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佛教建筑

【古调】长治崇庆寺宋代彩塑

佛教建筑  · 公众号  ·  · 2018-12-31 07:29

正文

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南35公里处,色头镇琚村的紫云山山腰。寺庙东、西、北三面环山,前有青松翠柏簇拥,后有山峰环耸如屏。

X


崇庆寺地理位置图(长治市南35公里,法兴寺东6公里处)
寺址规模不大,坐北朝南,由天王殿、千佛殿、卧佛殿、三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组成一个四合院布局。寺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庆寺卫星图
崇庆寺彩塑有宋、明两个时代的遗存,其中宋塑24尊,分布在千佛殿和三大士殿 (罗汉殿)。明代彩塑23尊 ,小型的人物彩塑有200余尊,分布在千佛殿、地藏殿、天王殿。
千佛殿是寺内主殿,因殿内四壁有悬塑千佛(现仅西壁残存有160余尊)而得名,该殿建于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原构依旧,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明间设板门,次间安直棂窗。

崇庆寺千佛殿
殿内当心间石雕须弥式佛坛,为北宋遗制,造型敦厚坚实,图案纹饰圆润饱满,雕工细腻娴熟。束腰壸门内高浮雕云龙、狮子、孔雀、卷草牡丹与莲花纹。佛坛后沿砌扇面墙,坛上正面中央,释迦牟尼佛结跏趺端坐于高大须弥座莲台之上,面相圆润,螺髻发式,袒胸,内衣系软带于胸腹前打结,左手伏于膝面,右手微举施说法印,佛像背面金色背光衬托。
佛坛东西两侧有文殊、普贤二菩萨结跏趺相对而坐,须弥座六边形,层层叠涩,上置仰伏莲花台。两菩萨头束高髻,袒胸,双手相向于胸前作说法印。各自身后有高大舟形背光,背光与释迦佛背光不同,图案繁缛。二菩萨背光后面,各塑有净瓶观音一尊站像,这种形制的造像极为少见,在山西仅此一例。扇面墙背面塑倒坐观音菩萨像,另在主像释迦佛前有一尊明嘉靖六年(1527)增置的铸铁包泥塑,毗卢遮那佛像。
千佛殿彩塑只有“释迦三尊”为宋塑,但后人修饰痕迹明显,包括背光、彩绘、甚至塑像本身,都经过比较大的修改,所以显得整体有些零乱不够完整,但佛坛、须弥座及彩塑的布列位置,躯体造型,仍能够看出宋代风格痕迹。


崇庆寺千佛殿彩塑
崇庆寺宋塑保存较为完整,且最为精彩的是三大士殿(罗汉殿)彩塑。该殿位于主院西侧,俗称西配殿,建于宋初,重修于清嘉庆三年(1798),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硬山殿顶。

崇庆寺三大士殿(罗汉殿)
殿内依后墙在明间位置筑方形佛坛,佛坛低矮,立面为砖雕束腰须弥式,壶门砖面上雕刻有塑像制作年代及布施人,年代为宋元丰二年(1079),此题记证实了该殿彩塑制作的确切年代。
佛坛上正中观音菩萨,两侧分别为文殊与普贤二菩萨对坐,三尊菩萨亦称三大士,殿名由此而来。南北次间环墙砌台座,彩塑十八罗汉像。

崇庆寺三大士殿彩塑布局示意图

崇庆寺三大士殿彩塑全堂图(拼图有变形)
三位菩萨分别坐于天犼、青狮、白象背上,三神兽皆为卧式,伏卧于岩石状台座之上。兽背上置仰莲台座。观音菩萨右腿蹲式,左腿下垂,左手撑于莲台面,右手搭于膝面,自然恬静, 可谓自在观音。文殊菩萨双腿自然垂下,普贤菩萨结半跏趺坐于莲台,均双手相向施说法印。三菩萨头戴花冠,肌肤白皙,袒胸佩璎珞,戴臂钏、腕镯。披肩帛与飘带环绕手臂、两掖,自然垂下。观音、文殊斜披络腋,普贤内衣软带束扎。红色裙裾紧贴下肢,玉带系于腹部,裙裾边缘沥粉贴金,膝盖处扎有璎珞,跣足踏于莲花磴上。
举目观瞻,坛上起石,石上伏兽,兽背托莲,莲台上端坐着体态优雅,端庄凝重的菩萨,三菩萨裙带飘逸,造型极具奢华,形、神兼备美于一体。

崇庆寺三大士殿普贤、观音、文殊、
与明间佛坛上三尊菩萨相呼应的是,排列在两侧的十八尊罗汉像,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有体格健壮、也有瘦骨嶙峋者,衣褶婉转流畅,神态自然生动, 与秀逸飘洒的菩萨聚集一堂, 刚柔相济, 风格迥异,别具一格。
北侧东起依次塑有;1 托塔罗汉,右腿盘曲,左腿蹲式,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肘支于左膝,掌心向上作举物状。右手抚右膝,目光平视远方,神态若有所悟。
2 降龙罗汉,中年梵僧形象,穿袒右肩袈裟,衣纹多皱褶。面色橙红,额骨突起,深目环眼,弓鼻若钩,咬唇拧眉,浓眉虬髯。上身扭腰挺胸,下肢叉开成弓步蹲裆式,右手捏宝珠。罗汉的眼神沉着镇定,不动声色,瞭望房梁处需要降服的游龙,蓄势待发。古代匠师奇妙的构思,高超的技艺,淋漓尽致表现了准备降龙的瞬间,惟妙惟肖,充满了情趣和意境,令人叹为观止。

降龙罗汉

沉思罗汉、托塔罗汉
3 沉思罗汉,少年僧人,结跏趺端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双手掩于腹前的宽大袍袖内,正闭目抿嘴,微含笑意,可谓入定僧人。
4 持蟾罗汉,身型瘦削、骨相清奇的老僧形象。细密深长的皱纹,随面部结构在口唇四周与眼窝、颧骨、额头上曲回盘旋,夸张和写意恰到好处。穿僧袍裸露胸前肋骨,外披袈裟脱落臂肘,两腿膝开脚合,右腿膝面伏卧着一只三条腿的蟾蜍,左手握着后腿。目光斜视蟾蜍,表情不屑一顾。此彩塑表现手法夸张写意,面部皱纹大胆应用线条,既加强了艺术的生动,又不落俗套。

持蟾罗汉
5 笑狮罗汉,面相饱满圆润,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体态匀称,穿黑色僧袍,斜披袈裟,左足踏狮,左手斜指,右手抚膝,倚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动态从容而自信,神情中透露着醇厚的内涵,儒雅的气质,就连伸出的手指也似乎充满了力量与智慧。

笑狮罗汉
6 摇铃罗汉,面色深红,深目环眼,结半加趺坐,内着右衽僧袍,外披半肩袈裟,左手掌心朝上置于腿面,右手抬起持铃状,器物已失。
7 听法罗汉,老者像,袒胸露右肩,肋骨明显,面部皱纹与持蟾罗汉相似,斜披袈裟,左胸前饰袈裟扣环,姿势好象在聆听佛法,神情专注而平静。
8 如意罗汉,年轻像,眉清目秀,头部戴巾,浅绿色僧袍,外披田相袈裟,右手握如意,神态宁静安泰。
9 布袋罗汉,呈大肚罗汉像,身材肥胖,外披赤红色长衫,敞开大肚外露,结半跏趺坐于台座上,面容富态,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右手伏于布袋,左手握布袋口。

布袋罗汉、如意罗汉、听法罗汉、摇铃罗汉
南侧东起依次塑有;1 看门罗汉,年轻像,面相圆润,浅绿色僧袍外斜披袈裟,左腿垂下,右腿抬起蹲式,左手伏于腿面,右手轻搭右膝,神情自然坚定。
2 伏虎罗汉,老者像,眉弓和颧骨夸张,左手握拳抬起,右手食指指向伏卧身旁的猛虎。
3 捧经罗汉,梵僧像,肤色发红,额结高凸,眉骨隆起,高鼻带钩,双目圆睁,下巴和上唇处有胡须,精深浩远。内着深色僧袍,外斜披袈裟,倚座,双手捧经书。
4 芭蕉罗汉,内着黑色僧袍,斜披袈裟,结半跏趺坐,右手抬起,左手握一芭蕉叶。面颊丰满圆润,眉目修长,鼻梁短直,嘴巴小巧,神情平和自然,似在静坐冥想,参悟佛法。

看门罗汉、伏虎罗汉、捧经罗汉、芭蕉罗汉
5 苦行罗汉,老者像,头披巾,袒胸斜披袈裟,瘦骨清像,胸前肋骨明显,结跏趺坐,双手施法界定印。
6 讲经罗汉,面相圆润,微张嘴露齿,讲演神态,右腿盘式,左腿蹲式,右手撑于佛座,左手于左腿膝面自然下垂。
7 愤激罗汉,梵僧像,橙色肌肤,满脸虬髯,僧袍和袈裟线条繁密,衣褶叠涩,袒露前胸,倚座。咧着嘴,斜瞪着眼,面部表情极度夸张,再加上手势配合,似乎极力争辩什么。

苦行罗汉、讲经罗汉、 愤激罗汉、
8 坐鹿罗汉,此尊塑像并未坐鹿,双腿一垂一蹲,双手背叠,右手微弯作手印,左手自然下垂。眼角和嘴角上翘,若有所思 泰然自若,清高自赏。
9 静坐罗汉,面相丰腴、蚕眉弯曲、秀目下视。结跏趺端坐,清净修心、神态自若 安详瑞庆。

坐鹿罗汉、静坐罗汉
宋代是中国古代相对最发达的时代之一,经济文化繁荣,绘画艺术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与支持,美术教育更是得到开创性的发展。各种画科不断突破旧的藩篱,创造出新的水平,风格技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局面。崇庆寺三大士殿彩塑,体现了宋代彩塑高超的艺术水准,和风格特征。
三大士菩萨像,衣饰得体柔丽,身段秀美自然,气度娴雅,其造型上承唐代丰满圆润传统,又具有宋代写实风格特征,融人体和衣饰美于一体,特别是分别坐于瑞兽之上,将凶猛与柔美巧妙地结合,更体现了作品超凡脱俗的艺术美和理想之美。
如果说匠师们在塑造佛、菩萨像时还有造像仪轨制约,而罗汉像则有着表现上的相对自由。与三大士共聚一堂的十八罗汉彩塑,更具生活化,手法趋于写实,人体比例得当,衣着服饰精微细致,人物性格表情刻画生动传神。
另外宋代随着佛教的进一步汉化,佛教造像越来越世俗化,尤其是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造像风格也参入了儒僧风范。
崇庆寺宋代彩塑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整堂彩塑的主题意境,充满着宋代崇尚理性,追求高雅,关注内心感悟的时代精神。
崇庆寺彩塑如山西很多寺庙一样,也经历过后代的修补或重妝彩绘,特别是千佛殿彩塑修补幅度更大,严重影响了原作风貌。三大士殿彩塑虽然修复,但是基本保存了原作风貌。
上世纪末山西的文物盗窃十分猖獗,古代彩塑频频惨遭盗窃,崇庆寺也未能幸免,盗贼多次潜入寺内疯狂割取彩塑的头像,共计约15尊,加上部分被破坏的,损失十分惨重,好在大部分头像后来被追回,并复位和修复了残损的部分彩塑。
紫云藏古寺,梵宇绕松林。
天姿三大士,生动十八公。
(照片有转自网络,内容有参考张宇飞博客,谨表谢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