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这是隶属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时已暮,亦称杪秋(杪miǎo,树梢)。秋,即将画上句号。秋曰素秋,风曰谢风,辰曰霜辰,草曰衰草,木曰疏木。「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水汽凝华为白色冰晶。
古人认为:「夫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露是润泽,霜是杀伐,正所谓「霜以杀木,露以润草」。霜,代表了上苍对待万物的态度由慈到严的转变。
文|宋英杰
图|网络(头图除外)
霜降百草枯
对于节气起源地区来说,「霜降见霜花儿,立冬见冰碴儿」。
虽然民间仍称霜降为「下霜了」,但在汉代,人们便已知晓霜是「其由地发,不从天降」的道理。《论衡》有云:「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不从天降。」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遇物而凝。当近地面的温度低于0℃时,水汽凝结成晶莹的霜花或冰针。我们以「凌霜傲雪」形容性情的坚韧,以「饱经风霜」形容岁月的磨砺。「风刀霜剑」,霜被描述成一种锋利的冷兵器,成为「肃杀」的代名词。
谚语说:「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所谓「霜杀百草」。但真正「杀百草」的,不是霜,而是冻。在大气中水汽凝华为霜的过程中,反倒会因凝结潜热释放而减缓气温的下降。导致冻害的元凶,是与白霜伴生的零下低温。实际上,当水汽极度稀少的情况下,往往近地面温度虽然远低于0℃,并没有白霜,但作物也会遭遇冻害,被称为「黑霜」。白霜很萌,黑霜很凶。白霜蒙受的是不「白」之冤。当然,「霜」不仅杀百草,也杀百虫。
说起霜降,便会想起《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有人觉得《西厢记》写到这儿最好画上句号,霜降之后的景物太凄凉。
每种天气似乎也有人文属性,人们下意识地便会将某种天气与某种情感「对号入座」。电影或电视剧中,分离时往往是凄风冷雨,重逢时往往是丽日晴空,恐惧时往往是雷鸣电闪……剧情中的天气几乎成为人们情绪的一种代言。天气也如花语一般,有着未约定却俗成的含义。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降物候,草木黄落,蛰虫咸俯,该飘零的飘零,该潜藏的潜藏。但霜色愈浓,秋之暮,反倒是秋季最多彩的时期。
古人说:「圣人之在天下,暖然若阳春之自和,故润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
我们或许悲秋,但我们不是「凋落者」,不知道它们是否无怨。它们应候而荣,顺时而凋,或许一切自当如是,便可了无怨念。一切,都只是时令之物象,「物系于时也」。「春也吐华,夏也布叶,秋也凋零,冬也成实,无为而自成者也。」
「猴市」气温变化
从1981—2010年的气候平均状况来看,霜降日,初霜冻已波及几乎整个「三北地区」,并正在向中原地区渗透。如果说节气之中,立春之春、立夏之夏、立秋之秋只是一种「期货」,那么霜降之霜显然是「现货」。
霜降时,日照反而较寒露时增多了,这是因为降水减少、晴朗的天气增多,大气的通透性更好了。
从全国平均状况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股市中,有牛市、熊市,有人将那种上蹿下跳的行情称为「猴市」。霜降时节一天之中的气温变化就具备这种「猴市」的特征,仿佛一天之中就包含两三个季节。
霜降时,冬的面积已达约547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秋、夏之和。秋还占据约374万平方公里,夏只剩下最后的约39万平方公里。在季节版图上,冬迅速崛起,即将成为「超级大国」。
对于在北方秣马厉兵的冷气团而言,霜降被列为属于秋季的节气,它的内心或许有着各种不服。霜降时节在北方,要么是已先期入冬,要么是秋与冬在研究交接工作。在华南等地,却仍是悠悠长夏。
2015年11月,立冬之后,广州的气温还时常超过30℃。过了小雪节气,11月24日才勉强「脱夏」。这是广州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天迟到最严重的一次,总算没有旷课。人们调侃广州五次「入冬失败」,抱怨广州离太阳太近了,整天和太阳系「系主任」面对面。
糖炒栗子与烤白薯
在北京,霜降之后特别具有怀旧感的两样吃食,一个是糖炒栗子,一个是烤白薯,是很多人在深秋到初冬时节的挚爱。不用吆喝,飘着的味道便是最好的广告。在它们的诱惑力面前,我们的抵抗力顿时便清零了。
《燕京岁时记》中写道:「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味。」其实,守着一包糖炒栗子,还能先是潜心诵读,毅力满格之人啊!
「白薯贫富皆嗜。不假扶持,用火煨熟,自然甘美,较之山药、芋头尤足济世,可方为朴实有用之材。」白薯,各地的叫法很不一样,地瓜、红苕、山芋、番薯等,近年来更是被列为健康食品。我觉得,即使它不是秀外慧中的健康食品,仅以味道行世,对于嗜好者而言,依然具有「济世」之功。
古时霜降收稻忙
《清嘉录》中记载:「(吴地)稻田收割,皆以霜降为候。盖寒露下来,稻穗已芜,至霜降乃刈之。霜降时节,收稻事毕。谚语说:寒露没青稻,霜降一齐倒。」可见,清代气候较现在寒冷,物候迟滞,江浙地区也要顶着霜降收稻。现在江浙地区的一季稻,一般在寒露时节收割停当,至少提早一个节气,由霜到露的差别。
一位朋友向我介绍说,在皖南,有一个接地气的节令活动,叫作「二十四节气乡游」。在古徽州的土地上,芒种时节的乡游之事,是种稻;秋分时节的乡游之事,便是收稻。变暖的气候,显然压缩了水稻的「青春期」。
一季稻谷,别说耕耘,黄熟之后,更是有令人们累并快乐着的多重「工序」。第一,收刈。「满目黄云晓露晞,腰镰获稻喜晴晖。儿童处处收遗穗,村舍家家荷担归。」第二,登场。「年谷丰穰万宝成,筑场纳稼积如京。回思望杏瞻蒲日,多少辛勤感倍生。」第三,持穗。「南亩秋来庆阜成,瞿瞿未释老农情。霜天晓起呼邻里,遍听村村打稻声。」第四,筛。「谩言嘉谷可登盘,穅秕还忧欲去难。粒粒皆从辛苦得,农家真作白珠看。」第五,簸扬。「作苦三时用力深,簸扬偏爱近风林。须知白粲流匙滑,费尽农夫百种心。」第六,入仓。「仓箱顿满各欣然,补葺牛牢雨雪天。盼到盖藏休暇日,从前拮据已经年。」
霜降三候
气象渐趋萧瑟,人们深知风雨不节、寒暑不时之贻害。古人认为霜降日宜霜,主来岁丰稔。所以有「霜降见霜,米烂陈仓」之说。该霜时便霜,虽然形若肃杀,但也算是应时而至的正常气候。如期而至,恪守时节规律,便是「正气」。
《淮南子》中有这样的观点:「三月失政,九月不下霜。」认为寒霜在(农历)深秋九月还没有正常降临,就可能是阳春三月政事存在失当之处。发生气候异常,追溯成因,尽管找到的理由未必正确,但反映出人们希望霜应当应时而降的理性心态。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到立冬,往往是北方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段。
古人将霜降物候描述为: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所谓「祭」,只是人们的一种臆断。肉食动物将自己的猎物摆放好,嘚瑟一下,在人们看来,仿佛具有了感恩上苍馈赠之祭礼的仪式感,例如,雨水时节的「獭祭鱼」,处暑时节的「鹰乃祭鸟」,霜降时节的「豺乃祭兽」等。小暑时「鹰始击」,鹰操练飞翔和捕捉的本事,然后处暑时「鹰乃祭鸟」,白露时「群鸟养羞」。古人猜测是因为「于时二阴既起,鹰感阴气,乃有杀心,学习抟击之事」。因为有了危机感,所以老鹰变得更加凶猛,不是在捕食,就是在进行关于捕食的「军事演习」。
鸟类对于气候似乎更有先见之明,未雨绸缪,应对时令和季节的变化,都留出了比较富余的提前量。而牙锋利、腿脚好的兽类在暮秋时节才开始筹集过冬的「粮草」,或许是因为「艺高兽胆大」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霜降之前的物候关键词往往是华、是秀(春华夏秀),是钻出的出,是降生的生,是鸣唱的鸣。霜降开始便是落、是俯、是冰、是冻。霜降时,其气栗冽,其意萧条,是摧残,也是磨砺。有很多草木甚至无缘拥有这番经受寒霜的阅历。有些早早黄熟,有些匆匆枯萎。「兰芝以芳,未尝见霜」,有些花草因为芳香馥郁,没有长到霜降时就被人采走了,或被剪掉了。唉,有些花草,似乎也是吃「青春饭」的。
霜始降,百工休。
霜降抢秋,不抢就丢。
九月降霜天变凉,十月打扫晒谷场。
霜降前,苕挖完。
霜降后刨葱,十有九个空。
霜降拔萝卜,立冬起白菜。
霜降别刮风,禾苗好过冬。
虽然说「夏收要紧,秋收要稳」,但错过了时令,收成便会打折扣,尤其到了「抢秋」的霜降时节。
谚语说:「不怕寒露雨,最怕霜降风」,「九月肃霜,十月涤场」,陨霜如征伐,杀气浸盛,寒气入肌骨。
有一则谚语:「霜降节,鸡痩羊肥。」霜降时节,饲草充足,羊肥很好理解,但鸡为什么痩了呢?三伏天,鸡热得不怎么下蛋,秋季是辛勤产蛋的高峰期,机体消耗本来就大。萧瑟深秋,「霜降不生芽」,地荒了,虫子没了,草木枯了,连青草、菜叶都吃不到,青黄不接之际,鸡也就消瘦了。可见霜降时,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
霜降时节,天气也开始阴沉多雾,「阴阳怒而为风,乱而为雾」,厚云郁而四塞,万物颓然。对于二十四节气起源的一些地区而言,是「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霜降见霜,小雪见雪」。可见,和霜相比,雪算是既迟到又早退的家伙。
当然,对于温暖的南国,关于枯啊落啊的物候、霜啊雪啊之类的天气都明显滞后于节气起源的中原地区。广东的气象谚语是:「霜降露水遍野白,小寒霜雪满厝宅。」
霜降开始,草木、蛰虫只好休眠闭藏,梦想着下一个无霜期吧。
霜降之后,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呢?有人说了四个字:「减苦增甘。」怎么让我有了一种餐桌上苦尽甘来的感觉呢?!
不论晴雨,无关寒暑,快乐是最好的天气。
原者著:宋英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10月
没看够?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物》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