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到了公众号上,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产库  ·  DeepSeek商标提前1天被抢先申请,抢注 ... ·  3 天前  
知产宝  ·  著作权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蝈蝈创新随笔

创新过程的缝隙

蝈蝈创新随笔  · 公众号  ·  · 2025-01-07 14:53

正文

今天早上,有朋友给我发了个短视频。有位院士在座谈时讲了一个观点:实验室出来的材料不叫材料,应该叫试样。试样出来后,可以从中挑选一个好的部位去研究,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但是,试样与有实用价值的材料之间的距离很远:真正有用的材料,需要能够大量、稳定地生产出来(其实还要低成本、安全、无污染地生产)。院士发现,这个阶段的工作量非常大、比研究试样难多了。

毋庸置疑,这位院士说的是对的,在企业里面应该是常识、甚至可以说不值一提。但遗憾的是,我国许多的院士是 “写论文的出身”,并不知道从试样到材料之间的距离有多大。从试样到(材料)产品,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条似乎可以忽略的缝隙,但现实中往往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企业创新的目的是创造价值,从原理到经济成功的过程中,有许多看不见、易忽视的“缝隙”。对缝隙的忽视,往往是创新失败的根源。

我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我刚到宝钢工作时,曾经被一位老专家当众批评了一顿。我想搞一个提高效率的项目。老专家对我说:这个环节又不是生产的瓶颈,你提高效率有什么用处?我说国内外企业都在搞啊。老专家就说:别人搞我们也要搞吗?这件事让我很没面子,但却让我多年记忆犹新。这让我此后,对创新项目都特别谨慎。

在大工业生产中,一条小小的 “缝隙”可能酿成大祸。有一年宝钢高炉大修时,某高校通过数字模拟仿真,制定了一个实施策略。这个策略被一位宝钢专家评审时发现:仿真过程忽视了一个约束条件。如果按这个方案实施,可能会出大事故、损失高达几十亿。幸亏他及时纠正,才避免了这场灾难。

这种 “缝隙”的存在,会导致创新管理上的困难。我在宝钢时,研发管理有个明显的毛病:一般是谁提出项目,谁做项目。这是典型的第二代研发的特征。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的创新管理一定是落后的,硬推IPD其实是扯淡。但这个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呢?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要提出项目的人对“缝隙”负责。外人肯能想不清楚做事的时候有多少缝隙。所以,项目提出来可能没人去做、分配不下去:就像寓言“老鼠开会,提出要给猫挂铃铛”说的那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