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十一诊室  ·  这种半永久文秀,千万别试!风险真的大 ·  昨天  
丁香园  ·  投资 50 亿!首家外商独资医院来了 ·  3 天前  
CIRS医械合规动态  ·  动物源胶原蛋白原材料主文档登记分析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循环

【OCC2017】无植入物介入治疗能否取代DES?

国际循环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01 18:42

正文

编者按

  近年来,生物可吸收支架(BVS)成为研究的热门,改进了目前普通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限制,被称为第四次PCI革命。在第十一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钱菊英教授就无植入物介入治疗做了专题讲座,重点解析了药物涂层球囊(DCB)和BVS两种较具发展前景的无植入介入技术优势、局限性、地位及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目前来说,无植入介入的广泛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钱菊英教授

无植入物介入理念与技术发展

  介入治疗领域历经球囊扩张、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三次大的变革,支架植入后急性血栓形成发生风险逐渐降低,但异物相关问题(如聚合物残留及炎症反应等)及晚期支架失败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无植入介入理念及技术应运而生。无植入介入理念及技术可谓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次革命,目前来说,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无植入介入技术主要包括DCB或药物洗脱球囊(DEB)和BVS。


DCB的优势、问题及应用

  DCB实际上并非是一个球囊而是一个独特的冠状动脉局部药物输送系统。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有关DCB的研究(规模相对较小),但真正成功应用于临床或得到较好结果的只有新普力。


  DCB的潜在优势在于:①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局部药物释放,在血管内停留时间短;②无聚合物,故可避免聚合物所致的慢性炎症反应;③更好、更早地实现内皮化,有助于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所需时间;④不会影响血管的结构;⑤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R)时无需进行多层直接叠入治疗;⑥便于通过病变进行输送。因此,2014年ESC/EACTS指南强力推荐DCB用于治疗ISR。目前,中国DCB的应用也越来越多,《DCB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专门就其临床适用人群作了相应推荐。但是,DCB的广泛应用还面临本身存在血管弹性回缩/夹层问题、其适应证仅限于治疗ISR等挑战。


  总的来说,目前对于ISR患者,我们可放心应用DCB。但是,从现阶段来看,DCB尚无法完全替代DES。展望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改善DCB的设计、探寻其更广泛的适应证。


BVS的优势、问题与应用

  BVS被寄希望于在植入早期(3个月内)发挥类似DES的作用,在植入晚期有助于恢复血管自身功能、改善长期预后,能在植入2年后自行完全降解、不留痕迹。目前来看,现有BVS尚未能达到植入2年内完全降解,在植入3年或4年后仍有残留。有关BVS的早期动物实验得到了较好的结果(BVS有助于恢复血管弹性,减少心绞痛发生、改善远期预后),但现实世界临床研究却发现其血栓事件发生率较高。后来人们发现,优化植入技术(充分预扩张病变、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及正确的后扩张)对于BVS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至关重要。


  目前来说,BVS的局限性包括:①支架比较厚、扩张能力受限;②现有尺寸及直径有限;③植入过程中需缓慢长时间的扩张,可能会增加缺血事件发生风险;④不能通过X线成像;⑤需要较长时间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钱菊英教授最后总结认为,现阶段在介入治疗中BVS还无法取代DES,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可能进入“介入无植入”的时代。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