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随笔1979
1979年创刊。一份严肃而有趣的刊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魅力儀徵  ·  钙含量比牛奶还高!春天多吃这几种蔬菜 ·  昨天  
航空工业  ·  奉剑海天 “新”火相传 | ... ·  昨天  
中国青年网  ·  “饭后百步走”走不对反而伤身?医生提醒! ·  2 天前  
极光新闻 东北网  ·  橘子会冒烟?警惕肺部感染!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随笔1979

​【《随笔》首发】张宪光 | 文人雅士的目光

随笔1979  · 公众号  ·  · 2025-01-03 19:50

正文

杨晋《张忆娘簪花图》题跋,局部


袁枚《随园诗话》载,康熙年间,苏州名妓张忆娘色艺冠绝,时人为其绘《簪花图》,文人雅士、达官显贵竞相购入收藏,在画卷上题诗作文。


作者从福柯的目光考古学视角出发,比对杨晋与托名方婉仪所作《张忆娘簪花图》,从画中张忆娘“ 自觉 被看”与不自觉“被窥视”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形象中,发现文人将张忆娘客体化、符号化的共同倾向,并结合《子不语》所记张忆娘实际的悲惨经历,揭示出古代女性无法自我言说的困境与文人对女性实际处境的漠视。




🖼️

文人雅士的目光


文 | 张宪光

本文刊登于《随笔》2024年第6期


福柯是目光考古学的大师。他的《词与物》以委拉斯开兹《宫娥》的解读开篇,他的《马奈的绘画》专题研究了观看方式的一种断裂。绘画不仅仅是艺术品,也是一种“目光档案”,对绘画的分析即是一种观看方式的考古学,发现古典目光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私人性与公共性。

《词与物》封面,伽利玛出版社,1990年


在我看来,《张忆娘簪花图》即是观看公共性的一个样本。顾颉刚曾说前代苏州名妓有三,前有薛素素,后有张五宝;薛善诗,以侠气自负,张善歌,以劳瘁死;最负盛名的,当数生活于康熙一朝的张忆娘,因《张忆娘簪花图》而广为人知,流风余韵从康熙中一直延续到道光年间,构成了一种持续的观看。


那么,这么多文人学士不停地观看张忆娘簪花小像,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托名方婉仪的这幅《张忆娘簪花图》,在构图上与杨晋所绘的有很大不同,采用的是远景窥视视角。该图作者显然没有看到过忆娘簪花图原作,而与《后簪花图》的揽镜自簪同一标格,选取远观视角,借用版画中闺房空间的开放式呈现方式,再补上一些树木花卉作为映衬。而佳士得拍卖行所拍卖的许汉卿藏本《张忆娘簪花图》,据笔者之见,当为摹本,却较贴近原作的构图与风格。画家捕捉的是忆娘簪花这一“决定性瞬间”,在簪好一朵茉莉花之后再来簪一朵兰花,忆娘孤零零、无所依凭地站立在画面中,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和背景装饰。这幅肖像画中,忆娘的目光是淡然的、平视的,显然觉知到了来自画面外的目光,她的身体姿态似乎在迎合这一目光,从而将我们的关注点引向了来自画面外的男性近距离审美直视,而这一目光又通过题跋的书写完成了它的陈述生产。


方婉仪《张忆娘簪花图》局部

杨晋《张忆娘簪花图》局部


人们也许会赞叹忆娘曼妙的舞姿,会欣赏她悦耳的歌喉,可是画家并不看重这些,他看重的是“妆成金屋藏何处,只在东山谢氏家”,是“色相身”,是尤西堂所说的“却胜状元新及第,琼林宴上去簪花”,是被名士们观看,因此其构图逻辑与托名方婉仪的那一幅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参加康熙己卯会的那帮名士以及后来者来说,忆娘本身的情感并不重要,他们只是习以为常地借助对画像的观看来完成风雅,通过修辞来完成比拟,通过观看来铭写自我。他们把张忆娘比作西施、张丽华、崔徽、张好好、散花的天女等等,陈词滥语,铭写的是自家的“绿樽红烛事依稀”以及“我已休官君又嫁,可知还结后生缘”的往事,产生的是“落花垂柳娇无力,知是歌慵舞困时”“漫夸初日芙蓉好,何似金钗半醉时”的女性无力、半醉的想象。


女性客体的画上呈现,与其现实客体是重合的,只是文人学士逞才遣词的道具。蒋深可以“花朝月夕,与忆娘游观音、灵岩等山,辄并辔而行”,严虞惇可以期待那位叫广陵君的朋友为忆娘赎身、作为礼物送给他,据说顾嗣立、惠士奇对忆娘也颇为痴情钟爱,对于她的结婚嫁人感叹唏嘘,而忆娘本人始终在整个事件中保持着沉默,不能像柳如是等人一样用诗词自我言说,发出自己的声音。


据《子不语》所载,忆娘先是被逼度身为比丘尼,后又迫于蒋深的淫威而自杀,原来美人在诗意的簪花题咏表象之下,竟然隐藏着这样忧伤而凄惨的遭遇。那个风雅的蒋深,原来是那样一个龌龊之徒,于是风雅突然变了味,题跋吟咏一下子变得滑稽轻佻了。在《张忆娘簪花图》这个镜像里,人们看到的似乎是“康乾盛世”时吴中的风流文采,实则是把忆娘符号化、欲望化的粗鲁审美。


《子不语》随园刻本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曾指出:“在一般的欧洲裸像油画中,主角从不出现,他是作品前的观赏者,而且被假定为男子。画面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在场而出现。为了他,画中人才摆出裸像的姿态。”显然,《忆娘簪花图》的主角不是忆娘,而是那群风雅的男人,是那群男人的目光及其题跋所体现的霸凌。忆娘只是摆出簪花姿态的沉默物,而《张忆娘簪花图》不过是众多仕女图的一个目光副本。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王铮锴

审核:揭莉琳

实习生:黄敬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