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世相
每天最后一分钟,提供有物质基础的都市生活价值观。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刘润  ·  普通人,离职,想做自媒体 ·  昨天  
纯银V  ·  A ... ·  4 天前  
纯银V  ·  虽然只有 500 ... ·  4 天前  
t0mbkeeper  ·  这孩子今年已经 18 岁了……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世相

“很抱歉,我还没好起来” | 什么事都怪自己你还真上瘾了吗

新世相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11-02 23:59

正文

这是 新世相 的第 248 篇文章




这是一个“反鸡汤”文化流行的时代,人们反感脱离现实的励志和毫无逻辑的乐观,转而追求让人认清现实的“负能量”。


反鸡汤的宗旨大概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不要怪罪环境,不要找其他理由,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真的不够好——听起来很残酷,却有一种奇怪的振奋作用。


朋友圈一度流行转发这些残酷口号,每个人都表现得像个硬汉,有着苛刻的自我要求,透着放弃之后的坚强。


给自己浇一盆冷水、打自己一记耳光,很多时候,这些负面认知的确有用。打击让人清醒,知道自己没做好,有想要做得更好的动力。问题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我们需要通过苛刻对待自己才能变得更好?以及,对自己苛刻是永远适用的吗?


我从一位生病的同事那里想到这个话题。因为旧病复发,她最近频繁地请病假,每一次都带着巨大的歉意。到第四次,她说:“下午我带着电脑去医院。真的非常非常抱歉,一直都没能好起来。”


我们可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出了问题,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为此而自责吗?




经常对自己怀有不满,在很多时候有正面意义。它是来自自我的逼迫和催促,时常提醒自己应该更努力,更好。


慢慢出现了一种普遍的情况:愧疚、负罪和自责非常流行, 变成了一种“瘾”。


母亲生病,你却没法在身边照顾;工作成果没让老板满意;拒绝一个帮助;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依然单身;(甚至包括)被签证官拒签……很多人把这些正常的“坏事”发生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进而觉得自己不争气,对自己“恨铁不成钢”。轻易地给自己判刑。


你用“不够好”来惩罚自己,用不合理的态度讨厌自己。


一个原因是,你陷在极端的消极情绪里,把总结教训的过程变成了认定自己“我不够好”的过程。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自我严苛常常暗含着盲目的自大:你认为自己可以操纵那些无法控制的事,可以做到你能力之外的事。比如,一个追求事业的职场新人因为没有完成艰巨任务而陷入巨大的沮丧和自我失望中,是忽视了经验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过分自信。


英国心理学家温迪·德莱登把负罪感描述为“思考的敌人”:“当你为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抱怨时,你就无法从经验中学到东西。”


不合理的评判永远无法成为改变的动力。这很像自己判给自己的一场冤案,伴随打击而来的往往也会有委屈。而人怎么能依靠承受委屈而变得强大呢?




我当然不是在鼓励一味地安慰、同情自己,也不是在鼓励人推卸责任。我要说的是,人应该对自己怀有一种清醒的体谅


那些极容易自责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责有时候是面对坏处境的最容易的方式。与积极行动起来改变现状相比,自责花力气最小,带来的满足感却最强。


清醒的意思有两种。既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又要敢于承认自己没有错。


“清醒的体谅”不是泛滥的同情。它的意思是,明白困境是平等的,人人都会遭遇挫败,挫败很平常,不值得大惊小怪。同时,也要了解能力的局限,你不可能胜任所有事情。


就像面对一个处在困境中的朋友,你一定知道应该在基于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提供安慰和帮助,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妄加评论:“都是因为你不够好。”


但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人却狭隘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容易同情别人,唯独不肯放过自己。




别把愧疚感当成美德,也别让过度的责任感成为你的软肋,这只会让你积累越来越多的“不胜任感”。


人不需要通过惩罚自己来成长,因为负罪感是乐趣的敌人。美好的动力应该来自“怎样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我简直太糟了怎么办。


多试着用正确的声音对自己说话。这样你就知道,当坏事发生时,你是做那个哭着说“对不起我不够好”的人,还是成为那个遗憾地说“我做不到,下次再试吧”的人。


后一种显得更有韧性。



摄影师 Marta Bevacqua  的作品




晚祷时刻: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世相"


倡导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顾见识与审美

也许长,但必定值得耐心阅读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家的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发起者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