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刚刚继承帝位不到20天的李世民,正沉浸在新君即位的喜悦中,却面临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十万突厥大军如乌云压顶,直逼大唐首都长安。
此时的唐朝正处于国力恢复的关键时期,军事力量相对薄弱,满朝文武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威胁,束手无策。
然而,李世民展现了一位雄主的决断与勇气,在渭水河畔,他亲自率领六名骑士,上演了一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空城计。
最终,他与突厥可汗在便桥之上达成盟约,成功化解了这场生死攸关的危机。
在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波折后,李世民终于稳坐皇帝之位。
然而,他的喜悦尚未完全展开,便收到了突厥大军南下的紧急军报。
突厥骑兵十余万之众,气势汹汹地逼近长安,长安城内外一片恐慌。
当时的大唐正处于建国初期,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城内守军数量有限,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铁骑,形势异常严峻。
李世民深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必须迅速做出决策。
十年前,中原地区战火纷飞,各个势力争权夺利,突厥人趁机从中牟取利益。
各路诸侯纷纷向突厥称臣纳贡,包括李渊在起兵时也不例外。
突厥可汗曾洋洋自得地说:“中原的儿孙们竞相孝敬,我们的财宝怎么可能少?”
然而,随着中原逐渐走向统一,突厥人的财路日渐狭窄。
此次突厥人趁着大唐根基未稳,举兵南下,试图从中敲诈更多的财富。
突厥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长安,攻占了距离长安仅四十里的泾阳,随后又推进至武功一带。
就在李世民与大臣们商讨应对之策时,突厥军队对高陵发起了进攻。
李世民迅速做出决定,派出了勇猛的将领尉迟敬德,委任他为泾州道行军总管,率领精锐部队紧急前往泾阳前线。
尉迟敬德到达战场后,立即策划并执行了一次反攻行动。
他挥舞着钢鞭,在泾阳战场上所向披靡,突厥士兵节节败退。
在这场激战中,唐军不仅击毙了突厥骑兵千余人,还活捉了对方的将领阿史德乌没啜。
尽管尉迟敬德取得了初步胜利,但颉利可汗的主力部队仍不断向长安逼近,长安城依旧处于危急之中。
颉利可汗派遣谋臣执失思力前往长安,意在探查唐军的虚实。
执失思力神情中透露出一股傲慢,他威胁道:“颉利、突利两位可汗率领百万大军,现已抵达壕边,攻取长安易如反掌,你们打算如何应对?”
李世民听后,面不改色,冷静回应:“我与你们的可汗曾当面立下盟约,为何出尔反尔?你们已从大唐获取了无数珠宝和丝绸,今日再犯,难道永无止境?现在我就要杀你祭旗!”
执失思力被李世民的威严震慑,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地求饶。
按照两军交战的惯例,不斩来使,但突厥使臣的恐惧却为李世民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在渭水河畔,突厥大军气势磅礴,旌旗如林,马刀闪烁。
而对面,仅有李世民带领着萧瑀、高士廉、房玄龄、周范等六名亲信大臣,共六人六骑站在那里。
颉利见李世民如此胆识过人,心中暗自佩服。
李世民独自骑行至渭水便桥旁,高声质问颉利为何背弃盟约。
颉利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此时,唐军主力已经赶到,军容严整,突厥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不轻。
李世民深刻理解颉利面临的困境。
若突厥此行一无所获,不仅会丧失威信,各部落首领也会心生不满。
因此,次日,李世民提出“清空府库”、化干戈为玉帛,请求与突厥结盟。
颉利见大唐愿意献上财物,便不再为难,双方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
颉利满载着金银珠宝返回,而李世民则通过这次巧妙的外交手段,赢得了宝贵的四年时间。
渭水之盟不久后,东突厥内部开始出现分裂迹象。
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等部落纷纷对颉利可汗表示不满,另立门户,使得颉利的统治岌岌可危。
同时,东突厥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雪灾,牲畜大量冻死饿死,势力逐渐衰落。
在此期间,李世民积极备战,允许士兵在显德殿内进行武术训练,培养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部队。
此外,唐朝还成功争取到了恒安、朔方等地,作为进攻东突厥的前沿基地。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命令李靖统率十万大军,向东突厥发起了全面进攻。
在李靖的指挥下,唐军势如破竹,最终彻底摧毁了东突厥,生擒了颉利可汗。
前皇上李渊得知捷报后,欣喜若狂,亲自在凌烟阁弹奏琵琶,李世民随之起舞,各王子轮流敬酒,共同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