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狐言论史
狐眼观文,狐言论史,游戏人间,无拘无形。但求良师,一日三省;但求益友,推腹置心。向广大朋友分享古今中外的文学大观,历史纵谈,大千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株洲晚报  ·  正月为什么不能理发?答案或许在这里…… ·  3 小时前  
株洲晚报  ·  正月为什么不能理发?答案或许在这里…… ·  3 小时前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又有大动作!呼和浩特要建设“博物馆之城”! ·  昨天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又有大动作!呼和浩特要建设“博物馆之城”!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狐言论史

金鸡奖公布:姚晨和马伊琍竞争影后?她们演技炸裂却荒唐透顶

狐言论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10-25 00:11

正文

10月22日,新一届金鸡奖提名公布,电影《找到你》的两位女主角,姚晨和马伊琍,双双获得了影后提名。


虽然姚晨名义上是因另一部冷门电影《送我上青云》获得提名。但该片票房遇冷,还不到3000万,显然,票房2.7亿的《找到你》才是真正让她在电影圈打开局面,演技被充分认可的最大助力。

这两位成名多年的电视女星,在《找到你》这部电影所联袂展现的演技,称得上一句珠联璧合,相应得彰,然而,电影本身剧情十分悬浮,甚至可以说是 匪夷所思,荒谬绝伦


影片中,姚晨的身份是“只接商业案件”的金牌律师,一个现代化大都会的典型中产精英,一个在家庭妇女面前颇有优越感的职业成功女性,她心急如焚要赎救女儿时,能拿出的全部流动资金,居然就只有28万4千块?编剧确信真没少打一个零?影片上映时,可是2018年了。


而马伊琍饰演的农妇,既然如此爱她的女儿,肯为之不惜牺牲一切,当女儿因交不起医药费被医院赶走,最终去世后,她不让女儿入土为安,却要将尸体长期冷藏在姚晨家的冰箱里?甚至在诱拐姚晨女儿后,将自己女儿尸体就丢在那里不管了?

这个剧情除了让姚晨打开冰箱时,充分秀一下多层次的演技,给观众至少半分钟左右的悬疑和惊悸,究竟还有什么意义?也让马伊琍大雨滂沱中怀抱重病孩子,苦苦拦车,痛哭女儿逝去那一幕,从整体剧情设计上,全变成了“为悲情而悲情”。

女儿去世后,马伊琍不去恨长期家庭暴力、不顾女儿死活的丈夫,甚至还愿意给他凑钱来换取离婚;却将怨恨都发泄在了姚晨身上,只因为她女儿占了自己女儿本来早就该让出的床位?


她处心积虑要混入姚晨家做保姆,只为了拐卖姚晨的女儿?还让自己的黑社会男友去帮忙找下家?

马伊琍不加任何伪装,就去抢了前任保姆的水果袋,引开她后再推了姚晨女儿的保姆车,成功让前任保姆失业,自己好取而代之,还在监控镜头下录下一个满是狠毒和戾气的大特写。

而作为一个金牌律师,姚晨你基本的职业素养呢?自己女儿摔伤了,既没想到去调监控录像,也不仔细询问前任保姆,到底何人所为,就这么把人炒鱿鱼了;然后还轻易听信他人介绍,录用了身份证是伪造(而且一查即知),没经过基本培训的人来当保姆?


影片用大量镜头,描写了姚晨和马伊琍的女儿“多多”,在两个半月时间里,是如何相处融洽,情同母女。不管马伊琍是出于对自己女儿的“移情”心理,还是为了博取姚晨信任,好更方便作案,但各种镜头下流露的感情,确实是“戏假情真”,绝非虚情假意。


所以,马伊琍究竟又为了什么,最终做了铤而走险、拐卖“多多”的决定?难道真的只为了帮欠高利贷的男友去还债?可通过影片镜头展示两人的情愫,基本就是男方一厢情愿,马伊琍对男友的“情谊”,明显不及“多多”,所以,这难道不矛盾么?


当前人口买卖的现状,会购买婴儿的买家,基本以思想落后、重男轻女的贫困落后地区为主,他们要的是男童来“传宗接代”;如购买女性,则集中在10岁以上的女童、少女、乃至于40岁以下的育龄期妇女。

所以,两岁大的女童,究竟能卖多少钱?2万8?还是更多?……不惜冒这么大的风险,哪怕老老实实做一年半载保姆,怕是也一样能赚到与之相当的薪水了。


所以,这段剧情如果按这样改:马伊琍失手杀死丈夫,毁尸后打算潜逃,舍不得情同母女的“多多”,又觉得姚晨作为母亲不称职,才想带走“多多”,那么需要加一分钟左右的镜头:姚晨和男友关于此事的商议和争吵,观感会好很多。

到了结尾,整部电影的剧情逻辑更是完全崩了:

作为一个拐带女童、已落法网的犯罪嫌疑人,马伊琍居然振振有词地指责姚晨「你根本不配做一个母亲?」

姚晨跪地恳求她不要伤害孩子,如果是攻心战以情动之,诉说「我没有好好了解你」「你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来软化犯罪嫌疑人立场,当然是完全成立的。


可问题是女儿获救之后,姚晨居然当真相信了马伊琍的说辞,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不够称职,不是好母亲,比不上全职家庭妇女,这不是被罪犯间接的“精神虐待”了整整两天后,虐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是什么?


不论马伊琍之前境遇有多悲惨,她的母爱又有多值得同情,可在女儿死后,她对完全信任自己的无辜之人的犯罪行为,对那个把自己当做母亲一样亲近的无辜两岁孩子的犯罪行为,不但用她去敲诈勒索,还打算把她拐卖,都是 其情可悯,其罪难容!


而姚晨更因为此事的影响,罔顾自己身为律师的职责和义务,不但公开背弃自己的当事人,更要求法庭将孩子判给一个精神障碍、自杀未遂、严重烧伤、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单身女人,更是荒谬之至。

孩子不仅仅是母亲生活的慰藉,他/她本身也是独立的个体,有理由要求获得尽量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哪怕再鄙视那个前夫"王总"的人格品性,也不得不说,将孩子判给这样一个无法自立的母亲,只有更糟。


影片最后那碗女权鸡汤,听似动人却毫无说服力,只因为影片竭力讴歌塑造的三个“伟大母亲”,一个自我伤害、身心皆损,很难再找到合适工作;一个受尽悲苦,畏罪自杀,投海身亡;还有一个本可以自立自强的,也脑抽到自毁职业生涯,进而必然影响自己母女的生活质量。

—— 编导难道是为了证明:做个好母亲注定下场悲惨?号召年轻女性都不婚不育?


影片看似对男女平权、家庭暴力、人口拐卖、阶级壁垒、贫富差距、职场性别歧视与性骚扰等等社会现象,都有所描绘,却全部停留在了浅尝辄止、隔靴搔痒的程度,提及了这些人人皆知的问题的浅层表面,却根本没开出解决任何问题的药方,甚至连在两位女主演的精湛表现力下,几个本应足够打动人心的片段,都因为剧情的严重短板缺陷,而让人感觉违和无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