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瀛寰
感谢关注李瀛寰的观察与思考。专栏作家、资深科技评论人。站在科技、财经、历史、人文的交叉点,独特视角、独立观点、独家故事。让我们一起激荡智慧,享受思维的乐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日报  ·  破16亿元!揭秘《哪吒2》大场面:一段10秒 ... ·  16 小时前  
成都日报  ·  破16亿元!揭秘《哪吒2》大场面:一段10秒 ... ·  16 小时前  
金错刀  ·  中国爆款大片的门,终于被《哪吒2》踹开了 ·  18 小时前  
数据何规  ·  Anthropic ... ·  昨天  
数据何规  ·  Anthropic ... ·  昨天  
网信西藏  ·  节目单确定!拉萨分会场精彩抢“鲜”看! ·  3 天前  
网信西藏  ·  节目单确定!拉萨分会场精彩抢“鲜”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瀛寰

华为跻身世界百强的背后,中国厂商应该思考的是什么?

李瀛寰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7-24 18:08

正文


7月20日晚,最新《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出炉,华为凭借785.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由去年的129名跃升至83名,首次跻身全球百强。

正如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的感慨:“华为年年有进步,今年进入100强之列,这些年:397→351→315→296→285→228→129→今年83!”可以说,华为在世界500强的排名上升速度惊人,并实现了连续飙升,仅用七年时间就已提升269位,更成为首个杀入百强榜的中国科技企业。

 

这是一条中国民营企业成长上升的真实线路图,更是一张拼搏奋斗的路标指引图。华为早已经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名片,这已经无须多言,但在经济下行的这两年间,华为还能保持高速成长,这其实才是更值得探究之处。

 

一直以来,华为深耕技术投入研发、累计已有6万多件的专利成果,这些在基础科技能力上的布局早已经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但仅有这些吗?余承东不经意中说出了华为成长的重要维度:“(华为)明年还会继续前进,消费者业务是增长最快的引擎!”

 

目前,消费者业务占比已超华为整体业务的三分之一,2016年华为销售收入751亿美元中,消费者业务占比达到34.5%。2016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7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6%,全年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1.39亿台,同比增长29%,连续5年持续增长。

 

在4G建设成熟、5G尚未真正到来之时,全球电信市场相对平稳,此刻消费者业务的增长将有力助推华为集团业务增长。更重要的是,华为消费者业务不负使命。曾经,爱立信、诺基亚都是从网络到终端通吃的端到端企业,而今天,他们都退出了终端市场。中兴与华为是同样的布局,但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兴不见踪影。

 

华为消费者BG凭什么能成为华为成长的引擎?华为的高速成长能给中国厂商带来怎样的启示?

端-云-芯协同:“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今天都已经知道,移动互联的基础建设差不多已经完成,这是一个消费电子的时代了,而在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应该是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说,华为13年前开始投入研发芯片的确是华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布局。今天的华为海思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不仅能做到金融级安全认证以确保支付安全,也让华为终端减少了对手机供应链的依赖,更加自主。

 

如余承东所说,面向智慧互联时代,华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展开布局,用端侧构筑全连接服务和全场景应用,芯侧打造流畅的操作体验和稳定可靠的安全保障,云侧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通过独特的“端-云-芯”协同能力,为消费者带来智慧化应用体验。

 

在此基础之上,华为可以为用户提供华为应用市场、基础云服务、天际通、Huawei Pay、主题商店等真正全球化的移动互联网云服务。这些精品云服务贯穿终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不仅提升消费者的产品体验,生态化、精品化的有序布局也同时引领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端-云-芯”协同作用助力下,华为致力于推动自身云服务能力的开放和生态共建,通过与全球的优秀开发者伙伴长期合作——如开放实验室OpenLabs等,共同构建起一个长期共赢合作的生态产业圈,使能力的开放最终落实在用户体验的提升上。

 

为何华为能在13年前就布局芯片,甚至不惜重金研发也要突破中国企业一直难以深入之地?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背后正是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只有把握产业链的源头,才能保证用户体验的真正升级,也才能在生产制造中更为灵活,不被外界左右,真正服务好客户。

 

事实上,解读华为需要回到原点。而回到原点来看,华为的战略也更一目了然,也更能看到华为的根本智慧。“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让华为走向了端-云-芯协同能力建设,而今天的端-云-芯协同能力则更造就了华为终端的用户体验良好,带动了华为终端的“内驱式”成长。

 

更何况,在华为终端的发展上,“以客户为中心”更是一条基本法,成了烙印于灵魂深处的信念。在前不久的华为消费者业务2017年质量大会上,华为余承东提到:“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起点和终点都来自于最终消费者,我们明确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来做产品。所以我们的一切考量都应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如果一个公司不考虑用户体验,不考虑最终消费者的价值,那么这个公司没有未来。”

 

荣耀总裁赵明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用户的希望就是我们的方向。所有战略、研发、营销、渠道都是为更好地服务消费者,问题就都自然而然解决了。”

 

一切以用户为核心,这似乎是每个企业都会大谈特谈的理念,但能在技术、产品以及服务上真正做到的,有多少?就以荣耀手机为例,荣耀供应链体系中最严格的一个标准是“零收一退”——抽检中,一批物料中某一个物料出现故障点,这一批物料将被全部退回。即使成本极其高昂,荣耀也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以最终消费者为核心,则是踏踏实实围绕消费者展开业务,简言之就是做实事。由此得到的是,当消费者需求被真正满足之后,产品与服务积累到一定的口碑,销量、品牌等方面的成功自然水到渠成。所以,荣耀总裁赵明在公开演讲时,一再强调行业自律的重要性:互黑、互撕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荣耀坚决不打口水战。正是秉持如此价值观,让荣耀得以自立于互联网手机行业之中,并不断以自身模式进化,为行业提速。

 

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并不容易,这背后其实是巨大的成本投入。但唯有如此,才能造就真正的“品质自尊心”,也才能拿下用户的心。

 

品牌高端化带来的利润反哺

 

打破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低端形象,这已经成了国家级重任,今天所有中国企业都在向高端升级。

 

对于这一点,早在2016年年初,任正非对于华为终端就有过明确指示,他希望终端要敢于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而且一定要立足打造中高端品牌,通过中高端带动中低端的销售。

 

虽然整个中国制造产业走向品牌高端化已成必然趋势,但真正走起来并非易事。华为终端乃至华为集团却是少有的杰出代表。

 

品牌走向高端需要的是技术和品质的支撑,并非是价格提升就能简单解决的。就以手机而言,对于今天的手机消费者而言,手机产品已经早不再是性能、参数的比拼,不再是跑分,而是真正体验的竞争。

 

今年6月发布的荣耀V9,就是通过发挥软硬件智能结合效应,有效解决了安卓手机长期使用中的卡顿问题,满足了年轻人对“快”的追求。这是荣耀在产品上的独特优势,其实仅有这一点就已经击中了年轻消费者的痛点。而与此同时,荣耀的“卡顿”解决能力已经开始在各个产品上落地。

 

今天已经是中国消费升级时代,据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手机消费者换机周期从15-18个月延长至20-21个月,使用周期延长说明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更在意的是基于全方位能力之下的手机综合平衡消费体验。

 

再从品质来看,荣耀手机的产品开发做到了从TR1到TR6品控流程,只有走完整个流程,产品才算合格,完成这一步后才会提供给用户。TR6是品控领域非常高的级别,如今市面上销售的绝大多数智能手机都无法达到荣耀标准。

 

产品体验和品质把控保证了荣耀手机的中高端基础,也才能带来产品溢价。今年的618年中电商购物节上,在京东平台,同为互联网手机,小米获得京东618手机品牌销量冠军,而荣耀则斩获中国手机品牌销售额第一。

 

一个是销量,一个是销售额。可以说,荣耀冲刺中高端之后拿到的是真金白银的手机利润。尤其是刚发布不久、由胡歌代言的荣耀9,刚推出不到十天,就获得了618京东新品单日销量冠军,这是一款荣耀的年度旗舰中高端手机,最低价位都在2299元。

 

不难看出,今天的手机消费者更看重的产品价值,已经不是“价格选择”了。品牌高端化才能带来利润反哺,合理且持续的利润获取将从研发等维度促进品牌成长,这一点荣耀已经做到了。

 

华为能有今天高速的成长,以华为手机、荣耀为代表的终端产品在高端市场上的突破、利润率的提升,无疑更是值得中国企业思考的未来方向。

 

不注重短期利益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对手机行业而言,不仅外界的诱惑多——如参数性能军备竞赛,而且市场喧嚣也多——如某个季度的市场份额排名,说实话,如果没有点定力,很容易被外界裹挟,而华为终端则让我们看到了不同。

 

荣耀手机能因为一个物料的不合格而退回整批物料的严苛已经有目共睹,再以华为当年最负盛名的Mate7发布前后的故事来看,更耐人寻味。

 

据寰寰姐了解,2014年华为Mate7发布时,正值运营商补贴政策减少,华为手机在传统的运营商渠道市场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刻。当时的华为必须要向公开市场加大拓展力度,而与此同时,手机公开市场行业仍是千元机、性价比占主流,中国手机甚至没有站上3000元价位。

 

Mate7这款手机到底要如何定价?基于产品品质、市场等多方考虑,华为仍坚持了走向高端战略,将Mate7定价于3000元之上。发布之前,所有人都很忐忑,就算因为价格高而影响了市场份额,也认了。因为这一方向是华为认定的,必须这么走。

 

这一押注的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当年的Mate7一机难求,极为成功,也带来了华为终端首次在高端市场的突破。

 

但我们从华为的决策过程背后,其实更能看出的是,华为不注重短期利益的“破釜沉舟”的决绝。当然,决绝的背后是华为手机产品力的支撑。

 

设计、技术、产品、应用以及线上线下渠道所凝结成的产品体验综合实力,才是华为手机的真正竞争力。也正是基于此,据贝恩咨询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净推荐值(NPS)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智能手机行业领域,华为、荣耀和苹果手机并列第一,NPS高达47,且比排名落后的品牌,NPS高出44%。

 

前不久,在华为消费者业务召开的“2017内部质量大会”上,余承东强调,“我还希望大家去铭记一点——质量优先原则。质量优先于我们的成本,优先于利润,质量享有最高的优先级。实际中我们如何来平衡这个优先级?就是凡事要首先保证质量,要是因为质量导致口碑差的话,我们就死掉了,质量是我们最基础的生命线。”

 

走到今天的华为消费者BG,仍然坚持其核心理念,不为短期利益所迷惑。尤其是在手机行业,面对外界的诸多“诱惑”,仍能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份定力其实更值得中国企业思考。

 

总结:消费者BG的三个启示

 

华为首次跻身全球百强,这不仅是华为的胜利,更是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突破。

 

华为高速成长的背后,至少有三点“原点启示”值得我们思考:其一,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让华为能够在13年前布局芯片领域,也让华为从电信市场走向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者市场。换言之,只有做到时刻以为客户为中心,才能真正找到未来的科技产业趋势;

 

其二,品牌走向高端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未来方向,但走向高端需要的是真正的内功——技术、产品设计以及品质把控制等,这一才是高端破局的核心;

 

其三,能够注重长远布局,审时度势,不被短期利益或者同行的喧嚣迷了眼,坚持自己既定的方向,就算暂时带来市场下滑也要走下去,这个定力更为难得。

 

透彻剖析了华为的原点战略以及落地战术之后,华为如今的高速成长已经不让人意外。今天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华为,其实掌握华为的发展“秘密”也不难,但真正难的是执行——贯穿每时每刻的华为信念落地。

 

更核心的是,以华为手机和荣耀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更成了消费电子时代中国企业在全球发展的代表力量,这更值得中国企业思考。

 


=================

读者可以在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新浪博客、一点资讯、UC自媒体平台、新浪微博等各大专栏查看李瀛寰的文章更新。


“李瀛寰”(ID:yinghuanlee)是2013年十佳自媒体、2014年、2015年年度最有影响力自媒体,2015年微博十大科技观察大V。


转载、合作请联系微信:wkd772856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