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褚明宇的分答头条专栏。
在一个地方停留久了,似乎羁绊也会变多,如何才能在面对诸如上级画饼、人情世故、对企业的忠诚度等纷扰时,保持清醒且理性的个人追求?
褚老师今天不讲故事,直接给你几个具体的数据点和建议吧。
受重用的都不是频繁跳槽的人
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现在公司里的管理、决策层,尤其是那些特受重用的人,有多少是在各公司之间跳来跳去,跳到这个位置上的?
跳槽的原因基本就两个:一个是现在的工作挣钱不够;一个是现在的工作满足感不够。
一个最受老板赏识、在现公司内高速上升的雇员通常在钱和满足感方面都不会出问题,这种人跳槽的动力一定比那些混得不好的人要小,这是人之常情,就像一个家庭幸福的人,就算市面上有比现在配偶更帅、更漂亮的选择,离婚的动力也没那么大。
一个员工在一个公司混得不好,换了一个地方混得好的概率也得打折。那种跳来跳去的人最大的问题倒不是忠诚度什么的,而是“这是人在前几家雇主那儿都混得不好”的迹象。
也就是说,这人最大的可能是一个loser,一个连环loser。
从不跳槽的都是活雷锋
马克思老师好像说过,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封建社会劳动者属于某一个地主,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进步就是劳动者不再隶属于任何一个雇主,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什么的。但是他又说了,工人虽然不隶属于一个雇主,但是你还是隶属于整个资产阶级的。
想清楚这一点很重要——你的职业生涯通常不是隶属于某一家公司,但是隶属于某一个行业。你在一个公司内部的发展和职位固然重要,但你应该退一步站高一点,把自己定位成这个行业而不是某个工司的雇员,积累你在行业内的口碑。这样当你有机会在同行业的另一家公司对这个行业做出更大贡献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很自然很合理。
这样的“跳槽”更像是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的升迁,而不是跳槽。这样的跳槽不仅对你自己的事业有好处,而且会受到包括原公司老板、同事和同行的理解、羡慕和尊重。
如果你非要坚持在同一公司的岗位上发光法热,那只能说你是活雷锋了。
跳槽的最佳时间点:十年
记得看过一篇《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章,说从统计上看跳槽最佳的时间点是十年。这个数字远大于现在大家习惯的跳槽周期,是美国人出问题了吗?
首先怎么定义“最佳”,那篇文章做统计时定义的“最佳”很具体,就是看一个人工作N年之后的收入。很多人通常的感觉是,只要找到一份工资满足一定幅度的上涨的工作就应该跳槽,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优化策略在数学上叫:Greedy Algorithm ——贪婪算法。
拿爬山打比方,贪婪算法的问题是,你虽然每步都选择了眼前最陡峭的上升路径,但有可能你会一直在一个山沟里转悠,而登顶的路径可能需要你现在选择一条眼前回报不是最大的走法,但是长远来看,你会爬得高得多。
后一种策略叫Global Optimization——全局优化。
那种一两年一跳的跳槽往往都是在同一层次工作上找工资稍高的选择,而对收入影响最大的通常是职责的变化。更深一层的原因是,这样的跳槽只看到了表面上获得的经济收益,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成本,就是你在一家公司里的人脉资产,这是一种无形资产,通常要经过五年以上的积累才能转化成有形的事业红利,每两年清零一次,你永远在浪费这部分资产。
这就像一笔有五年等待期的股权,你每次都因离职主动放弃了。
如果你相信过时老牌美帝商学期刊《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数字,这类资产回报最大的出手时间大概是十年。
听褚老师的吧,没错!
点击阅读阅文,看更多分答头条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