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资管行业新闻频出,前有流量蔡基金经理的涉案大瓜,后有限薪方案落地传闻,再加上周五的基金佣金新政策与元芳怎么看的新闻,整个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冲击波。
作为在保险资管搬砖多年的资深赔钱专家,阿凡提与很多基金经理或卖方分析师打了很久的交道,利用周末文章的机会,总结非“典型”的基金经理与卖方首席,从市场参与者的维度,换个视角让大家更理解A股的生态。
卖方首席
,
也就是各家券商的首席分析师,有宏观、策略与各个行业的首席,他们是每天向市场传递最多观点的人群。
从13年开始的成长股牛市,让很多中小券商加大了研究所业务的投入,首席们待遇逐步提升,尤其是
某风证券
入局,大幅提高了新财富首席的Base,甚至吸引已经在头部基金要当基金经理的人才转行。
从此,超高的回报更加强了卖方内卷的生态,一个行业的团队人员普遍由以前的2~3人,迅速扩充至5人以上,甚至还有十几人的。
移动互联网与即时通信的迅速发展,更加速了这样的趋势,流量与话题开始逐步比研究深度更为有效,类似当年某正券商女分析师直播推荐或者朋友圈天天汉服秀这类的事件层出不穷。
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与处事方式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只是基于能力圈与目标的不同,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阿凡提举九个首席成功路径供大家“模仿学习”:
......
1、 投资大佬人设型首席:
要自称加传说期货市场大杀四方,地产投资盆满钵满,路演不讲数据,只说宏大叙事;要把高调转型买方后,再回卖方工作这个选择,定义为是给家人、朋友们谋福利。就像网上的主播,几亿身价,却每天躬身直播数小时不赚钱,介绍9块9的精品酱香酒,不辞辛苦只是为了给粉丝谋福利。
2、 只在新闻出现型首席
:唯一能看到他观点的时候,就是他朋友圈分享自己接受第X财经、X联社、CXTV-2等各种媒体采访的新闻。他发表的观点都是正能量,一切都是利好。线下路演很难约到,因为他要么在演播室,要么是在去演播室的路上。官媒认证就是他选择的最大信用背书,二级这么Low评价体系,他不Care。
3、 上面有人型首席
:每次路演,都是听部里的朋友、海里的朋友说XXXX,然后配上一些实习上做的数据,印证朋友们的观点,形成逻辑闭环。还有些首席觉得基金经理不懂官僚体系,夸大所请专家的背景或级别。有次路演,旁边的同事忍不住吐槽——这专家怎么听也不像副部级的感觉啊。不过也有背景或钞能力很强的首席,记得疫情期间还多次请到了吴XX,讲解相关政策,让我知道他头发是怎么变白的。
4、 未雨绸缪型首席
:
深知个人IP的重要性,在卖方时屡次以惊人言论出圈,因此上能忽悠地产大佬,下能忽悠菜场大妈,据他所说
某皮带哥
就是因为没有“听”他的观点而沦落如此。在积累大量流量后,聚焦中年人焦虑情绪,以理财课程、刚需产品生发灵为变现方式,成功转为平台型首席IP。他的“成功”之后,陆续有首席们开始建自己的公众号,更有甚者离职搞直播与星球了。
5、 情绪价值型首席
:哪怕是只交换过一次名片,或者互加了一次微信,他就能准确叫出每个人的名字,或者在机场远远喊你X总。明明是群发的微信,却像是定制般修改了抬头称呼。他每天的朋友圈,都是不辞辛苦奔波在亚非拉的身影,尽管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但这样能够提供情绪价值,又勤奋的首席,不管他永远不变的观点是否让你赚钱,派点时都会记得他的存在。
6、 永远正如我料型首席
:每天输出大量的观点,推荐的个股也是十几个起步。可能只是细微的措辞变化,但事后都是他说自己观点变化的佐证。每次股票大涨,都能看到他朋友圈中“正如XXX”的犀利观点,让我觉得自己是个SB,又没听他的推荐,错过了这只牛股,但微信问他之后怎么看这个股票时,他又总说谨慎观察。你永远不能说他错,但你永远也不能通过他的观点赚到钱。
7、 一生只爱一股型首席
:长期只推一或两个股票,给自己打上深深的烙印。各种细节、投资逻辑都分析的很到位,但立场有问题,因为无论啥新闻都是利好XX,对XX没有影响。这种打法的好处是当你想了解XX股,第一时间脑海里全是他。此外,他还能被冠以深藏功与名、长期价值的美名。
8、 线下社交大佬型首席:
他的主业是组织各种线下饭局,然后让每个参加饭局的人推荐一只票,他负责记录。阿凡提后来才理解这种方式的好处,除了适合年轻的买方研究员们解决晚饭问题外,还能让他们在其他公募基金经理或大佬前展现自己推票的水平。据说他的线下饭局促成了很多对买方研究员的转会事件,堪比猎头的效果。按照某地的习俗,应该给他送十八个蹄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