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了应该如何应对具体的事,对于好的公关、好的公司而言,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在趋势面前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说,基于对整个公司、对整个行业的判断,决定如何做好公关。
这同样是我在内部交流里比较强调的:顺势而为。顺势而为包含什么呢?
先来讲讲如何做正面:
正面方面,在企业里做PR,一定要主题先行。
你要围绕重点反复打,而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我以前做媒体,特别是我做的是市场化媒体,最讨厌、最反对的就是主题先行,你必须要客观,要根据事件本身来做报道;而公关不一样,公关特别强调主题先行,你肯定得说公司好,不能说公司不好,怎么个好法、往哪个方向用力,这个你要想好。
特别重要的是,必须要跟CEO沟通清楚。CEO本人要坐下来一起想,无论是公关VP还是PRD,都要聊透,趋势是什么?应该根据趋势制定什么主题?这样才会少做无用功。如果打得分散,大家也感觉不到,
所以要根据趋势,从CEO起,从上到下的制定PR策略。
这里有两个点需要单独拿出来讲一下:
第一、 公关战略怎样制定?
我觉得要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公司的特性来制定。
比如你to B还是to C,to C公关的重要性可能更高过to B,但to B也不是不做公关,to B更重要的公关对象是投资人,是你合作的商家。什么渠道、什么样的文章能打动他,你要往这方面努力。
如果你做的是很高冷、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应该怎么做传播?那你公关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翻译”,你要成为高冷行业和普通大众的沟通桥梁,跟他们要说人话,绝对不能扔一堆术语过去。之前我在媒体做法律报道的时候有一个经验,写法律的稿子不能出现一个法律术语,万不得已才用,我觉得这才是好的法治报道。只有你自己先搞懂,你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同时,还要根据公司的体量以及公司在所处行业内的位置来决定。
比如,公司所在行业已经有领先的大公司了,你的正面公关就不要做得太过,不要因此而引起别人的注意。在行业里前面都是大佬的情况下,我建议在发展初级阶段,应该像朱元璋当年所采纳的建议一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缓称王的战略很关键,别一上来就显得牛得一塌糊涂,那样别人会集中火力来对付你的。大公司的公关部可能会专门分一个部门来打你,这样你就得不偿失。但如果你的公司业务是行业首创的,那么你不妨自立为王,说“我就是这个行业的开创者”,这时候你的公关是可以往这方面打的。我觉得这个势要看清楚。
第二、 围绕重点反复打。
大家发正面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多发一篇、少发一篇,或是不发都无所谓,我只把危机摆平就行了。但必须清楚的是,公关的工作不光是危机公关,没有平时的积累,其实很难做到得体地处理危机公关。我要说的是“
平时多PR,战时帮大忙
”,这一点非常容易被大家忽略。虽然平常的文章本身没什么意思,或作用不是很大,但我还是建议持续地打。这个打法一定跟我们刚才讨论的如何定战略紧密结合。你要找到公司努力的方向,持续地打、反复地打,真要出了状况,大家有可能会选择原谅你。或者有些媒体觉得“他以前挺好的,这小事儿就不报了”,希望大家务必重视平常的公关输出。
再来讲讲负面方面:
每个公司都会有负面,但是,一定不要让外界感觉你天天负面缠身。
如果公司高管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处理负面上,那他抓业务的精力就不够了,而且积重难返,一旦遇到突发的大危机,真的就会墙倒众人推。这里面又有一点容易被大家忽视,我们说“把负面搞搞定”并不局限于跟媒体吃饭,你也需要把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人搞定,把公司内部搞定。
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公关负责人和团队在公司树立权威。
一个是与所有部门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一个是你的CEO要能够充分理解PR是什么,给你充分的信任和背书支持。
我们在公关部与业务部门之间建立了比较好的沟通机制,这在很多大公司比较常见。公关部的人不光负责对外联络媒体,对内也要联络相应的业务部门。我会在每个部门相应分配一个同事对接,发生事情时,他就可以迅速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给到反馈,查明事件。
我们会在每个部门派“PRBP”,HR有HR的BP,公关有PR的BP,随时了解这个部门有什么值得对外说的,或是有什么坑要填,每周都会联系的。而且我和团队讲得最多的就是“守土有责”,如果这个部门出事儿,为什么没有沟通到位?要把这个机制建立起来。
公关部或做公关的人在公司内部要树立权威,要通过成绩让大家觉得你是很专业的,特别是在经历几次大事件之后,公司内部对公关同事竖大拇指,以后沟通交流或是要他们做什么事,大家都会很配合。
有些公司之所以负面缠身,可能跟公司有一大批用力过猛的员工有关。
这些员工很想维护公司利益,特别坚持原则,对待用户的投诉非常较真,不惜跟用户闹到法院见,媒体上见。其实这是很不划算的买卖,省了几个小钱,但媒体上天天是你的负面,公司声誉受到很大损失。这个时候,就需要公关部出面协调,教育公司。
我记得亚马逊有过一个案例。有个用户3年前买了一杯牛奶,他投诉说牛奶坏了,而且又没有亚马逊的发票,所以亚马逊的客服坚持不赔,这人就要去告媒体。亚马逊的公关说,应该赔偿!如果连一杯3年前的牛奶坏了而且又没有发票的用户我们都赔了,今天购买又有发票的用户能对我们不放心吗?“用户第一”的形象不就一下建立了吗?一杯牛奶值几个钱?赔10倍也没多少。所以,较真不要用在这种地方,不要跟所谓刁蛮的用户讲道理,让他们开心就好了。公司内部有的人会觉得是不是专门有人靠讹你吃饭,实际上这种人是非常非常少的。所以,公司在设置内部流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面对小概率负面事件时的操作方案。
在面对负面情况的时候,看趋势,要考虑如何不让自己负面缠身,怎样通过内部流程梳理和内部部门协作把它搞定。
当正面持续打、负面都搞定的时候,顺势而为还需要注意很重要的一点:Timing(时点的选择)。
知道你应该在什么时候发力,这非常重要。对Timing把握最好的品牌之一就是杜蕾斯,这个大家学不会也不用学,因为讲黄段子的永远比讲普通段子的更受欢迎,这是由品牌特殊的功用决定的。不过,杜蕾斯把握Timing的能力值得我们好好学。
顺势而为的例子很多。腾讯在3Q大战之前,总感觉它的公关很被动,处处树敌,疲于应付,但3Q大战之后,它的公关观念整个扭转。
它开始不断释放开放生态、打通连接、不谋求控股的信号。把这样的形象给到大家,让大家觉得这样的公司是可以信赖的,这其实是贴合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我们现在基本见面之后就会加微信,我觉得这可能是腾讯最好的公关了。
阿里美国上市的时候,就很好地做到了管理社会大众的情绪。很多人会觉得阿里人一夜暴富,会仇富,而阿里通过“梦想”为关键词来做传播。传播很广的那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们都非常熟悉。主要说了团队这么多年经历的风风雨雨,靠梦想打拼,创造了多少就业、多少机会给大家。阿里的公关团队对趋势、对受众心理把握比较准,然后去迎合它。
今年5月出了一个中国“新四大发明”的概念,这“四大发明”包括: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这个概念提出的时点很巧妙,是借着APEC杭州会议发出的,支付宝被纳入进来是非常高明的做法。
亚马逊在顺势而为上一直是佼佼者,
每年一封致股东公开信,本身就是对行业趋势的研判和对公司战略的表达,
具体的公关工作当然也就有章可循。
我们饿了么也可以举一个例子。两年前,十一长假刚过,大众点评和美团突然合并了,闪电合并之前没什么兆头,合并后外界对饿了么是否独立,是否也参与合并有种种猜测,天天有人问,遍布全国的饿了么员工一时也有点迷茫。这个时候,CEO觉得要出来说话,这个势要把控一下,于是,我们很快发了一封张旭豪给员工的邮件,当然也对外发,标题就叫“他们变,我们不变”,对内对外申明了饿了么所处的态势和方向,我们祝福他们,但我们还是保持独立发展不变,公平竞争也会持续下去。
顺势而为,很多人会觉得这不是应该做的吗?但说来容易,其实逆势而为我们看到的更多。有些公司并不是没做公关,但如果在某个关键节点上误判了趋势,把公关做过了,甚至做反了,那就是典型的逆势而为。特别是你公司的业务本来就有一定的瑕疵,可能大家并不怎么注意你,结果你刷屏式地宣扬,反倒迅速放大你的问题,群起而攻你,导致公司的公众形象瞬间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