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cxz
解析审核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
Yuan, Wen
推送编辑 |
悠悠
本文是针对论文《高估他人的价值判断和喜好(Overestimating the valuations and preferences of others)》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20年月发表于《实验心理学:总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该研究作者是Minah H. Jung , Alice Moon 和Leif D. Nelson。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人们经常需要判断例如去里约热内卢度假一类的事情有多大的价值。但是当涉及他人时,判断可能会产生偏差。
研究关注了人们是如何预测某个产品或经历对自我及他人的价值的,发现人们对他人的预测存在一个普遍的、稳定的和非理性的倾向,即认为其他人对产品或经历的体验更强烈。
这种对他人体验强度的高估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他人的感受是单一的,而自己的感受则是复杂的。例如在思考自己去里约热内卢的旅行时,人们会意识到自己有复杂的情绪,旅行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但是在评估其他人的偏好的时候,人们关注的是这种经历的核心特征,即度假是愉快的。
我们首先提供了人们在实验环境(实验1)和实际情境(实验2)下高估他人喜好和价值判断的证据,以及这种高估在不同产品和经历上的差异(实验3)。同时,我们发现在不同评估指标中,这种偏见都存在(实验4)。不仅分开评估自我和他人的偏好时,这种高估会出现,在判断对象作为被试内变量时(实验5)也会存在。此外,在评估负面刺激的时候,人们会高估其他人的不喜欢程度,这表明人们认为其他人有更强烈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更积极的体验(实验6)。这一偏见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测量偏差(实验7)。我们的理论认为对他人的判断是基于经历的核心特征的,高估偏差在面对单一积极刺激时大大降低(8A-8B)。然后我们改变了实验范式,要求被试想象一个和自己有同样观点的个体,结果发现对他人的高估依旧存在,且会带来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9A-9B)。当要求被试考虑他人有更广泛的状态(既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这种经历),这种高估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实验10)。
研究方法与结果
实验1:高估他人的积极体验
被试:1311人
实验设计:2(评价对象:自己vs他人)×2(评价维度:喜爱程度vs WTP(willingness-to-pay,愿意支付的金钱数)),其中评价维度是被试内变量。
实验流程:阅读一个即将上映的电影的介绍,并观看预告片,回答自己或他人对电影的预期喜爱程度(从0-10进行评分,0为完全不喜欢,10为非常喜欢)和WTP(愿意为看电影支付多少钱)。
实验结果
WTP:被试认为其他人愿意在电影上花费的支出(M=$8.56)显著高于自己愿意花费的支出(M=$5.12),t(676)=11.92,p<.001>
喜爱程度:被试也普遍会高估他人对电影的喜爱程度,认为他人(M=7.98)比自己(M=7.28)更喜爱电影,t(630)=3.28,p=.001,d=.26。
实验2:实地调查
被试:274人
实验设计:2(对象顺序:先评价自己vs先评价他人)×2(喜爱评价对象:自己vs他人)×2(维度顺序:先评价WTPvs先评价喜爱程度)×2(WTP评价对象:自己vs他人)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WTP评价对象是被试内变量。
实验流程:实验在电影院中进行,被试需要回答你愿意在电影票上花多少钱?你认为其他人愿意在电影票上花多少钱?你认为自己/其他人看电影的人在多大程度上喜爱电影研究者还跟踪了每人的实际购买情况。
实验结果:
WTP-基于实际购买情况:人们认为其他顾客(M=$7.01)会比自己(M=$6.03)花更多的钱。t(201)=4.75,p<.001>
WTP-基于被试的报告:人们认为其他人(M=$7.11)比自己(M=$6.21)支付更多。t(235)=4.45,p<.001>
喜爱程度:人们认为其他顾客对电影的喜爱(M=6.44)比自己(M=6.12)更高。t(239)=2.37,p=.019,d=.31。
picture from Internet
实验3:对不同产品的高估偏差
被试:771人
实验设计:2(评价对象:自己vs他人)×2(评价维度:WTPvs喜爱程度)×8(产品)的混合设计,产品是惟一的被试内变量。
实验流程:对8个不同商品进行WTP或喜爱程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