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作者对于收到语音信息时的感受,以及为何在工作场合更倾向于文字交流。文章还探讨了如何有效麻烦他人,并强调在交际中消除阻力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语音信息在工作场合的不便
作者收到一条较长的语音信息,由于不方便听录音,将其转为文字后也难以理解。作者提到语音信息在工作时难以消化,可能打扰工作或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理解。
关键观点2: 语音与文字交流的差异
作者认为说话与打字在逻辑表达上存在差异。说话可能较为随性,缺乏明确的逻辑结构,而文字表达可以更加精准地传达观点,方便推敲和排版。因此,作者在录制前会先准备文稿,确保逻辑清晰。
关键观点3: 声音对场景的要求高
作者指出,在某些场合,如开会或午休时,发送语音信息可能会带来不便或打扰。因此,在工作日时,人们更倾向于将语音信息转为文字阅读。
关键观点4: 如何有效麻烦他人
作者提到在请求他人帮助时,除了动力之外,也需要考虑消除阻力。提供明确的、简单的请求,以及使用适当的方法,如先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再提出真正需求,有助于增加对方帮忙的动力。同时,作者强调真诚和诚信的重要性,过度使用策略可能导致对方失去帮助的动力。
正文
01
上周一个工作日,朋友发来微信,先是问好,然后跟着一条 47 秒的语音,之后补了一句:因为是在上班,所以不方便听声音,于是我将它转为文字,然后花了两分钟理解其中的逻辑——也没理解清楚。
02
再比如:突然发现,任何人发来一条语音信息,我都发自内心的感觉反感,然后转成文字看,似乎听到对方的声音都是一种打扰。以及:听语音 1 分钟的时间,文字可以看好几遍了。还有:听完还得静默一会,归纳总结, 回复他的诉求。03
我去年有录制几期播客。刚开始我没有写提纲,就随性地对着话筒说。一会聊东、一会聊西,一会「啊」「哦」「这个」,一会「也就是说」「所以说」「可以这么说」。当我面对文档码字时,会看到前后文,会不自觉推敲表述的精准性。甚至,还会对内容进行排版,从而更好地呈现出观点的层次。——所以在这之后,每次要录制之前,都会先写个文稿,可能是大纲,也可能是逐字稿。总之,文字先行,保证逻辑。04
· 比如开会时,如果一不小心点到了语音,他人会突然安静下来看向你;· 比如中午的时候,如果一不小心点到了语音,午休的小伙伴可能会被你吵醒;· 有时候发语音的人声音比较夹,那在一些场合下被他人听到,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在工作日的时候,大家看到语音,也不敢打开,还是会转为文字阅读。
05
任何动作背后都有两个力量:一个是动力,一个是阻力。朋友之间,动力自然是之前积累的关系,有来有往,自然有求必应。阻力则是他帮你的过程容不容易。比如你让他人帮你写年终总结,这自然不容易;而如果改成请他发一份参考,对方顺手便发来一份。当然,有的人会在朋友身上用到谈判技巧。比如先抛一件难的需求,对方拒绝;然后再说一个简单的要求,这样对方更容易同意。但是!大家都不是傻瓜。这样的策略用多了,对方也会发现你用阴招,以后帮你的动力自然就没了。回到语音信息这件事上,动力自然来自交情,阻力则来自信息的呈现。如果交情一般,信息又难以理解,那最后自然是表面回应,点到即止。
这是曹将公众号第「 1322 」篇原创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