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本小册实在是煎熬的碎屑与逃离的祈祷。之所以还敢示人,乃是由于作者被这一理由所说服:它们或可成为某种镜子与安慰——有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历了漫长的贫乏与胆怯,却在断断续续挣扎不休的写作里,看见了一丝亮光,保住了一点真心。”——“我害怕生活”系列总序
自我的困惑——这是小风光书店今年最关注的课题之一。触发我们关注这个题目的,是我们接触到的大量的人和事。我们想找找答案。
我们今年明显的感受到玄学力量的大爆发,这样的现象看似是对于不确定的当下的困惑、对于未来的迷茫,但我们感到这个现象的深层隐藏着对于自我生命叙事的困惑。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大家对于无意义感的愤怒或无奈,但却找不到走出无意义循环的思想资源。但我们要继续发问,无意义感仅仅是来自于毫无意义的现状吗?无意义感的结论所凭借的标尺是什么呢?是这种现状违背了你内心的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我们权且可以称之为“自我”。
“自我”可以有好多种诱导性的使用方法。在消费主义话语中,这是刺激消费的法宝,它许诺你在买买买之后就可以华丽转身。在各种伪宗教领域,这也是促使顾客下单的法宝,以觉察自我的旗号,带动集体的“狂欢”。
就我们的实际观察来说,这些话语都是对大家对于“自我的困惑”这个重大问题的利用,是“上帝已死”之后各路伪神的复苏。而大家的“自我”呢?依旧迷失在寒冷又巨大的荒原,瑟瑟发抖。我们被训练为原子化的个体,我们失去了向度,我们以“自我”为尺度,却又为何痛苦?自我是不是真的只和自我有关呢?我们在自我的迷思中忽视了,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与历史的对话、对终极价值的拷问中,自我才足以成型。自我不是伫立荒原,在更深邃的历史坐标与价值尺度之下自我才得以扎根。11 月 30 日(周六)19:30,在小风光书店店庆日,我们特别邀请了“我害怕生活”系列书籍作者李静老师进行线上视频连线。李静老师的“我害怕生活”系列一直是小风光的畅销书。这套书对于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有着深刻的敏感与坚持,并为我们打开、支撑起了一个张力十足的空间,这个空间,也是自我得以展开的地方。这场分享会将在小风光书店视频号进行直播,同时店内会预留 5-8 个座位,场地有限,请读者朋友们提前报名,读过李静老师作品的优先。2024 年 11 月 30 日(周六)
19:30 — 20:30
【地点】
剧作家、文学评论家。著有话剧《大先生》《秦国喜剧》《戎夷之衣》,批评集《捕风记》《必须冒犯观众》,随笔集《王小波的遗产》《致你》等。现居北京。
《必须冒犯观众》是一本批评随笔集,收入了李静在 1997—2022 年间一些关于文学、戏剧、影像、泛文化现象的散漫议论和她自己的戏剧创作谈。“它们是一个写作者的一己偏见,源于持续不断的执拗注视。这种偏见不是建立在广博丰富的知识参照系之上,而是建立在自我探究的价值选择之上;这种注视亦不是发乎学理的冷静旁观,而是自我投入的主观凝视。”
《捕风记》是一本文艺专论集,收入了李静对十四位戏剧家、作家和批评家的集中论述。此书曾于 2011 年出版,此次再版,有增有删,所论者为:契诃夫,彼得·汉德克,林兆华,过士行,朱西甯,木心,莫言,王小妮,止庵,林白,王安忆,贾平凹,林贤治,郭宏安。
《王小波的遗产》是李静关于作家王小波的评论与回忆文章的结集,断续写于 1995 年至 2022 年。1995 年她在一家报社实习,初识王小波,写下第一篇短专访《“真理本身也许就很有趣”》。《海绵记》写于 2022 年 4 月,是她人到中年时预防遗忘的细节记忆与片段反思。中间各篇,写于不同的年份,显现对王小波不同程度的理解。总成一书,以纪念王小波给中国文学带来的解放性的笑声,以表达作者对他文学遗产的感激之情。
《致你》是李静的私人创作集,写于 1996 年到 2021 年,其中包含一些从未发表的诗歌,以及若干小说、散文等。《致你》中的“你”,来自马丁·布伯《我与你》之“你”,是永恒之“你”,充溢穹苍、超越万有之“你”。这是“我”写给“你”的信,此对话将一直延续在“我”未来的旅程中。
《戎夷之衣》是李静完成于 2021 年的话剧剧本,借《吕氏春秋》里的一个故事,叩问困境之下人性一念之间的选择:光与暗、善与恶、历史与当下、崇高与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