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胶卷迷俱乐部  ·  聊聊专业撕拉片相机(和富士宽幅改造) ·  2 天前  
狼族摄影  ·  春天拍花的第一站,川西的梨花最惊艳 ·  2 天前  
狼族摄影  ·  春天拍花的第一站,川西的梨花最惊艳 ·  2 天前  
色影无忌  ·  2024年是自2017年以来,全球相机销量增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谜之自信从何而来?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5-28 12:00

正文


杨笠在脱口秀时说过一句名言:“他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这句话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且好笑),是因为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种在国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很多男性常常带有一种难以理解的“谜之自信”。


也就是说, 这种“自信”实际上是缺乏自我认知能力的自负自大 ,以至于一个明明见解平庸乃至一无所知的人,也有一种俨然真理在握的气概。


当然,这不是说不能自信,因为这话背后隐藏的意思是:普通人是不会“那么自信”的——重点是“那么”,正是这种超出合理尺度的做法,才值得嘲讽。


杨笠的另一番话也佐证了这种特殊的男性气概:“女生从来都知道自己的话不重要;男人不一样,每句话都推动世界发展——她只是来和我倾诉的么?不可能,她一定是想从我这里学到些什么。”


法国哲学家西蒙·波伏娃(1908-1986)


由一个女性来戳破这个泡沫,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这种自信往往更常见于男性身上,法国哲学家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就曾嘲讽过:“ 最平庸的男性面对女人也自以为是半神。


他们并不是因为自己具有某种特质、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才自信,而是因为自信本身就是其男性气概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 他们自信不需要理由,倒是“不自信”才成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在所谓“直男癌”的人身上,这种谜之自信的现象越突出。


在一个两性权利尚未实现平等的社会结构里,一个男人无论处于多低的底层,在面对女人时都会有一种身份上的优越感。在话语场上,很多男性在侃侃而谈时完全可以用“旁若无人”来形容,都不会觉得“这事我也不太清楚,最好闭嘴”。


这是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与男性对话时不时会遭遇到的体会,也正因此,身为女性的杨笠才如此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感受,即便可能被斥责为“以偏概全”,但还是能迅速引发无数人的共鸣——甚至可以说,正是脱口秀这种形式特殊的夸大、嘲讽,才使得这一描述更为犀利而给人印象深刻。


自信当然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一种心态,对自身状况有清楚认知的那种自信,是不卑不亢的,也很让人舒服,因为 真正的自信并不靠否定他人 ,而会在平视他人的同时,看清楚各自的特点与优长。不难看出,真正的自信必须基于自知之明,否则其自我认知与现实之间就构成了巨大的落差,很容易显得可笑尚且不自知。


曾听人说起过一个老头,65岁了,女儿有精神分裂症,老伴死后没半年,就到处宣称要找对象,条件是40岁以下、最好未婚、长相漂亮、能帮他照顾女儿的女性。虽然蹉跎多年,但他依然不肯放低标准,还放话说“50岁以上的都不叫女人”。


像这样的事,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它体现出的是当事人一种特殊的心理,那就是只顾“挑别人”,仿佛从没想过别人也会“挑自己”——用大白话说,“你倒是都想要最好的,可你自己什么样,心里没点数吗?”说这些人“自信”无疑是委婉的嘲讽,它实际上是缺乏共情能力的体现,换言之,这些人难以从他人的视角来客观评判自己,只是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他人。


确切地说,“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这件事也未必分性别,它更多涉及的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女性也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 这种“异常的自我感觉良好”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顾现实的主观倾向、缺乏共情的强烈意志,以及难以独立的病态人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和近些年来常说的“巨婴”不无相通之处。



那么,为什么在男性身上这样的现象更为常见呢?这恐怕还是得从中国社会的构造中找答案。英国曾有心理实验发现,长相好的人往往在社会上享有某种特殊地位,人们也习惯于让着他们,因此他们就更自信。


如果代入到中国社会的现实中来,恐怕也是同理:不是因为这些男性本身真有多么非凡,而是因为 他们从小在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习惯了某种特权地位,因而他们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习惯成自然地觉得这都是理所应当的 。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从小说什么都被人哄着、捧着,不用担心遭到反驳,他当然很容易产生“谜之自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