书,一起做个不累的男孩妈妈!


家有小男孩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儿平台

男孩派(微信号:boy666dj)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