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我很想写,但又不太敢写的影评。
为什么想写?
两年前,看完《封神1》,我被震撼的无以复加。
于是,我不仅刷了两场IMAX,还连发了4条自来水视频。
而这4条视频,也让我涨了4万粉丝,赚了1万多流量收益。
今年春节,得知《封神2》上映,我初一就赶紧去看了IMAX。
看完之后,依然是百感交集,有很多想说的话,想写的文字。
最近一周,我的短视频平台,经常收到恶意辱骂的私信。
而那些人之所以骂我,竟是源于我早前发布的《封神1》解读视频。
我还没发任何《封神2》的东西,就已经被各种网暴,被骂得体无完肤。
残暴的舆论环境,结合我跟我朋友们的观影趣味,令我迟迟不敢下笔。
殷商的大军就要来了,你必须用鬼侯剑自刎谢罪,才能保住西岐。
听闻此话,周围将士怒不可遏,纷纷要收拾这位“投降派”的大臣。
之后,殷寿指派邓婵玉,率领魔家四将和八百骑兵,来到了西岐郊外。
经过对抗,姬发未能战胜邓婵玉,于是他打退堂鼓,想撤出城中的百姓。
而姜子牙和众臣的强烈反对,促使姬发决定率领西岐,跟邓婵玉正面交锋。
大战前夜,姜子牙绞尽脑汁,终于利用雷震子的飞行术,消灭了魔礼青。
可即便如此,邓婵玉手下还有魔礼红、魔礼海和魔礼寿。
面对纯实力碾压,不管再使出什么计谋,姬发也挡不住敌人的进攻。
再往后,姬发逃跑,邓婵玉追杀,两人同时掉进了水里。
第二个,是没看过《封神1》,或者说是忘了《封神1》故事情节的观众。
有人说,是编剧给姬发强行降智,把姬发刻画的优柔寡断,软弱无能。
但,在我这个刷过4遍《封神1》
(还用电视看过两遍)
的铁粉看来——
这样的姬发,其实才恰恰合情合理,符合天下共主的特性。
《封神1》中,导演用“蒙马眼”的桥段,暗喻了姬发被殷寿洗脑,沦为马前卒。
之后,姬发看清了殷寿的残暴,决定与他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而在整个《封神》系列电影中,殷商跟西岐的美术风格,也截然不同。
殷商方面,画风呈现出理性的阴冷,其团队内部也充斥着狡诈、谎言与背叛;
西岐方面,画风则呈现出感性的温暖,充满爱与阳光,喜欢抱团和纵情歌舞。
殷商的主心骨,是独裁的大王;西岐的主心骨,是信仰的火光。
殷寿的童年时代,父兄都对他极其冷漠,置他于死地而不顾;
姬发呢,从小在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父兄对他尽是温暖与善良。
说白了,殷寿与姬发,就像冰与火的对照,个性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在姬昌的葬礼上,殷寿一定会杀了那个“投降派”的大臣。
而面对大军压境,殷寿也一定会让所有人都为他而战,哪怕全部战死。
《封神1》中,在殷寿的洗脑之下,姬发曾做过很多残暴的勾当。
比如在冀州,他蒙住战马的眼睛,一顿冲杀,片甲不留;
身为屠过冀州城的王家战士,姬发必然对战争有着强烈的阴影。
他也非常清楚殷商的强大与残暴,明白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电影前半段,在殷郊机械降神之前,西岐根本就没有对抗殷商的力量。
说白了,此时此刻,当下的西岐,跟曾经的冀州,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如果不出意外,如果姬发不认输,那么西岐必然会被屠得干干净净。
姬发这个角色,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没有什么纰漏。
如果你把两部电影连起来,你会发现他有显著的人物弧光,情感立体且丰富。
而与姬发相比较,我们的女主邓婵玉,被创作者塑造的,我觉得可以封神了。
关于邓婵玉,争议最大的一场戏,是她跟姬发的初次见面。
郊外的河边,姬发率领西岐将士,伪装成工匠,给殷商的军队修桥。
看到策马昂扬的女将军,西岐的将士们唱道:有女怀春,河水其泱……
豆瓣上,有人说这是男权的凝视,是对女性的羞辱,是老登式的表达。
到底是谁在煽动性别歧视和男女对立,这件事值得我们深思。
诗歌通过女性身体的符号转换,揭示了权力结构对个体的影响与塑造。
其实,
DeepSeek的解读,完全符合电影本身的表达。
邓婵玉出征之前,在殷商的大殿上,殷寿赏赐给她一套战甲。
穿上这套战甲,她就不可以背叛殷商,不可以丢了邓家的名望。
后来,姬发潜回水里,帮邓婵玉脱掉战甲,使她浮上了岸。
这段情节,并非什么男权凝视,而是在隐喻角色关系的发展与成长。
这个情节的目的,一方面是姬发救了邓婵玉的命,让两人的交情得以升华。
另一个层面,是姬发替邓婵玉卸下了沉重的政治负担,解放了她真实的自己。
除此之外,对于诗歌的暗喻,
DeepSeek继续解读道——
“孤身策马”的意向,暗示着在集体狂欢中,保持个体意识的艰难抉择。
在与命运的搏斗中,邓婵玉最终超越了性别符号的桎梏,升华为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生命图腾。
此时,周围的人都在告诉她:不要意气用事,想想你家族的荣耀吧。
可邓婵玉,却没有被他们蒙蔽双眼,选择了遵循自己真实的情感与内心。
可看到百姓的温暖与善良,和举城上下的团结和睦,她放下了家族的荣耀。
电影结尾,她超越了性别的桎梏,确实做到了像她的父亲那样,战死沙场。
但,却不是为了什么沉重的虚名与符号,而是为了自我、自由和理想。
在我看来,纵观中国电影,邓婵玉都是难得成功的女性角色。
河边的桥上,听见西岐将士的歌谣,邓婵玉的副将怒喝道:什么淫词艳曲!
可邓婵玉,却非但没有阻止,反而昂首大笑,吼道:让他们唱,再大声点!
有人说,这段戏是男权凝视,强调了邓婵玉的“怀春”,刻画了女性的不检点。
但我认为,把女性正常的欲望和情感,说成是不自尊不检点,才是彻头彻尾的歧视女性。
试想一下,倘若桥上的邓婵玉,是一名铁血男儿,而桥下的西岐将士,是一群成年的女人。
男儿昂首前进,女人们则歌唱着: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
那么请问,这位男儿,此刻应该说什么,才能彰显自己的高大与豪壮?
把身为女性的邓婵玉,想象成男权凝视的受害者,才是最大的女性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