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论述了做人的三大底线:守住底线不仅是知道该做什么事,更在于明白不该做哪些事。文章提出了三个关键点:一是无论多么苦累,都不应该投机取巧,要脚踏实地做事;二是不管多累,都不应该埋怨家人,要关爱家人;三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丢失骨气和志气,要保持做人的原则。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做人要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
文章强调了守住底线的重要性,指出人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做事,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和理想。作者以曾国藩的学习经历为例,说明了扎实的基础和持续的努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观点2: 要关爱家人,不埋怨家人。
文章指出,家应该是幸福的港湾,不应该成为发泄情绪的垃圾桶。作者提倡对家人以诚相待、以礼相处,不管内心有多少不痛快,都不能对家人埋怨,这是必须守好的底线。
关键观点3: 要坚守骨气和志气,不丢失做人的原则。
文章强调做人应以志气为先,不能因为地位、身份的低下就改变志向。作者引用古语和陶渊明的例子,说明了守住底线的重要性,只有守住底线,才能保持自身的气势和诱惑。
正文
人生在世,需有底线。
底线,是做人的基础
,是为人处世的关键。
守住底线,不仅仅是知道该做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明白不该做哪些事。
常言道,天道酬勤。
端自己的碗,吃自己的饭。
人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容不得半点虚假。
做人,即使再苦,也不投机取巧。
在这世上,很多人都渴望成功,最后却大多输在了半路。
因为急功近利,总想着一蹴而就。
于是,在工作上偷奸耍滑,明面上埋头苦干,背地里敷衍了事,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
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仅没有得到想得到的,反而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
有句话说得好: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
曾国藩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全县倒数第二。但曾国藩学习很踏实,书一字一字读,不肯留下一个死角。
虽然中“秀才”用了很多时间,但他中“进士”只用了五年,比寻常人快许多。
底子扎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人,反而走得更远。
人生没有捷径,只要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早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别人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只有家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家,本是幸福的港湾,而一些人却将家当成了发泄自己情绪的垃圾桶。
稍有不顺就对家人摆脸色,把内心的不痛快都撒给了对方。
有人说: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俗话说:“话到嘴边留三分。”
一句话要出口以前,不能不慎思。
不图说话时一时爽,谨记言多必失的道理。
有修养的人,不只对人处事谦逊恭敬,对家人更是以诚相待、以礼相处。
家人,应该是用来关爱的,而不是用来埋怨的。
无论内心有多少不痛快,在打开家门的时候,就要把所有负面情绪留在门外。
再累,也别埋怨家人,这是必须守好的底线。
古语有言:“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做人,应以志气为先,不能因为地位、身份的低下就改变志向。
这是一个人行走世间最基本的底线。
如果守不住,便如那路边野草一样般,没有骨气,随风飘摇。
但若守住了,就有一种气势,腐蚀近不了身、诱惑入不了心。
正如当年的陶渊明,虽是一小小县令,却有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骨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想有所成就,就要经受得住考验。
人有志,竹有节。
生而为人,再难都不能丢了自身的志气与骨气。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做人,凭的就是一份骨气!
自己不卑不亢,别人才不会看轻,这是原则,更是底气。
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