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万里街道从长征镇析出,成为上海街道体制改革后首个从大镇析出的街道
2
。
在此之前,万里作为一块“飞地”,隶属于长征镇却又不与之毗邻。析出后的年轻街道,尽管其规模比较符合社会治理的新要求,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对居民来说,原有服务设施均位于长征镇,要到“三中心”
3
办事,坐公交车单程就得1个小时。对街道管理者来说,需要尽快摸清家底、盘整资源,破解“飞地”之困。社区规划师的加入,带来了解题新思路。
2016年,上海发布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其中“共享社区计划”旨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缓解社区生活压力,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万里街道作为“共享社区计划”试点,社区规划师着手编制第一轮社区规划,
围绕“找短板、定任务、推行动”三大环节,形成由“区域评估―发展规划―行动计划”构成的工作框架(图3),并关注建设动态更新及行动反馈,实现及时、长效治理。
区域评估重在找短板,
成立伊始的万里街道面临着服务设施总量少、类型单一、服务能力偏低等问题,70.4%的受访居民认为现有社区服务无法满足便民需求。
发展规划重在定任务,
明确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开放空间、交通慢行系统等关键要素的布局方案,形成社区规划“一张蓝图”。
行动计划重在推实施,
综合考虑需求紧迫度、实施主体积极性、实施难易度等,形成邻里之家、绿行万里、家园节三大近期行动计划和项目清单,使社区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图3:万里社区规划编制框架
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万里社区发展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
在当前社区规划仍作为非法定规划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作用、保障实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万里社区规划先行先试,其中:区域评估报告根据《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的要求进行编制并报区政府批准,作为后续推进项目实施、调整控详规划的依据之一;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确定的项目列入普陀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等,落实主体、资金、时序等具体安排,确保有序推进。
不同于小规模、碎片化、针灸式的社区微更新,面对服务不足、交通不便、活力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万里社区规划强调以系统思维整合资源,将居民需求与公共资源相匹配,实现从单项目散点更新向多维度系统规划的转变。
以“魅力社区、悦行万里”为主题,识别生活街道、慢行步道、滨水绿道等公共活动路径,通过打通断点、贯通串联、提升品质等方式构建连续、舒适的慢行网络,链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开放空间等活动吸引点,以及小区出入口、公交站点等出行节点,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的促进交往、感知自然的生活脉络,实现社区内更高比例的低碳与健康出行(图4)。
图4:1.0时期万里社区规划“一张蓝图”
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万里社区发展规划》
利用横港、大场浦、杨家桥等水系以及中央绿轴、生活性街道,形成长约5.3公里的主环,并以蓝绿橙红四色铺装分别体现滨水灵动、生态绿色、艺术文化、社区魅力4个主题。大华颐和华城小区紧邻横港,居民们吃过晚饭会在河边散散步,随手一拍就超级出片。中环家园小区前的富平路不仅增加了红色骑行道,居民们还发现两侧的梧桐树换成了白玉兰,搭配上略带弯曲的路型,视野仿佛无限延伸、豁然开朗,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点”。
图5:横港滨水步道夜景与富平路盛开的白玉兰
来源:万里街道居民、小红书
衔接法定规划,落实基础保障型要素。
万里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补齐各类15分钟层级服务要素
4
,在区域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开发或更新地块的利用,通过规划调整,可以一次性补齐规模缺口较大、居民需求急迫的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
《2023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提出“在社区生活圈中心,集中布局多功能复合、服务周边便捷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亲切地将之命名为“人民坊”。早在2016年,万里就结合真如城市副中心北核心区整体优化打造一站式“靠谱”服务新阵地,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将原先分散的事务受理中心、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统一归并,提供事务受理、文化娱乐、法律咨询等各类服务,居民们纷纷点赞“只要去一个地方,就能办好多事,实在是太方便了”。
图6:万里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及功能布局示意
来源:万里街道、普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万里原有的两个敬老院均位于社区西部,对东部辐射不足,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逐步提升,不少“老万里人”希望可以“原地安老”。社区规划提出提升既有规划服务设施面积,综合设置养老院和护理院,实现养老与医疗的无缝对接,阶梯状的布局则为居住在此的老年人们提供充足的向阳面。
灵活有机更新,嵌入品质提升型要素。
针对万里这类成熟社区,通过空间挖潜、功能转换、环境提升、开放共享等微更新的方式,在不修改法定规划的前提下,逐步补足以往较为缺失的5―10分钟层级服务要素
4
的类型与规模。
为应对不同街镇的规模差异大、与生活圈空间单元难适配等问题,普陀区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和生活习惯,科学、精准地划分“片区”,作为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管理服务“中间体”。万里街道现有香泉、颐华、中浩云3处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多利用闲置的公建配套改造而成,提供党群服务、市民议事、综合为老、3:30课堂、共享厨房等功能,为“一老一小”提供贴身服务,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公共会客厅”。
万里不仅是成立时间上“最年轻”的街道,也是人口结构上最年轻的街道之一。
“搬来万里已经快10年了,这里虽然靠近市中心,但房价相对可接受,上班通勤、小孩上学都比较方便”,居民倪先生说道。类似这样的“70后”“80后”还有很多,但他们也提到,由于白天工作繁忙,很少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
如何适应“年轻化”的生活方式?针对年轻人爱上网的共性,设立“掌上居委会”,将信息发布、需求调查、方案公示等同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同时年轻人普遍反映希望社区内有更多的体育健身场地,还提出“跑步时希望地能够稍微软一点,保护膝盖”。因此,在社区慢行步道设计过程中,特意邀请跑友团前来体验,满足大家“踩上去感觉很舒服”的愿望(图9)。
当更多居民的需求被看见、被满足,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不断增强,也会更加愿意参与到社区共治共建中来。
图9:万里社区慢行步道设计公众参与活动
来源:万里街道
中环锦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提到,万里居民群体中,年轻人占较大比例。宝爸宝妈们最喜欢带着小朋友一起参加多姿多彩的三口之家活动,比如在微型消防站了解消防安全常识,在万里公园认识落叶和昆虫,在滨水步道携手漫步。要把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参与式活动与社区生活圈营造紧密结合起来,将万里更多的美丽展示给万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