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9张图,带你看中国最美冰瀑! ·  22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  22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很多人错的地理常识,地理老师都哭了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科考旅行 ... ·  昨天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  昨天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知识局

为什么什叶派与逊尼派要相互伤害 | 地球知识局

地球知识局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4-20 20:59

正文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 146 篇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 什叶派与逊尼派 的故事

文字:重光  |  制图:孙绿  |  编辑:顾八荒


自人类文明产生的那一刻,宗教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从泛灵论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宗教,有宗教的地方就有教派。如基督教有天主教与东正教等教派,伊斯兰教也有多如繁星的教派。


中东地区的宗教派别相当丰富,不过大致可以分为什叶派也逊尼派(瓦哈比、苏菲派可属逊尼派)


其中伊斯兰教两大教派即 逊尼派与什叶派 ,众所周知,双方已互相攻伐千年之久,可以说伊斯兰教兴起后的中东史,必有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斗争史,那么逊尼派和什叶派因何分裂,又因何对抗?


谁是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 由于他在生前没有明确指定其继承人,因而在阿拉伯帝国内部便爆发了争夺 哈里发 (阿拉伯语,其完整意思为 真主使者的继承者 ,是阿拉伯帝国政治与宗教的领袖)的冲突,此时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已经包括了大部分阿拉伯半岛。


当时穆斯林中有两大势力:一方是注重传统的北方阿拉伯部落长老( 汉志一带 )和在阿拉伯半岛的波斯商人,另一方是着重穆罕默德本人宗教遗产的南部( 也门一带 )信众。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的阿拉伯帝国,大致也是当年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其涵盖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内部各地区(麦加、麦地那两大圣城都在汉志地区)


结果绝大多数的穆斯林根据穆罕默德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伊玛目(阿拉伯语,原意为邻拜人,引伸为领袖)应为古来氏人”,推举 艾布·伯克尔 为首任哈里发, 南部的穆斯林获得胜利 ,此派穆斯林经过逐步的发展,日后被称为 正统派,即逊尼派 (逊尼是阿拉伯语 圣行 的音译,因他们尊崇圣行)。


穆圣之后的四大哈里发(从右往左)


但是 北部的穆斯林及波斯人穆斯林 指责逊尼派删除了穆罕默德生前确认 阿里 为哈里发的一条“圣训”(即穆罕默德的言行),他们称穆罕默德曾在某年12月18日(伊斯兰历)于盖迪胡尔木,当着众多穆斯林的面,让阿里站在他的身边,并握着他的手高举说到: “我是所有信士(即穆斯林)的毛拉(阿拉伯语,意为主人),阿里也是。”


13世纪西亚的一幅描绘穆罕默德对阿里的任命的画作


然而人数占优的逊尼派并不认可这种说法。这些支持阿里的人被称为 “什叶·阿里” (什叶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派别,同党),即是 什叶派。


阿里是阿拉伯人少年中最早接受伊斯兰教者(10岁即皈依),与穆罕默德一同出生入死多年,才能出众,是建立阿拉伯帝国的大功臣,另外 阿里曾娶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为妻,并得子哈桑与侯赛因。


后世描绘穆罕默德使阿里与法蒂玛牵手成功的画作,绿头巾者为阿里,白衣者为法蒂玛,绿衣者为穆罕默德


然而造化弄人,拥有出众多才华且与穆罕默德亲缘关系的阿里并没有在穆罕默德去世后立刻登上哈里发宝座。


阿拉伯帝国的 前三位正统哈里发都是逊尼派 ,直到第三位哈里发 奥斯曼 死于反对其统治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奥斯曼政治上任人唯亲,经济上侵吞国库), 阿里才在麦地那被反奥斯曼势力拥戴为哈里发, 此时距离穆罕默德去世已有24年之久。


一幅描绘穆斯林在清真寺内向奥斯曼宣誓效忠的波斯画作,最左侧奥斯曼的脸面已被抹去


由于反对前任哈里发奥斯曼的运动余波尚存,一个 统一的伊斯兰教因奥斯曼之死而分裂 ,穆斯林开始拉帮结派,占山为王。


阿里仅得到了部分阿拉伯半岛上与伊拉克及波斯等地穆斯林的支持,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早已扩张出半岛,沙姆(今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与约旦)地区与埃及的穆斯林对阿里的支持度较低。


第三位正统哈里发奥斯曼去世时的阿拉伯帝国,已陷入了实质的分裂,内战山雨欲来


其中反对阿里势力最盛者为奥斯曼的堂侄—— 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 他出生于倭马亚家族,是此时的 逊尼派势力领袖。 他拥兵自重,反对阿里担任哈里发的态度尤为激烈,不认可阿里的统治。


另外先前率军征服埃及的 阿穆尔·本·阿绥 担任此时的阿拉伯帝国埃及总督,他同样依靠埃及的富庶,割据一方, 且支持穆阿维叶的反阿里运动。


658年的阿拉伯帝国已分裂成三块,阿里、穆阿维叶与阿穆尔各据一方,阿里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穆阿维叶公开展示堂叔奥斯曼和其妻子的血衣,暗示奥斯曼实为阿里所害。双方矛盾尖锐,终于在657年爆发了 绥芬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穆阿威亚的军队几乎就快要被阿里的军队击败时,埃及总督阿穆尔急中生智,命令士兵把许多本《古兰经》挑在枪尖上或挂在马颈上,要求阿里接受真主的裁决,通过民主协商的伊斯兰原则共同推选哈里发。


一副描绘阿拉伯骑兵的油画


由于许多阿里的部下(以阿塞拜疆总督为首)对 《古兰经》仲裁 相当崇拜,认为这才是正道,他们不听阿里的解释,强烈要求停战,接受仲裁。 阿里无奈地接受了这一要求,而裁决结果是 “双方均放弃哈里发职位”。 阿穆尔的妙计使得穆阿维叶逃脱了行将覆灭的下场,阿里功败垂成。


近代的一幅描绘阿里的画作


阿里军队中的 主战派 对此十分不满,便分裂出走以示抗议,这些人遂成为了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三个教派—— 哈瓦利吉派 (阿拉伯语,意为出走者)。


他们起兵反抗阿里的统治,但在 拿赫鲁宛大战中 被阿里击败。 战后哈瓦利吉派进一步认为不仅阿里是阿拉伯帝国动荡不安的根源,穆阿维叶与阿穆尔也是,遂决定 化整为零 ,从正面战场转入敌后战场,派出大量刺客伺机行刺。


受命刺杀穆阿维叶与阿穆尔的刺客未能得手,而刺杀阿里的刺客在661年1月24日将在库法清真寺做晨礼的阿里刺成重伤, 两天后阿里去世,葬于库法附近的纳杰夫,此地便成了什叶派的圣地。


纳杰夫阿里清真寺内阿里的陵墓


没有了对手的 穆阿维叶 迅速平定了帝国内的反对势力,登上了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宝座,并将哈里发的推举制度改为 世袭制,建立了倭马亚王朝 (又译伍麦叶王朝), 并强力镇压了哈瓦利吉派,使得哈瓦利吉派分裂成多个小教派, 其中以伊巴德派最为著名,今日的 阿曼苏丹国90%的人口均是伊巴德派穆斯林。


如今的哈瓦利吉派仅残存一个小教派伊巴德派


穆阿维叶之子逊尼派的 叶齐德 则继续对什叶派进行镇压,此时的什叶派领袖是阿里之子 侯赛因。 他被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宣布为合法的哈里发,在 由麦地那前往库法 的途中,被倭马亚王朝叶齐德任命的 巴士拉 埃米尔(阿拉伯语,意为总督)率领1000余名骑兵围困在库法西北约40公里的 卡尔巴拉。



侯赛因的队伍连一百人都不到,无力抵抗十倍于己的政府军,最终除妇孺之外全部战死,侯赛因自己的头颅被砍下来送往大马士革供叶齐德过目。


卡尔巴拉战役,侯赛因的数十人队伍(根本不能被称为军队)被1000多名倭马亚王朝政府军包围


侯赛因的殉难使得什叶派再也不愿向逊尼派统治者妥协 ,并大大扩展了什叶派的影响, 加快了什叶派的传播, 尤其是在 波斯人 中间。


卡尔巴拉的侯赛因清真寺


波斯人最终成为什叶派的领导者,究其原因,是因为早前侯赛因娶了 前波斯帝国沙阿 (波斯语,即君主)叶兹底格德三世的小女儿,波斯人从侯赛因的后裔身上看到了他们 先王的血统 ,因而在接受伊斯兰教教义的时候,更愿意信奉什叶派。


我们的都是居鲁士大帝的后代,我们的文化要比阿拉伯人优秀得多


大家如果对上面讲到的 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正统之争 还没有理顺,可以参考这张


侯赛因之死使得什叶派内部真诚地团结起来, 决心誓死反抗逊尼派的统治,为侯赛因复仇,特别是时刻梦想摆脱阿拉伯人的异族统治,重建自己国家的 波斯人。 卡尔巴拉大屠杀激起了波斯人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 使他们在教义上、精神上、道义上都找到了反对倭马亚王朝的依据。


什叶派穆斯林在一所清真寺内“自残”以庆祝阿舒拉节。该节是为了纪念默罕默德外孙侯赛因的殉难。这一天,什叶派穆斯林用刀片或铁链鞭笞自己背部甚至头部的方式纪念侯赛因


逊尼派和什叶派——阿拉伯与波斯

波斯人是世界上拥有最古老文明的民族之一,在中国处于夏朝时,波斯便早早地在西亚点燃了文明的火种,他们自然不愿意接受后起的阿拉伯人的统治。



来自波斯波利斯的波斯雕塑


在波斯人的眼中,阿拉伯人只不过是突然从沙漠里冲出来的野蛮人而已,毫无文化底蕴可言,阿拉伯人只是通过军事征服摧毁了自己的祖国,强迫自己改用阿拉伯字母,并抛弃祖先的 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 改宗伊斯兰教。


但波斯人有自己的语言与自己的文化, 波斯文明已传承了数千年,波斯人自然不甘心自己的辉煌文明变成故纸堆中的死物。


琐罗亚斯德教主神: 阿胡拉·马兹达


即使波斯人接受了源自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也没有和阿拉伯人一样选择 逊尼派 ,而是选择了充满反抗精神的 什叶派 ,决心不复国不休,因此波斯人始终没有像两河流域的原住民那样彻底被阿拉伯人同化。


什叶派的阿舒拉节,纪念侯赛因殉教


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冲突 表面上体现在教义的冲突, 如对伊玛目与殉教徒的崇拜等, 更深层的两派是对伊斯兰教领导权与伊斯兰世界话语权的争夺,是阿拉伯民族与波斯民族的相互对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