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安猪的思考笔记
一个阅读者、旅行者、学习者和设计者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昨天  
自贡网  ·  哪吒也有“小目标” ·  昨天  
自贡网  ·  时间定了!可能还要涨 ·  2 天前  
食品论坛  ·  培训通知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安猪的思考笔记

学徒社群运行三个月后,我打算扩大它的规模

安猪的思考笔记  · 公众号  ·  · 2020-03-25 14:32

正文

这个星期,我和学徒们的第一个作品:“ 5分钟教师行动学院 ”,上线了。

它验证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线上协作创新可行吗?


我的学徒社群,本质是一个创新教育项目的 孵化器 。我提出项目创意和支持,学徒们通过协作来完成项目的设计。和传统孵化器不同的地方在于:

  1. 协作都是通过在线完成的;
  2. 参与者(包括我和学徒)都不是全职参与;
  3. 大部分的学徒都没有创业经验;

所以,这更像一个实验室:我们一起做些实验,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好的话,我们就更认真地做下去。如果效果不好,那我们重新实验,或者换一个实验来做。

一开始,我基本是放养的。只有几条规则:小组需要形成定期的沟通制度,用OKR进行目标管理,每个学徒必须每周写一份复盘报告。除此以外,自生自灭。

在去年12月18日的学徒启动会上,我也说得很清楚,我对学徒的要求是: 像一个教育创业者一样思考和行动。

对于没有创业经验的学徒来说,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过来。

于是,有的学徒会离开。因为这和预期不一样,他们希望师父能给与更多的辅导。我也能理解,但我的原则是, 每个人都需要像一个成熟个体一样地行动和协作,对自己的承诺负责

有学徒总结: 宽进严出 。到位。

如果你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留下来,你就会“长”得很好。

留下的,会有迷茫,会缓慢前行,但总体来说,都在进步。

我为学徒们提供了四个项目:教师成长社群、开放城市大学、创变成都、教育创变者社群,学徒自主加入。

看起来参与是自主的:你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项目加入。但这背后还隐藏着一层不自主,我一开始没有发现,那就是:你无法选择你的团队伙伴。

于是,一个月后,状况就出来了。有的学徒很忙(或者学徒项目对他没那么重要),于是事情总卡在他那,有些项目因此就停顿了。也有些项目,组员之间的风格和速度不一致,在一起合作,很别扭。

很多人在等待,等待别人来解决,或者等待师父来解决,然后就一直停在那里。我在旁边看得清楚,却不说话,心里直乐。回到我们的基本问题: 一个教育创业者,他会如何思考和行动? 这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领导力的最佳场景。

现在看来,反倒是好事。因为,有的学徒站出来了,他们要求另立山头,独立开发。

我支持。有竞争总是好事,何况,我们本来就是定位在一个孵化器,谁先做出来,谁就能获得最多资源。

5分钟教师行动学院,就是这样跑出来的。

一开始,这是一个四人小组。后来,加入了一位新学徒,他发现自己的节奏和原有团队不一致,于是决定独立出来,一个人开发。我同意了。结果,他反倒更快做出了原型,这又刺激了原有的小组,他们也紧跟着做出了原型。

有了两个原型,就可以更好地进行比较和判断。通过考察测试用户的反馈,我认为我们的构想得到了验证,可以继续进入下一步的试运营。于是,两个小组合并,重新讨论和分工,规划下一步行动。

皆大欢喜。

这个过程会有张力,因为总会有变化。不过,如果你能 专注于所创造的事物 ,而不是固执于已形成的关系和做法,你就能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总之,我们有了成果,也验证了,这样的协作式线上创新是可行的。


第二件事:自生长的实践社群可行吗?


在去年底的文章《做一番巨小的事业》里,我曾写道:

来成都三周,掐指一算,我已经在做或即将要做的社群,居然达到了五个:终身学习者社群(慢学校)、教师成长社群、教育创变者社群、学徒社群、创变成都(成都青年创变者社群)。

但并不感到慌乱,因为我用相同的底层架构来做这五个社群。并且,通过在不同社群的实践,可以不断优化这个架构。

我相信一点:好的解决方案,应该能同时解决一系列类似的问题。

它是一颗种子,能够在不同的土地里长出来。

我在做的,是在“人的成长”这个领域去发现一颗新种子,并通过实验不断去测试它,让它变得更加强壮。

所谓“种子”,就是它自身有一种天然生长的能力。传统的设计总是去提供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地考虑到所有场景和需求。你可以这样设计一台手机,但人和关系不是物品,真实的社群是无法预测的。在真实的互动中,今天的成熟在明天会变得过时,到后天会变得腐朽。

所以, 社群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连接和赋能” ,找到那个能生长的内核,让社群成员自己去浇灌它,直到它长成一棵独特的树。

学徒社群,就是通过项目孵化去验证这个想法的地方(而且它本身也是实验的一部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递归”这个有趣的概念)。

5分钟教师成长学院首先通过了验证:对于老师这个群体,我们找到了这个最小内核,它是一个流程,可以帮助老师通过社群对话持续创造教学实践中一个小环节的改变(我们称之为“ 5分钟改变 ”)。我们在两批老师中测试了这个流程(感谢两个学徒小组!),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于是,我们启动了5分钟教师成长学院的试运营,将这样的自生长过程推广到更大的教师群体当中。


下一步


验证了线上社群的模式后,接下来我想做的是:将这样的模式应用到教育领域更多的相关群体中,例如:终身学习者、学习设计者、教育创业者、团队或社群运营者、父母等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