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六局承建的浙江常山慢城文化旅游博览中心项目日前正式竣工。作为当地最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投用后将助力文旅融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项目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总建筑面积7.64万平方米。建筑采用群组式布局,传媒中心、档案馆、规划馆、博物馆、文化中心5个单体以放射状连为整体,宛如一朵胡柚花。项目造型复杂,屋面坡度大,不规则异形和曲面结构多,高空大跨结构多,其中,最大支模高度达35米,单跨混凝土结构梁最长20米,对施工技术要求高。
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将策划先行、精益建造的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在施工规划上,精心优化施工部署,实施网格化分区,科学组织工序穿插,使整体施工流程有条不紊;积极与设计方、业主及使用单位沟通,确定方案、材料样品与设备参数,制定排产计划,并派遣专人驻场,全力保障材料及时供应;成立土建收尾专班,灵活穿梭于各工作面,为装修施工提供保障。
履约过程中,项目团队持续攻坚克难,解决疑难痛点。外立面幕墙施工时,面对梅雨季节、室外配套施工交叉作业等难题,团队采取分区分段、平面和竖向空间立体穿插施工策略,抢抓工期。采用新型无配重式吊篮,实现坡屋面和外立面平行施工,提高施工质效。团队充分发挥EPC牵头主导优势,整合资源,为文化中心建设按下“快进键”,仅用时4个月便完工,比正常施工工期提前2个月。
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坚持“五节一环保”理念,围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严格管控废水、噪声、扬尘、光污染、水污染及固体废弃物等排放,全方位打造绿色工地。
项目团队采用自动车辆冲洗机与喷淋系统协同作业,有效减少施工扬尘污染;利用回收雨水冲洗车辆与道路,实现节水与环保;严格实行垃圾分类堆放并定期清理,确保现场干净整洁;选用一级能耗设备,采用太阳能清洁能源实现节能减耗;现场采用定型化临边防护围挡和工具式钢筋堆放架,施工道路和消防设施采用永临结合方式,实现降本增效与资源高效利用。项目获评衢州市“无废工地”称号,并通过中施企协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过程评价。
项目团队深入落实精益建造理念,在设计、工艺等方面优化24项,累计运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9大项46小项,全力打造精品工程,赋能品质与效益双提升。
在结构与外装修施工阶段,项目团队采用盘扣脚手架、方圆扣系列模板加固件、定制圆柱模、ALC隔墙板、无配重新型吊篮、大型电动玻璃幕墙吸盘等国家推广材料及创新措施,实现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双保障;室内装修施工阶段,邀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现场手绘壁画,人物模型采用3D打印,建筑牌坊采用艺术钢网工艺重现古朴风貌,序厅背景采用珐琅掐丝画工艺进行装点,非遗物件全部实现1:1手工还原,博物馆中庭浮雕更显历史底蕴。
团队获全国BIM大赛优秀奖1项、省部级QC成果1项、市级优质结构奖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入选浙江省评标专家库1人,发表省部级期刊论文2篇。项目获评衢州市“优秀红色工地”。
责编:周 亮,王想兰,曾 艳
校对:杨玖霖
审核:杜三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