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砺剑
砺剑---有我中国强! 砺剑愿和您一道: 传播事实真相,传递理性思想; 构建爱国主阵地,弘扬中华正能量! 欢迎您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政事儿  ·  箭满弦、弹满仓! ·  2 天前  
半月谈  ·  品读 | 又“听”栗花香 ·  2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造谣者宋某杰,被行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砺剑

老外曾瞧不上的中国货,是如何一步步让他们离不开的

砺剑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4-21 22:32

正文

  • 本刊专稿

  • 来源:参考消息(ckxxwx)

曾几何时, MADE IN CHINA在外国人眼中是“便宜没好货”的代名词。但如今,中国货已经逐渐成为越来越多老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你喜欢中国货吗?” ——美国“问与答网站”Quora上,这样一个问题引来不少网友围观。



一位工程师激动地表示: “为什么不喜欢?在我家,从厨房配件到电子设备,基本都是中国制造。我每天都在用它们,而且质量杠杠的,为啥不喜欢?”


随着自动化的普及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货也在逐渐摆脱“廉价”的标签。


一位网友写道, 他大学四年半用的是一台中国产的笔记本电脑,用的时候不怎么讲究,但从没出过毛病。


此外,中国的产品设计者“脑洞奇大”,总能迎合人们生活中的需要,生产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产品。 一些富有创意的日常用品也令外国人民爱不释手。


一位在中国交流的美国老师回国后才发现,在北京,人们骑电动自行车时穿在身上的挡风被实在是神器,生活在芝加哥的她每次冬天骑车都冻得苦不堪言,迫切需要这么一件中国“特产”。



一位外国小哥接受采访时表示,来中国前,他不知道有一种专供躺在床上玩手机的架子,用后立马离不开了!他说“你想要的一切,听说的一切,中国都有。”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刊文称, 过去,中国制造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产品的一个标签,在外国人心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



但是,悄然间,中国产品已经发生改变。


2006年时,中国在海外的投资仅仅几十亿美元(1美元约合6.88元人民币),而到 2014年,已经达到1029亿美元。中国的产品在亚洲经济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


此前,中国制造商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那段时期为人诟病,但对于中国的产业升级来说一种积累。


《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组数据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只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3%的中国制造业,如今已经占据了近1/4的江山。


中国产品在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竞争也随之展开。中国的制造商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为能吸引到买家,从而精益求精。


韩国一家咨询公司2010年发布一份报告,提醒韩国公司不可轻敌,应该重新审视中国的公司,考虑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



“中国制造”的崛起并非无先例。


在全世界眼里,“德国制造”代表着精细、耐用。可要知道,以前,“德国制造”曾经是令德国感到耻辱的标签。


这个词最开始出现在英国于1887年出台的《商品标记法》,在这部法律中,英国议会要求外国产品表明产地。


其实,这部法律是特别针对德国的。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德国产品只会“山寨”其他国家的,出台这部法律,就是为了鼓励英国人只买英国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