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0:2→3:2!“梁王”逆转夺冠! ·  昨天  
人民网  ·  恭喜!他求婚成功! ·  3 天前  
大橘创业说  ·  老百姓以前是谁都相信,现在是不知道该相信谁 ·  1 周前  
大橘创业说  ·  老百姓以前是谁都相信,现在是不知道该相信谁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豆瓣9.6高分!10集满满都是泪点,生死别离咫尺间,这部让人不敢看第2遍的纪录片现强势登陆海外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19 19:43

正文

坦然接受医学的“无力回天”,

是一个社会心态成熟的标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灼见(ID:penetratingview




2016年,一部关注中国医患关系的纪录片——《人间世》,

在中国首播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

并获得了豆瓣9.6的高分!


如今,这部和传统套路不同的医疗类纪录片,

即将登陆美国中文电视,

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分别在中英文频道播出。

英文版更是第一次面世!


没有妙手回春的医疗奇迹,

10集《人间世》纪录片反而是侧重了,

尽力后也无能为力的真实场面、人间世态。

重症抢救、器官捐献、

临终关怀、年轻妈妈的抗癌日记……

人想救命,但命不由人,

可以说,每一集都让人五味杂陈。




医学存在太多无法预计的变数,

面对死亡时,

医生也会同普通人一样挣扎和无力,

工作中他们泥泞劳累,

还要面对病人和家属的失望、不甘、悲愤,

却依旧奔赴在最前线,

用百分百的努力,换一个未知的结果。



对于医生们来说,

承受手术失败、病人离世、

辱骂殴打或许不是最难的,

最难的恐怕是在这种种挫折后,

却仍不丢失最初那份热情和坚持。



(一)


《人间世》从播出以来,

全网点击量超千万,

它用医院里人事中的种种“不完美”和直戳人心的真实,

掀起一次次的“现象级”观影潮。


然而这部力作背后,

创作团队仅有50人,被分为8组,

整整经历了2年的拍摄,

“为了做这片子,半条命搭进去”

“过去两年,不在台里上班,改在医院上班。”

“两三点下班,通宵的都有。”



摄制团队采取蹲守式采访,

2年间真是吃尽了苦头。

而且纪录片本身没有脚本,没有预设对象,

抓到什么是什么,

所有故事都是经过摄制组700多个日日夜夜蹲守出来的。


总导演周全说:

“拍摄纪录片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完全靠坚持和耐力。”



在互联网时代,

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

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

不少人干活热情有余,但缺乏冷静踏实,

急于求成,想做“爆款”,

但越是如此,就越难以成事,

也会因为太过焦灼,

捕捉不到那些耐心细致状态下才有的细节。



能坚持长期专注在一件事上,不追求短平快,

不把霸屏、上热搜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只是老老实实记录,真真诚诚表达,

《人间世》摄制组这种一以贯之的精神,

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

才是当下最稀少和最珍贵的品质。



另据编导介绍,

他在拍摄之前也为挂号难所苦,

但拍摄之后才明白症结在于医疗资源紧缺:

2016年7月4日到10日,

瑞金医院仅内分泌科4间诊室就接诊3692人,

相当于平均每个诊室每天要接诊131人,

每个诊室上午和下午都只有一位医生。



各省情况有别,

但由于医疗资源紧缺而引起的矛盾,

从而让医生受伤的结果总是相似的。


当我们在医院面对这样的情况时,

别忘了,医患之间本不该是对立紧张的,

甚至两者应该是利益共同体,

我们应更多探究矛盾背后的深层原因,

不能单单推脱给医生来承担。




(二)


这部纪录片整整10集,

每一集都是泪点满满,

让人不忍看第二遍。


 第一集:救命 


第一集“救命”里,

一开始,就讲述了两个年轻病人“不治”的案例——

32岁的急性心衰病人和24岁的海鲜中毒病人。

所有医疗措施都给上了,但还是无力回天。


其中24岁的那个病人,由于胃部大出血,

医生们轮流用体温加热血液,

最后血液供给量超标了,

主任医生在打电话申请的时候,

还在叹息:“24岁啊,24岁啊。”



人没救活,所有努力都徒劳了么?

并不,失败背后,还有更多的人活下来了。

现实虽有残酷,却总有光亮照下来。



 第二集:理解 


救护车应该是快的,

但在第二集中却是种种的慢,

这不是导演设定的,现实就这样发生着的。


患者更愿意去离家远的医院,

哪怕在路上就会有病危的风险,

但他们相信“名医院”、“名医生”。



这种错误观念,

导致救护车往往违背“就近送医”原则,

做着远距离运送。

结果,救护车调配难,患者加剧等待,

从而间接导致了更多医患矛盾。

医患双方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压力和选择,

如果能更理性,是不是矛盾就少更多了?



 第三集:团圆 


每一例器官捐献的背后有很多真情、悲伤的故事。

人们的传统观念里,

人要完整离开,

但一名医生指出,

不管是直接埋葬火化还是捐出脏器再埋葬,

到最后哪有完整的呢?



死或许是另一种生。

月都有阴晴圆缺,

人也许能通过另一种方式让死更有价值,更圆满。


 第四集:告别 


临终关怀区的大多数患者都没有转机,

他们会在这里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上到83岁,下至3岁,

每位病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想一想,赤条条来去之时,

生命两头陪伴我们的不是别人,是医生,

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


 第五集:选择 


拥有一个孩子,陪伴ta成长,

是大多数家庭的欢乐来源,

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幸运。



在医院妇产诊区,

有因病不得不切除子宫的女性,

也有因为失去独子而选择人工授精的高龄妈妈,

这里能带给你最失望的诊断,

同时也能带给你最大的新希望。


 第六集:信任 


纪录片中两个小孩王天奇、范昱泽,

一个5岁、一个4岁,

在他们原本应该最快乐的年纪,

却遭受着病痛的折磨。



病情的复杂,和手术风险的不可预测,

给家长带来了一张又一张知情同意书,

医生需要不断努力去解释

知情书上的一个个可能出现的危险,

而王天奇母亲却理解成推卸责任。

可任何手术,都存在客观风险,

我们在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时,

更需要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第七集:新生 


朱帮红是红房子医院

高危产妇病房里最危重的产妇,

由于羊水过少,

她和孩子在手术中正面临着生死考验。


手术室外的老公也紧紧盯着

手机屏幕上的时间,

在这里等候的每一分、每一秒,

都显得无比的漫长。

生产时的惊心动魄,

最终迎来了有惊无险的结局。

回家后,朱帮红说:“

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希望自己和小宝像芦荟一样坚强。”

  

 第八集:坚持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新建成的心导管室,

世界顶尖的心导管专家云集于此,

他们将要共同面对的是

心脏内科领域最难的两台手术。


两台手术的背后,

是两个不同的生命、两个不同的故事;

相似的病因,但又完全不同的过程。

在经历了一次次变化后,

是人们的坚持主导了手术的结果。


 第九集:爱 



26岁的张丽君,

在结婚半年后,怀上了孩子。

可欣喜之外,患上胰腺癌的张丽君

却是迷茫、慌张、绝望。

孩子出生之前,张丽君说:

“我还没有伟大到为了孩子连性命都不顾。”


孩子的出生,

成了张丽君口中想要活下去最柔软、最强大的力量。

庆幸的是,截止到片子播出前,

主人公依然还活着。


 第十集:人间世 


从2014年冬天开始,

摄制组跑遍了上海的各个医院,

蹲点拍摄,跟踪记录,

两年时间,他们将医院那些

最真实的故事搬上了荧屏。


这一集里,

摄制组回到了起点,

把人世间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



(三)


从前,我们面对医疗上的失败,

似乎习惯了避而不谈,

因为失败的最后似乎总会夹杂着医患双方的矛盾,

纠纷,甚至是冲突。


《人间世》最打动人的一点,

应该是对这方面毫无保留地呈现吧。



许多患者家属在面对亲人垂危时,

因为知识壁垒、情绪失控而责难医生,

他们把看病当做一种消费,

觉得出了钱,我必定要有所得,看到好的疗效。

殊不知,就算在医疗技术这么发达的今天,

医生所履行的指责也不过是尽人事,

许多复杂的情况还需听天命。



坦然接受医学的“无力回天”,

是一个社会心态成熟的标志。

这种心态虽难,但却是每一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面对生死,面对救援,面对失败。


周刊君友情提示:想了解这部片子更多拍摄背后的故事,请戳原文链接哦。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90岁的朗读者,身价千亿却骑自行车上班,60年来万般宠爱只向一人

点击图片阅读 | 杨洁逝世,经典版《西游记》会是绝响吗?

点击图片阅读 | 董卿:10年后,我只要一个院子、一台机器、一本书