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在线"是一个资本与项目对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围绕“早期投资、私募股权融资、项目并购退出”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如果您有靠谱的项目,请将商业计划书发送到: [email protected]。
以房子为中心的时代将结束?
一百多天前,楼市舆论场满是愤懑和哀怨,房子高攀不起,小拳拳一直捶打胸口。现在,楼市舆论场“痛打落水狗”,房子好像已经是个烫手的山芋。
近日,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的一篇文章再次刷屏,他说现在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可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而形成这个转折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以房子为中心的时代即将结束,而且可能就是这两三年的事情。文章内容表示以房子为中心的时代结束,不是说到时候人们都不需要买房子,房地产这个产业就完蛋了,而是说整个社会围着房子转那样一个时代的结束。
两三年前,人们就判断房地产正在告别黄金时代,结果却是南辕北辙。中国的房子问题,预测起来更像是盲人摸象。轻易断言房地产的浪尖和谷底,总免不了骗取流量的嫌疑。
中央早已一槌定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短期内房地产市场还将收紧,楼市调控不会放松,这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也是着眼于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大局。这个大局裹挟了太多的利益攸关方,包括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产业链条,以及城市中产,不能不稳重,大起大落绝不是初心。
财神点评:
从过热到速冻,房地产在今年完成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反转。矫枉必须过正,所以今年3月下旬以来的楼市调控,用一句时髦的网络用语就是,没毛病。然而,调控容易长效难,我们的房地产政策既要防止过热和泡沫,也要防止过冷和失速。中国经济确实需要摆脱房地产依赖症,需要找到新的引擎和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推倒房地产另起炉灶。对房地产市场,我们应该秉持一种中性的态度,避免情绪化。爱得炽烈,恨得切齿,将使判断发生误差。
人们总说,摆脱了房子的羁绊,人们就可以将更多的钱用于消费升级。但要让人们摆脱房子情结,并非易事,这么多年来,
房子不仅用来居住,也是财富、户口、教育等载体,还是城市中产赖以成长的根基。
“没房子之前,是贫下中农。有房子之后,是贫下中产。”这句话虽然是用来嘲笑中产的,却也说明了房子之于中产的重要性。
房子已经是这个社会诸多利益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所以房地产政策经过这些年的大幅摇摆,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长效机制,促使房地产平稳着陆。
房子去中心化,要比去杠杆化难。
去杠杆更多是政策驱动,去中心则更多是改革驱动。去杠杆是货币政策发威、金融市场发力,而去中心则是一揽子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调整,没有形成全面推进的态势,难免投鼠忌器。事实上,往往在调控周期的后面,改革如果没有形成支撑,着急的绝不会只有市场和企业。
二线还是一线?——毕业于2017:敢追最热的风口,敢离开北上深
临近毕业季,中国城市的人才争夺战呈现升级迹象。
这一轮的人才大战,不是北上广深之间的你争我夺,而是爆发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之间。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是二线城市率先发难,他们手中的武器,不是名企、不是高薪,
而是目前年轻人才最强烈的愿望:拥有自己一套房子。
南京说,来六朝古都吧,这里有房住。从今年7月1日开始,南京市发布的《人才安居办法》正式施行,对当地无房且5年内无住房登记信息和房屋交易记录的六类人才,南京给予每月最少600元的租房补贴,最大可提供150平方米的共有产权房,以解决这些创新创业人才的住房问题。
西安说,来汉唐中枢吧,融入成本超低。今年初,西安对部分户籍准入条件做出重大调整,其中就包括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降低技能人才落户条件、降低买房入户条件等等。
武汉说,来九省通衢吧,武汉码头足够宽大。5月22日,武汉“户籍新政”实施,18项户口迁移政策调整,大学生落户几乎“零门槛”。按照新规,凡留在武汉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毕业3年内无须买房即可申请落户,博士、硕士人员则可直接落户。
长沙说,来潇湘洙泗吧,这里给你户口给你钱!6月29日,“长沙人才新政22条”正式发布,未来五年,长沙将投入百亿以上资金,吸引储备100万名人才。落户并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成都说,来天府之国成都吧,成都,都成!7月2日,在成都举行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方略——“蓉漂计划”: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对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毕业5年内在蓉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最高50万元、最长3年贷款期限和全额贴息支持;每年4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设为“蓉漂人才日”;支持在蓉高校和职业技术(技工)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对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发放“蓉城人才绿卡”等等。
财神点评: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二线城市不约而同地集体出牌,企图以户口(背后是购房资格)和购房新政为杠杆,吸引高学历人才?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高房价赶人”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上演,为高层次人才流向其他城市撕开了一道口子
。
无论就人口红利的终结,还是产业转型的需要来说,争夺年轻人才资源,关乎城市的命运兴衰。人才蜂拥而入的地方,其前景必定无可限量,深圳就是典型;人才纷纷逃离的地方,很快就会失去活力而前途黯淡。
正因为如此,
一线城市上演“高房价赶人”,正是其他二线城市抢人千载难逢的良机。二线城市尽管也普涨了一波,但无论从绝对数还是房价收入比,与北上深一比,它们仍显得实惠。
可喜的是,毕业于2017年的这一群毕业生越来越“敢”。他们敢追最热的风口,敢离开北上深,敢“慢就业”过间隔年,敢挣脱传统观念——更有主见的一代登场了。
来自BOSS直聘的数据是:2017年,有31%的应届生希望到北上广深工作,而在四年前,这个数字是51%。史上第一次,基于调研今年毕业生的结果,智联招聘把“慢就业”列为“就业”、“升学”、“创业”之外的另一个毕业去向,这个涵盖间隔年(Gap Year)、做义工或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分类,多少带着逃避就业压力的色彩,占比达到了9.8%。
这一代毕业生,看上去比以往更敢于决定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