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京城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崇文门外,百姓们挤满了街道,眼中满是悲愤与无奈。
于谦,这位曾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此刻却被押上了刑场。
罪名?不过是“莫须有”的谋逆。
刀光一闪,鲜血染红了地面,百姓们痛哭失声,而站在高处的首辅徐有贞却冷笑一声:“斩得好,他早该死了!”
消息传到宫中,明英宗朱祁镇沉默片刻,淡淡地吐出一句:“杀得没错。”
七年前,朱祁镇还是个意气风发的皇帝,却在亲征瓦剌时被俘,成了敌国的阶下囚。
那时的他,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以如此狼狈的姿态回到京城。
1450年,他终于被释放,但迎接他的不再是前呼后拥的荣耀,而是一顶孤零零的轿子和两匹瘦马。
他被安置在南宫,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幽禁生活。
那段日子,朱祁镇过得如履薄冰,心中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恐惧。
直到1457年,徐有贞、石亨等人趁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发动兵变,将朱祁镇重新推上了皇位。
复位后的朱祁镇,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傻白甜”的皇帝。
权力的滋味让他变得多疑而冷酷,他开始清算旧臣,首当其冲的便是于谦。
于谦,这个名字在大明历史上熠熠生辉。
他是永乐十九年的状元,明宣宗朱瞻基曾亲自提拔他,称他为“国之栋梁”。
于谦不负众望,无论是平定汉王叛乱,还是治理灾荒,他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正直的品格。
1449年,瓦剌大军压境,朱祁镇被俘,大明危在旦夕。
正是于谦力排众议,拥立朱祁钰为帝,调集兵马,保卫京师,才让大明免于覆灭。
然而,这一切在朱祁镇眼中,却成了于谦的“罪证”。
在他看来,于谦是那个将他拉下皇位的人,是朱祁钰的心腹,更是他权力路上的绊脚石。
于是,当徐有贞等人以“谋逆”之名弹劾于谦时,朱祁镇几乎没有犹豫。
徐有贞的一句话更是让他下定了决心:“只要杀了于谦,您的复位便师出有名!”
行刑那天,天空阴沉得仿佛要压下来,百姓们挤在街头,眼中满是悲愤。
于谦却神色平静,仿佛早已看透了一切。
他曾感叹:“我的一腔热血不知将会洒向何方?”
如今,他的鲜血洒在了这座他拼死保卫的城池前,而挥刀的,正是他曾守护过的人。
徐有贞站在高处,冷眼看着这一切。
他对于谦的死毫无怜悯,甚至感到一丝快意。
多年前,他曾建议南迁以避瓦剌的锋芒,却被于谦厉声斥责:“再有建议南迁者,立斩!”
这句话让他颜面尽失,仕途也因此受阻。
他始终认为,是于谦在背后阻挠他的升迁,却不知于谦曾多次向朱祁钰举荐他,只是朱祁钰不喜他的为人,才屡次拒绝。
于谦的死,成了朱祁镇和徐有贞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
他们以为,杀了于谦,就能为自己的兵变披上合法的外衣。
然而,历史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后世的史书中,夺门之变被评价为“毫无意义”,而朱祁镇也因冤杀于谦和“留学”瓦剌的经历,成了历史上备受争议的皇帝。
于谦的死,不仅是一个忠臣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的鲜血染红了崇文门外的土地,也染红了那段充满权谋与背叛的历史。
百姓们为他痛哭,史书为他鸣冤,而他,只是从容地走向了死亡,将清白留给了这座他曾拼死守护的城池。
多年后,当人们提起于谦,依然会感慨万千。
他的名字,成了忠臣的代名词,而他的故事,也成了历史中最为悲壮的一页。
至于朱祁镇和徐有贞,他们的名字则永远与“冤杀忠臣”四个字绑在了一起,成了后世唾弃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