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石观察
经济运行与资产价格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态梦网  ·  滨海之瞳!生态城加快建设海上摩天轮 ·  3 天前  
英国大家谈  ·  美女又“骗人”?英国房产投资要看长线!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石观察

记录思考:赚钱的续一

三石观察  · 公众号  ·  · 2024-04-22 06:37

正文


这是上一篇文章的接续思考。
从微观企业视角来看,要想赚钱,最关键的是产品定价要高于产品成本。多数行业都具有规模经济特征,随着产品的产量与销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会下降。由此,企业要想赚钱,两个努力方向,一是不断提高产品的销量,二是不断提高产品的定价。
生产成本里面,主要的四项是融资成本、工资成本、设备、原材料与零配件成本、厂房与税收等租金成本。在组织企业的起步时期,主要是融资成本与工资成本。管理者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有三个,一是产品定价,二是给予股权与债权多少回报,股权与债权融资各占多少比例,三是给予劳动力总体的工资总包,包括高管的薪酬。设备、原材料、零配件、厂房、税收等可以认为是外生决定的,企业起步时只能接受。
我们先看产品定价,苹果公司与小米公司的起步是两个显著不同的思路。乔布斯在1997年回归苹果公司之后,依旧贯彻他一直以来的价值观,做最惊艳的产品,尤其是发布会最后的one more thing 成为消费者最为期待的事情之一。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给予人才行业顶级的薪酬、打造行业最顶级的消费电子产品体验、自然也是全行业最高的定价。用乔布斯的话说,他用十分人才,来打造十分产品。全世界中高收入群体为苹果手机买单,支撑苹果公司顶级产品、顶级人才、顶级薪酬、顶级定价的循环。小米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科技普惠,在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内,做到产品质量与产品体验最好,最后成为山寨机的出清者,良币驱逐劣币,成为一时的行业美谈。依靠这种价值观,小米手机的销量进入全球前5名,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小米公司的循环是特定价格区间的顶级产品体验——超高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以量获得较高的总量利润——在中国招聘顶级的劳动力——给予中国顶级的薪酬水平——充分利用中国完善的工业体系与产业链。小米公司主要利用了中国相对美国较低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以及非常完善的手机产业链体系。简单的说,美国年薪50万美元的工程师的水平未必比中国150万年薪的工程师水平更高,这就是小米公司相对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最近两年,小米手机的高端化开始向苹果手机、华为手机学习,一是开始打造自己的芯片,二是开始摸索自己的操作系统,澎湃OS。小米手机学习苹果、华为能否持续成功,关键是能否持续吸引全行业的顶级人才。华为公司给资本(内部融资,股权,外部融资,债权)与劳动力的回报的比例是1:3,即营业收入扣掉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租金、税收等成本的部分,分成4份,1份给资本,3份给劳动力,这使得华为的劳动力工资平均超过70万+。
华为手机的模式与苹果手机的模式类似的,都是顶级人才、顶级薪酬、顶级产品体验,不同是,华为是工会拥有资本,劳动力就是资本;苹果公司的股权在资本手里,不在绝大多数劳动力手里。华为优秀的劳动力会成为华为自己的主人,而苹果最优秀的劳动力未必会成本苹果的主人,一个案例是,苹果芯片的核心架构工程师之一,跳槽成立自己的公司,后来公司被高通收购,这使得iphone15不得不采用提高频率的方式提高芯片算力,而不再是更多基于芯片架构的调整。高通拥有这位工程师的团队之后,芯片架构能力大幅提升,同样的芯片算力,功耗得到降低。高通骁龙888一度被我们称为火龙,或者炎龙。
在分配制度上,华为公司要略为优于苹果公司。人性是这样的,都不想一辈子给别人打工,而都想成为公司的主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公司学华为,没学会的核心原因之一。在华为劳动力是主人,有分红,在多数公司,劳动力仅仅是打工者,公司赚的钱要么大部分被高管拿走了,那么被股东拿走了。
一批股东和一批高管做事情,就要权衡,要给予劳动力群体到底多少的分配,是要在一个很大的蛋糕里切一点点,比如任正非只要了华为公司的1%的股权,还是在一个不大的蛋糕里切很多,比如一些个人股东的股权占比超过20%,甚至更多。这是公司的战略选择问题,是靠一小批人,还是靠大多数人。
关于股权分散化,自然就涉及到当前的热点问题,IPO政策的阶段性调整,企业IPO是把私人公司变为公众公司,把一部分股权以一定的价格卖给中小投资者,获得资金,招聘更优秀的人才,创造更好的产品,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是一个普遍的意愿与逻辑。大家朴实的愿望是把钱借给公司,公司更加用心经营,未来以较高的分红来回报中小投资者。中小股东可以是公司内部的员工,在理论逻辑上,每一个IPO的公司都可以成为类似华为一样的股权架构,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员工可以是其股东,而事实上,很多员工并不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并长期持有,一些高管与创始人,不但不长期持有,还大量减持。高管自己都不愿意持有自己公司的股权,还要让中小投资者持有,这就是问题所在。
或许这就是问题所在,不想用心经营企业,打造像华为、小米、苹果、英伟达这样的世界一流公司,而是想以很高的价格卖掉公司。中小投资者与监管的想法是花钱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与企业创新,希望未来能获得更多的回报,结果是个别企业无心创新,无心经营,反而是想着高价卖掉公司。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决策者很恼火,中小投资者很愤怒,结局是IPO实质性的暂停了,证券公司投行的饭碗被砸了。
中小投资者为什么愤怒。2015年高点至今,近端次新股指数从2500点持续下行至47点。
图1 近端次新股指数
定价高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连续受伤数年之后,中小投资者终于认识到问题所在了。加上小红书、抖音、微信视频号等视频媒体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用脚投票,只买一些高分红的红利股票。一些具有良知与道德底线的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也开始出来发声,比如人民大学、政法大学的几个学者频繁发声,呼吁改变当前的上市制度。
定价高的另外一个影响是,机构投资者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近两年,4600只混合型产品,收益率的中位数是-9%左右,导致中小投资者怨声载道。监管不得不应对,限制资产管理机构员工薪酬,调低综合费率。根源还是资管机构没有给投资者赚钱。不赚钱,又拿高薪,这个事,的确不是一个那么容易讲通道理的事情。个别机构投资者,买高价股,不是因为看好公司,而是私下拿了好处,媒体广泛报道,这又加重了中小投资者对资管机构的信任危机。连带着也砸了好好做事的机构投资者的饭碗。一块臭肉满锅腥。
两年之内,证券投行和资管机构的饭碗都被砸了。根源在哪里?其根源在于对上市公司监督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主导者的价值观出了一些问题。融资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公司,不是把事业与产品体验当成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而是把赚钱,赚快钱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想着如何干成事,而是想着如何把各种资源如何快速的变现。人性中有快速抓钱的欲望,多数人是欲望的奴隶,由此,建立严格的制度尤为重要。长期来看,要看制度,特别是监督制度,不能靠运动式检查与道德说教。
华为的20万员工赚了高薪,人家也没有靠融资上市快速变现赚钱,在美国政府举国打压之下,还不断提高手机的产品体验,就图这份精神,20万劳动力(一半是小小资本家)这钱赚的也令人尊敬。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买了mate50、p50、p60支持了华为消费者业务。买这三部手机的,已经不是为了什么产品体验了,而是相信华为手机业务能够突破制裁,做好。终极,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价值观驱动的。购买行为依然是价值观驱动的。
我们得思考一个哲学命题,到底是赚钱更重要,还是事业更重要。

2024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