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庄子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
十多年前,在我印象里叔叔家里啥都有,养了几头猪,几十只鸡鸭,种几亩地,门前还有一大片菜地,种些蔬菜瓜果之类。看上去啥也不缺,但是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创造多少财富。自耕农的分散性和低效性,导致其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这种经济形式抑制了分工。分工起源于人的利己性,当人们发现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用多余的部分去交换他人的产物,比自己同时生产多样产品的收益还要高时,分工就产生了。很显然,小农经济的形式是不利于加深分工程度的。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叔叔家里也不再养猪了,专门酿酒和养些珍珠鸡来卖。蔬菜的种类也少了许多,没有的东西都去乡里买,反倒是这样,一年下来的收入比以往更高。
但是,由分工所带来的福利是受到市场大小限制的,叔叔家的酒,绝大多数都是卖给居住在附近的家庭,一个村子(或者是小的乡镇)对酒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同行的竞争,收益到达一定限度后必然会下降。而且,小的市场所能提供的业务也是有限的,一个水泥工匠,或是搬运工人,在村子附近必然无法以该工作为生,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作。这种分工若想维持下去,必须要扩大市场,并且将分工进一步深化。还是以酿酒为例,通过自媒体进行宣传,可以将市场扩大到县市一级,通过电商扩大销售渠道,甚至可以将产品销往外省。现在从酿造(生产过程)到贩卖(销售过程),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如果能够发展成以公司(或者合作社)为单位,生产和经营再次细化分工,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当地的竞争。
在上述过程中,土地流转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从农业方面看,流转后的土地规模经营,比原先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更具优势;从个体户的角度看,放弃耕地而专心投入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满足了深化分工程度的需求。在去年十月份的一篇随笔中关于土地流转政策对无收入群体的问题,在这里也可以得到补充:土地流转需要有乡村产业作为支撑,让农户真正地参与获利,工商资本的投入只是辅助工具(但不可忽略其重要作用),农民才是真正的主体。我认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从本质上根除落后的小农经济,以合作社为单位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
中国的农村还有一个特殊性,由于国土辽阔,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并且没有规划性。一个村庄可能绵延数公里,有时候在大片的农田里面,还会零零星星地起着几栋房屋。这种分布情况不仅会阻碍城镇化进程,缺乏规划性更会导致地方特色民居的破坏。原本,中国各个地方都有不同建筑风格,但是现在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清一色四四方方的砖瓦房,毫无特色。建了新房子后,老房子也没有统一的规划保护,要么被推平,要么就闲弃在那。在英国时我曾询问当地居民,为什么他们的街道都是整齐划一,房屋都是统一风格的,得知在当地所有的房屋建设都是要经过统一规划的,包括建筑风格,高度等,附近有老房子的时候甚至会要求新房子必须是复古设计。
统一集中的村落规划,可以极大地降低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促进城镇化进程,并形成新的城镇发展点。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加上中国人固有的“以孩子的教育为第一位”的观念,“留守儿童”现象逐渐会演化成“留守老人”现象,即老人在乡下务工,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将子女送到城市读书。在城市学习了知识技能的下一代,又有多少人愿意从城市回到农村呢?这将演变成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读了书有能力的人,留在城市(哪怕仅仅出于教育下一代的考虑);那些不具备知识技能的人,才会返回农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城市和农村的相对差距会越来越大,社会分化会愈发严重。在上述现象中,教育资源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条自下而上改变命运的通道,但是这个通道现在正不断向城市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