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清朝雍正皇帝的节俭精神,包括他对剩粥剩饭的处理、对节约粮食的倡导,以及他的大爱精神。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通过扩大心量、多行善事、改正缺点来快速改变命运的观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清朝雍正皇帝的节俭精神
雍正皇帝为了节约粮食,针对剩粥剩饭的处理和浪费粮食现象,下了两道圣旨。他强调粮食的重要性,并告诫人们即使是一粒米也不可轻弃。同时,他也亲身实践节俭,捡拾饭粒、饼屑等,以此引领惜粮之风。
关键观点2: 雍正皇帝的大爱精神
雍正皇帝不仅注意节约粮食,还表现出大爱精神。他关注生命,注意保护生物,尊重生命。同时,他教导人们不要欺负弱小,爱护生灵。
关键观点3: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章阐述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心量、多行善事、改正缺点来快速改变命运。福报和心量越大,命运就越好。同时,文章也强调了积善的重要性,以及避免伪善和炫耀的必要性。
正文
开 悟皇帝雍正有多节俭?曾为“剩粥剩饭”颁布圣旨!
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一位公认的开 悟的皇帝,是清朝fo门高 僧——章嘉国 师亲自印 证过,已经是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皇帝。
雍正皇帝为节约粮食费尽心思,曾针对“剩粥剩饭”的处理和“浪费粮食”现象,下了两道旨。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下圣旨说:
“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
圣旨将剩粥剩饭如何处理,交代得不可谓不详尽备至,并厉言告诫:违者必与治罪。
雍正五年(1727年),他再发圣旨,针对剩饭被“抛弃沟中,不知爱惜”的现象,强调:
“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
并说:“尔总管等再行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即当捡起。如此不但仰体朕惜福之意,即尔等亦免暴殄天物。应不时查拿,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如尔等仍前纵容,经朕察出,将尔总管一体重责。”
雍正帝的“光盘”圣旨,讲道理,有办法,可操作,又有惩治措施,可谓一抓到底。他在位期间非常辛劳勤苦,同时他的一生中非常注意惜福。
三朝元老张廷玉记载说——我亲眼看见皇上从来不浪费丢弃饭粒、饼屑。也即说,碗里有米的时候全部都吃光;掉在桌子上的米,捡起来全部都吃光。
同时,雍正皇帝退朝之后
召见大臣时,必定要以珍惜五谷、不要暴殄天物作为训诫。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把这一幕演了出来,但这一幕是真事。而且雍正皇帝还亲口对张廷玉说:“我在藩邸做王爷的时候,和别人一起走路,
从来不敢踩别人头部的影子。
也十分注意,
从来不踩踏蚂蚁和昆虫。”
雍正皇帝是公认的开悟的皇帝,
这是有公案的,公认的。
谁又知道当年的“四爷”
雍正,如此地惜福,如此地爱生护 生、不愿杀 生呢?
有人做了很多善事,但依然很贫困,很多烦心事,是因为……
有人说自己
命不好,天天行善却还是运气那么差,因 果规律是骗人的……
我给大家打个比方: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好像是一个水杯,每个人的杯子多大,能装多少水,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全球首富家里,有的人一出生就在贫困交加的家庭,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福报不同,所以每个人杯子的容量也不同,有的杯子很大,很深,能装很多很多水,有的杯子很小,很浅,装不了什么水。杯子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每个杯子下面都会有漏洞。
有的为富不仁、仗势欺人、专横跋扈、欺行霸市.......做了很多的坏事,但还是活得好好的,那是因为他的杯子非常大,而且水又多,所以尽管做坏事杯子一直往外漏水,但因他的福报大,水多,一时半会儿还漏不完,所以你看他还是活得很好。但他不想着多多行善积德,多多往杯子里蓄水,一直在作恶往外漏水,
再多的水总有一天会漏光,一旦福报之水漏光,恶报马上就会现前,那是很
惨的。
有些人做了很多善事,但依然经济很贫困,
身体很多病痛,家里很多烦心事,情况老也不见好转。因为他杯子可能比较小,福报的水本身就很少,虽然做善事在往里面加水,但人无完人,总
会犯错,所以还是一直在漏水。善也分大善、小善,恶也分大恶,小恶,如果积累的都是小善,而做的却是大恶,比如堕 胎,比如杀 生,再加上杯子小,那福报之水就太难积蓄起来了。但如果能够积善蓄水的同时又把漏洞堵上,福报之水还是会逐渐增多的,慢慢状况就会有所改变。任何事情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人绝对不是一生下来怎样,一辈子就是怎样了,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命运的杯子它好像我们与生俱来的福报,更像是我们后天修起来的福报和心量,福报、心量越大,杯子越大。宰相肚子能撑船啊,没有这个心量,就当不了宰相。所以,我们先把自己这个福报和心量的杯子不断扩大,然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